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擱桿叉,包括擱桿叉頭和擱桿叉頭基座。其中,擱桿叉頭設置有用于與擱桿叉頭基座相連的連接柱,連接柱的橫截面為軸對稱多邊形,連接柱上設置有定位槽;擱桿叉頭基座包括基座本體、定位板和彈性復位件,基座本體設置有與連接柱相匹配的連接孔和與連接孔相連通的定位板安裝槽,安裝在定位板安裝槽中的定位板上設置有與連接柱相匹配的定位孔,彈性復位件設置在基座本體和定位板之間。在使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擱桿叉時,只需向內按下定位板,將擱桿叉頭插入擱桿叉頭基座后,再松開定位板,即可完成擱桿叉頭的定向,操作簡便,擱桿叉頭定位迅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擱桿叉頭基座,具體為上述擱桿叉中的擱桿叉頭基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戶外用具
,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擱桿叉,還涉及一種擱桿叉頭基座。
技術介紹
擱桿叉是一種釣魚用具,主要用于固定釣魚竿。擱桿叉上安裝有配套的擱桿叉頭,以防止釣魚竿在擱桿叉上滑動。如圖I所示,現有的擱桿叉包括擱桿叉頭01、定向環02、擱桿叉頭基座03和支架(圖中未示出)。其中,擱桿叉頭01的一端具有U型叉頭011,另一端設置有螺紋段012 ;定向環02上設置有與螺紋段012相匹配的定向螺紋孔021 ;擱桿叉頭基座03上設置有與支架配合的安裝孔032和與螺紋段012匹配的內螺紋孔031。在使用擱桿叉時,通過安裝孔032將擱桿叉頭基座03安裝到支架上,在將定向環·02套設在螺紋段012上后,再將擱桿叉頭01旋入擱桿叉頭基座03中。將支架固定到地面上后,可以通過旋轉擱桿叉頭01和定向環02調節擱桿叉頭01的方向,其方法為旋轉定向環02,使定向環02與擱桿叉頭基座03脫離接觸;再旋轉擱桿叉頭01,使擱桿叉頭01的方向與所需要的方向一致;最后旋轉定向環02,使定向環02與擱桿叉頭基座03貼緊,利用定向環02與擱桿叉頭基座03之間的預緊力使擱桿叉頭01不能旋轉。由以上所述可知,現有的擱桿叉通過擱桿叉頭01、定向環02和擱桿叉頭基座03之間的螺紋配合調節方向,其使用過程中需要繁瑣的旋開、旋緊螺紋,操作繁瑣,不能快速定位方向。其次,通過預緊力和螺紋配合的定向方式穩定性差,在擱桿叉頭發生意外旋轉時,現有的定位方式容易失效。因此,如何提供一種操作簡便的擱桿叉,能夠實現擱桿叉頭的快速定向,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提供一種擱桿叉,其操作簡便,能夠實現擱桿叉頭的快速定向。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擱桿叉,包括擱桿叉頭和擱桿叉頭基座,擱桿叉頭的底端設置有橫截面為軸對稱多邊形的連接柱,連接柱上設置有定位槽,擱桿叉頭通過連接柱與擱桿叉頭基座相連,擱桿叉頭基座包括基座本體,基座本體設置有與連接柱相匹配的連接孔和與連接孔相連通的定位板安裝槽;定位板,定位板設置在定位板安裝槽中,定位板上設置有連接柱相匹配的定位孔;和 彈性復位件,彈性復位件設置在基座本體與定位板之間。優選地,在上述的擱桿叉中,連接柱的橫截面為正六邊形。優選地,在上述的擱桿叉中,還包括限位銷,基座本體上設置有限位孔,限位銷設置在限位孔中,定位板上設置有能夠在彈性復位件的作用下卡在限位銷上的限位槽。優選地,在上述的擱桿叉中,還包括按鍵,按鍵上設置有連接槽,定位板通過連接槽與按鍵可拆卸地固定相連,彈性復位件的一端通過按鍵與定位板相連。優選地,在上述的擱桿叉中,按鍵與定位板為一體式結構。優選地,在上述的擱桿叉中,彈性復位件具體為壓縮彈簧。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擱桿叉,該擱桿叉包括擱桿叉頭和擱桿叉頭基座。其中,擱桿叉頭的底端設置有橫截面為軸對稱多邊形的連接柱,連接柱上設置有定位槽,擱桿叉頭通過連接柱與擱桿叉頭基座相連;擱桿叉頭基座又包括基座本體、定位板和彈性復位件,基座本體上設置有與連接柱相匹配的連接孔和與連接孔相連通的定位板安裝槽,安裝在定位板安裝槽中的定位板上設置有與連接柱相匹配的定位孔,彈性復位件設置在基座本體和定位板之間。 在首次使用本技術所提供的擱桿叉時,只需向內按下定位板,將擱桿叉頭插入擱桿叉頭基座后,再松開定位板,即可完成擱桿叉頭的定向;而在使用本技術所提供擱桿叉的過程中需要改變擱桿叉頭的方向時,只需按下定位板,將擱桿叉頭從擱桿叉頭基座中拔出,再次選擇合適的角度將擱桿叉頭插入擱桿叉頭基座,最后松開定位板,即可完成對擱桿叉頭方向的調整。由以上可知,與現有的采用螺紋連接擱桿叉頭與擱桿叉頭基座的擱桿叉相比,本技術所提供的擱桿叉操作簡便,擱桿叉頭定位迅速。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擱桿叉頭基座,該擱桿叉頭基座即為上述擱桿叉中的擱桿叉頭基座。優選地,在上述的擱桿叉頭基座中,還包括轉換桿,轉換桿的一端為與連接孔相匹配的轉換桿連接柱,另一端為與現有擱桿叉頭螺紋段相匹配的內螺紋孔。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現有技術中擱桿叉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擱桿叉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摘桿叉頭基座的俯視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設置有限位銷的擱桿叉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設置有按鍵的擱桿叉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一體式定位按鍵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轉換桿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現有擱桿叉頭、轉換桿和擱桿叉頭基座的連接關系示意圖;圖9為現有擱桿叉頭、轉換桿和擱桿叉頭基座完成連接后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本技術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擱桿叉,其操作簡便,能夠實現擱桿叉頭的快速定向。如圖I所示,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擱桿叉包括擱桿叉頭I和擱桿叉頭基座2。擱桿叉頭I的一端為類似于現有擱桿叉頭的U型叉頭,而另一端為橫截面為軸對 稱多邊形的連接柱11,同時,連接柱11上設置有定位槽12,優選地,該定位槽12為設置在 連接柱中部的環形定位槽。擱桿叉頭I通過連接桿11與擱桿叉頭基座相連。擱桿叉頭基座2又包括基座本體21、定位板22和彈性復位件23。其中,基座本體21上設置有連接孔211和定位板安裝槽212,連接孔211的橫截面與連接柱11的橫截面相同,因此連接柱11能夠插入連接孔211中;定位板安裝槽212與連接孔211相連通,優選地,定位板安裝槽212垂直于連接孔211的軸線。定位板22設置在定位板安裝槽212中,定位板22上設置有與連接柱11相匹配的定位孔221,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需要首先將定位板22插入定位板安裝槽212之后,再將連接柱11插入連接孔211中,這樣,在連接柱11的阻擋下,定位板不會滑出。彈性復位件23設置在基座本體21與定位板22之間,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在彈性復位件23的作用下,定位板22會卡在定位槽12中,因此,擱桿叉頭I不能從擱桿叉頭基座2中拔出。作為公知,擱桿叉還包括支架等其它零部件,此處不再贅述。在首次使用本技術所提供的擱桿叉時,只需向內按下定位板22,將擱桿叉頭I插入擱桿叉頭基座2后,再松開定位板22,即可完成擱桿叉頭I的定向;而在使用本技術所提供擱桿叉時,如果需要改變擱桿叉頭的方向,只需按下定位板22,將擱桿叉頭I從擱桿叉頭基座2中拔出,再次選擇合適的角度將擱桿叉頭I插入擱桿叉頭基座2,最后松開定位板22,即可完成對擱桿叉頭I方向的調整。由以上可知,與現有的采用螺紋連接擱桿叉頭與擱桿叉頭基座的擱桿叉相比,本技術所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擱桿叉,包括擱桿叉頭(1)和擱桿叉頭基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擱桿叉頭(1)的底端設置有橫截面為軸對稱多邊形的連接柱(11),所述連接柱(11)上設置有定位槽(12),所述擱桿叉頭(1)通過所述連接柱(11)與所述擱桿叉頭基座(2)相連,所述擱桿叉頭基座(2)包括:基座本體(21),所述基座本體(21)設置有與所述連接柱(11)相匹配的連接孔(211)和與所述連接孔(211)相連通的定位板安裝槽(212);定位板(22),所述定位板(22)設置在所述定位板安裝槽(212)中,所述定位板(22)上設置有所述連接柱(11)相匹配的定位孔(221);和彈性復位件(23),所述彈性復位件(23)設置在所述基座本體(21)與所述定位板(22)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少英,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泰普森休閑用品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