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反滲透凈水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反滲透過濾裝置,包括膜殼及設于膜殼內的膜元件,所述膜元件圓周面與所述殼體內壁具有第一間隙,所述膜元件兩個端面分別形成原水入口端面和濃水出口端面,所述膜元件內的中心管的一端形成純水出口,所述膜殼上設有原水孔、濃水孔以及僅和所述純水出口連通的純水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孔和濃水孔均設于所述膜殼上近所述濃水出口端面的一端并相互隔離,所述原水孔通過所述第一間隙與所述原水入口端面連通。其優點是:在濾水時,膜殼內不存在循環死角;在沖洗時,膜元件及膜殼內的水基本完全被置換;在停機時,膜元件及膜殼內的水的濃度依然與原水一致,停機后再運行時,純水的初始TDS值遠遠低于常規反滲透膜過濾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反滲透凈水
,涉及一種反滲透過濾裝置。
技術介紹
通常的反滲透膜過濾器是由膜殼及設于膜殼內的膜元件構成的,其中反滲透膜元件是實現反滲透的核心元件,由反滲透膜片纏繞在中心管上形成,反滲透膜片是一種模擬生物半透膜制成的具有一定特性的人工半透膜。參見圖1(圖1-3中箭頭和色塊灰階越高,表示其中水的濃度越高),這種結構的反滲透膜過濾器在過濾作業時,其從膜殼一端的原水孔引入原水,原水從反滲透膜元件的一端面進入反滲透膜元件內,一部分水經反滲透膜片過濾形成純水并流進中心管內,剩下未過濾部分形成濃水并從反滲透膜元件的另一端面流出。這種常規反滲透膜過濾器的進水方向和濃水排出的方向是一致的,由于裝配時反滲透 膜元件和膜殼之間不可避免的存在間隙,為避免引入原水和過濾后的濃水混合,其需要在反滲透膜元件和膜殼之間通過線密封的方式將膜殼內部隔斷,而且優選的此線密封需要位于原水入口端面側,否則會導致密封不良等問題的出現。此種設置結構,上述的間隙形成一個容納有濃水的死角,不能參與水循環。參見圖2,其為常規反滲透膜過濾器沖洗時的水流情況,可以看到由于沖洗水不會流經上述的間隙,間隙內的水TDS值依然非常高,無法達到沖洗的效果,長此以往間隙內成為細菌滋生、污垢累積的地方,進而導致膜元件壽命縮短、出水純度差。同時在停機時,膜殼內的水TDS值遠遠大于原水,具體可參見圖3,其為常規反滲透膜過濾器停機時水TDS值示意圖,由于濃水無法排出,在滲透作用之下,溶解在濃水中的無機鹽會滲透到反滲透膜的純水端,濃水濃度越高,滲透到純水端的濃度也就越高,因此最終結果就時在反滲透膜過濾器剛開機的純水TDS值遠遠低于正常值。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常規反滲透膜過濾器存在死角的問題,提出一種反滲透膜過濾裝置,對于膜殼進行了重新設計,同時增加了一個轉接件作為密封結構,使得進水和排出純水、濃水都在同一側,這種結構在沖洗時會將工作時濃縮的水全部沖洗,使得系統停止運行時,膜殼內的水的TDS值與進水的TDS值一致,與傳統的反滲透系統相t匕,停機后透過純水的TDS低,則系統停機后再運行時,純水的初始TDS值會低,提升綜合出水純度。為了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技術實施例提出的一種反滲透膜過濾裝置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反滲透過濾裝置,包括膜殼及設于膜殼內的膜元件,所述膜元件圓周面與所述殼體內壁具有第一間隙,所述膜元件兩個端面分別形成原水入口端面和濃水出口端面,所述膜元件內的中心管的一端形成純水出口,所述膜殼上設有原水孔、濃水孔以及僅和所述純水出口連通的純水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孔和濃水孔均設于所述膜殼上近所述濃水出口端面的一端并相互隔離,所述原水孔通過所述第一間隙與所述原水入口端面連通。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中心管位于所述濃水出口端面一端形成所述純水出口,所述純水孔和所述原水孔、濃水孔設于所述膜殼的同一端并相互隔離。在本技術的進一步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膜殼包括殼體和旋設在殼體上的端蓋,所述原水孔、濃水孔和純水孔設于所述殼體底部。在本技術的更進一步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相互隔離的具體結構指的是所述內底和所述膜元件之間設有轉接件,所述轉接件兩端分別形成小套筒部和大套筒部,所述殼體的內底凸設有環繞所述純水孔的內套管以及環繞內套管的外套管,所述中心管插裝在內套管內,并用密封圈密封;所述小套筒部插裝在所述內套管和外套管之間的環形空腔內,且與外套筒間用密封圈密封、與內套管間具有第二間隙;所述大套筒部密封套裝在所 述膜元件外,與殼體內壁間具有第三間隙;所述內套管和外套管之間的空腔及所述第二間隙組合構成濃水腔,所述濃水孔僅與所述濃水腔連通;所述外套管和殼體內壁之間的空腔、所述第一間隙及所述第三間隙組合構成原水腔,所述原水孔僅與所述原水腔連通。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所提出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在正常濾水時,膜殼內不存在循環死角;在沖洗時,膜元件及膜殼內的水基本完全被原水置換,濃度與原水一致,保證了沖洗的質量;在停機時,膜元件及膜殼內的水的濃度依然與原水一致,停機后再運行時,純水的初始TDS值遠遠低于常規反滲透膜過濾器,極大提升了綜合產水水質。附圖說明通過以下結合附圖對其示例性實施例進行的描述,本技術上述特征和優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圖I為常規反滲透膜過濾器制水時水流狀況示意圖;圖2為常規反滲透膜過濾器沖洗時的水流狀況示意圖;圖3為常規反滲透膜過濾器停機時水TDS值狀況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反滲透膜過濾裝置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局部放大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反滲透膜過濾裝置制水時水流狀況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實施例反滲透膜過濾裝置沖洗時的水流狀況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實施例反滲透膜過濾裝置停機時水TDS值狀況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以便于同行業技術人員的理解如圖1-7所示,標號分別表示殼體100、原水孔101、濃水孔102、純水孔103、內套管104、外套管105、密封圈106、密封圈107、端蓋200、膜元件300、原水入口端面301、濃水出口端面302、中心管310、純水出口 311、第一間隙401、第二間隙402、第三間隙403、空腔404、轉接件500、小套筒部501、大套筒部502。參見圖4,本技術實施例中所提出的一種反滲透過濾裝置,包括膜殼及設于膜殼內的膜元件300,所述膜殼包括殼體100和旋設在殼體100上的端蓋200,殼體100和膜元件300之間設置有轉接件500。參見圖5,所述殼體100的底部開設有原水孔101、濃水孔102和純水孔103,其中純水孔103設于殼體100的軸心處,殼體100的內底凸設有環繞所述純水孔103的內套管104以及環繞內套管104的外套管105,內套管104和外套管105均呈圓管狀且二者共軸設置。濃水孔102和原水孔101則設于純水孔103的兩側,其中濃水孔102大致設于內套管104和外套管105之間的位置,并與內套管104和外套管105之間的斷面呈環形的空腔連通,原水孔101大致設于外套管105和殼體100壁之間的位置,并與殼體100壁和外套管105之間的斷面呈環形的空腔連通。膜元件300的兩個端面分別形成原水入口端面301和濃水出口端面302,膜元件300內設有中心管310,中心管310 —端延伸出膜元件300的濃水出口端面302的端面,中心管310該端開口構成純水出口 311,相對的另一端封堵。膜元件300圓周面與所述殼體100內壁具有第一間隙401,第一間隙401斷面呈圓環狀。原水入口端面301和端蓋200之 間具有空腔404,此空腔404和第一間隙401連通。轉接件500設于殼體100的內底和膜元件300之間,所述轉接件500兩端分別形成小套筒部501和大套筒部502,小套筒部501和大套筒部502 —小一大兩個圓管狀結構,之間通過一個圓環部連接為一體。其中,所述小套筒部501插裝在所述內套管104和外套管105之間的環形空腔內,且小套筒部501的外壁與外套筒105間用密封圈106密封,小套筒部501的內壁與內套管104之間形成斷面形狀呈環形的第二間隙402。所述大套筒部502密封套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反滲透過濾裝置,包括膜殼及設于膜殼內的膜元件,所述膜元件圓周面與所述殼體內壁具有第一間隙,所述膜元件兩個端面分別形成原水入口端面和濃水出口端面,所述膜元件內的中心管的一端形成純水出口,所述膜殼上設有原水孔、濃水孔以及僅和所述純水出口連通的純水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孔和濃水孔均設于所述膜殼上近所述濃水出口端面的一端并相互隔離,所述原水孔通過所述第一間隙與所述原水入口端面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強,侯貽直,
申請(專利權)人:艾歐史密斯上海水處理產品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