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為轎車配套的小型配件加工設備,特別涉及一種網罩組合專用壓機。本壓機機架包括上板、四個立柱和底板;上模組件包括安裝板、法蘭盤、上模氣缸、上模、直線軸承、圓導軌、軸承套和導軌座,下模組件包括下模、下模框和四個定位柱;壓頭組件包括四組,四組壓頭組件均包括有壓頭氣缸、滑塊和壓塊等部件。采用本壓機不到兩秒鐘的時間即可完成罩網和骨架的組合,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網罩組裝工序由多年來的手工操作實現了自動化生產,既節省了人力資源,又降低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同時提高了網罩組裝的一致性,質量穩定,整體結構緊湊,可放在工作臺上操作安全可靠。(*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為轎車配套的小型配件加工設備,特別涉及一種網罩組合專用壓機。
技術介紹
網罩是為轎車配套的小型配件,安裝在駕駛室儀表盤的端部。網罩由罩網、襯里和骨架三部分組成。在以往的生產過程中,先把罩網與附有膠粒的襯里在熱壓機上粘合,而后再與骨架(注塑件)組合在一起。這一組合過程是將罩網上設有的數個爪(見圖I)彎曲后包在骨架上。由于骨架外形的特點和骨架本體比較單薄,以前這一組合工序一直由操作工人用小木棒逐一將這些爪砸彎后可包住骨架,而每個爪均需要砸2 3次才能符合組裝標準。 由于全部為手工操作,所以效率較低,一致性難以保證,而砸手事件也時有發生。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徹底解決現有技術和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結合罩網和骨架的結構特性以及網罩組裝工序的要求,研發設計一種網罩組合專用壓機來實現這一工序的自動化生產,該壓機經過數次調整和實驗,最終達到設計要求,實現了用該壓機徹底替代多年來一直采取手工操作的網罩組裝。本技術為實現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網罩組合專用壓機,其特征是包括機架部分、上模組件、下模組件和壓頭組件,所述機架部分包括上板、四個立柱和底板,上板通過四個立柱與底板固定連接;所述上模組件包括安裝板、法蘭盤、上模氣缸、上模、直線軸承、圓導軌、軸承套和導軌座,其中上模氣缸固定在所述上板上,上模氣缸的活塞桿的下端與法蘭盤固定,法蘭盤與安裝板固定連接,直線軸承通過軸承套固定在上板上,圓導軌通過導軌座固定在安裝板上,上模固定在安裝板的底面;所述下模組件包括下模、下模框和四個定位柱,下模框安裝在下模內,四個定位柱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壓頭組件包括四組,分別為前側壓頭組件、后側壓頭組件、左側壓頭組件和右側壓頭組件,前側壓頭組件包括前側壓頭氣缸、前側氣缸支架、前側滑塊和兩個前側壓塊,后側壓頭組件包括后側壓頭氣缸、后側氣缸支架、后側滑塊和兩個后側壓塊,左側壓頭組件包括左側壓頭氣缸、左側氣缸支架、左側滑塊、左側固定壓塊、左側活動壓塊、軸承、銷軸和導軌,右側壓頭組件包括右側壓頭氣缸、右側氣缸支架、右側滑塊和兩個右側壓塊,其中,前側壓頭氣缸、后側壓頭氣缸、左側壓頭氣缸和右側壓頭氣缸分別通過前側氣缸支架、后側氣缸支架、左側氣缸支架和右側氣缸支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前側壓頭氣缸、后側壓頭氣缸、左側壓頭氣缸和右側壓頭氣缸的活塞桿的前端分別與前側滑塊、后側滑塊、左側滑塊和右側滑塊固定連接,前側滑塊、后側滑塊和右側滑塊分別與兩個前側壓塊、兩個后側壓塊和兩個右側壓塊固定連接,左側滑塊與左側固定壓塊固定連接,在左側滑塊上平面開一矩形凹槽,軸承置于矩形凹槽中,并通過銷軸固定在左側活動壓塊的后端,導軌固定在所述下模的上平面上。本技術所產生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壓機不到兩秒鐘的時間即可完成罩網和骨架的組合,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網罩組裝エ序由多年來的手工操作實現了自動化生產,既節省了人力資源,又降低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同時提高了網罩組裝的一致性,質量穩定,整體結構緊湊,可放在工作臺上操作安全可靠。附圖說明圖I是被加工件的罩網結構外形圖。圖2是本技術結構主視圖。圖3是本技術結構左側視圖(局部剖視)。圖4是本技術結構俯視圖(C-C剖面)。圖5是本技術電氣原理圖。圖6是本技術氣路系統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ー步說明網罩組合專用壓機包括機架部分、上模組件、下模組件和壓頭組件(見圖2、圖3和圖4),還包括電控部分(見圖5)和氣路部分(見圖6)。一、機架部分機架部分包括上板1-1、四個立柱1-2和底板1-3,上板1-1通過四個立柱1-2與底板1-3固定連接構成機架。ニ、上模組件以捷達轎車使用的網罩為例,上模組件的設計主要考慮了以下幾個問題a.上模的主要作用在于壓住塑料骨架,由于骨架中間是空的,因此,加壓的部位為骨架的圓孔周圍。b.由于在組裝時,對應上模的骨架上部有四個卡扣(用于網罩向儀表盤上安裝之用),所以在上模的相應部位應留有適當的空間,以免將卡扣壓壞。c.因為骨架較為單薄,因此施壓要適當,上模加壓的壓カ設計應為可調整的,在實際使用中將氣壓調整在O. 2Mpa左右。上模組件包括安裝板2-1、法蘭盤2-2、上模氣缸2-3、上模2_4、直線軸承2_5、圓導軌2-6、軸承套2-7和導軌座2-8,其中上模氣缸2-3固定在上板1_1上,上模氣缸2_3的活塞桿的下端與法蘭盤2-2固定,法蘭盤2-2與安裝板2-1固定連接,直線軸承2-5通過軸承套2-7固定在上板1-1上,圓導軌2-6通過導軌座2-8固定在安裝板2_1上,上模2_4固定在安裝板2-1的底面。上模2-4由安裝在上板1-1上的上模氣缸2-3驅動,上模氣缸采用Φ40*125氣缸。以直線軸承2-5和圓導軌2-6作為導向裝置,當上模氣缸2-3工作吋,活塞桿通過法蘭盤2-2和安裝板2-1帶動上模2-4下行并壓住エ件。三、下模組件下模組件為罩網A及骨架B (見圖2)組合加壓時對罩網及骨架進行定位。下模組件包括下模3-1、下模框3-2和四個定位柱3-3,下模框3_2安裝在下模3_1內,四個定位柱3-3的下端固定在底板1-3上。四個定位柱3-3的上端鑲有聚胺脂材料3-4,以避免在壓彎時將罩網上的涂覆層破壞。下模組件還包括鎖母3-5,四個定位柱3-3的下端設有外螺紋,鎖母3-5通過四個定位柱3-3下端的外螺紋鎖緊在所述底板1-3的底面上。下模框3-2上部形狀與罩網及骨架在相應部位形狀相同,以確保壓彎工作時骨架不會變形,保證壓彎質量。罩網及骨架組合放在下模3-1中,由于罩網及骨架組合的下表面是一曲面,所以在底板1-3中間部位分別安裝有四個定位柱3-3,當上模2-4下降時,四個定位柱3-3與上模2-4將骨架夾住。定位柱外圓有螺紋上下可調,以保證與罩網及骨架組合的下表面完全接觸,調整后用鎖母3-5鎖緊。四、壓頭組件壓頭組件分前、后、左、右向共為四組,分別為前側壓頭組件、后側壓頭組件、左側壓頭組件和右側壓頭組件。前側壓頭組件包括前側壓頭氣缸4-1-1、前側氣缸支架4-2-1、前側滑塊4-3-1和兩個前側壓塊4-4-1,后側壓頭組件包括后側壓頭氣缸4-1-2、后側氣缸支架4-2-2、后側滑塊4-3-2和兩個后側壓塊4-4-2,左側壓頭組件包括左側壓頭氣缸4-1-3、左側氣缸支架 4-2-3、左側滑塊4-3-3、左側固定壓塊4-4-3、左側活動壓塊4_5_3、軸承4_8_3、銷軸4_9_3和導軌4-10-3,右側壓頭組件包括右側壓頭氣缸4-1-4、右側氣缸支架4-2-4、右側滑塊4-3-4和兩個右側壓塊4-4-4,其中,前側壓頭氣缸4-1-1、后側壓頭氣缸4_1_2、左側壓頭氣缸4-1-3和右側壓頭氣缸4-1-4分別通過前側氣缸支架4-2-1、后側氣缸支架4-2-2、左側氣缸支架4-2-3和右側氣缸支架4-2-4固定在底板1-3上,前側壓頭氣缸4_1_1、后側壓頭氣缸4-1-2、左側壓頭氣缸4-1-3和右側壓頭氣缸4-1-4的活塞桿的前端分別與前側滑塊4-3-1、后側滑塊4-3-2、左側滑塊4-3-3和右側滑塊4_3_4固定連接,前側滑塊4_3_1、后側滑塊4-3-2和右側滑塊4-3-4分別與兩個前側壓塊4-4-1、兩個后側壓塊4_4_2和兩個右側壓塊4-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網罩組合專用壓機,其特征是:包括機架部分、上模組件、下模組件和壓頭組件,所述機架部分包括上板(1?1)、四個立柱(1?2)和底板(1?3),上板(1?1)通過四個立柱(1?2)與底板(1?3)固定連接;所述上模組件包括安裝板(2?1)、法蘭盤(2?2)、上模氣缸(2?3)、上模(2?4)、直線軸承(2?5)、圓導軌(2?6)、軸承套(2?7)和導軌座(2?8),其中,上模氣缸(2?3)固定在所述上板(1?1)上,上模氣缸(2?3)的活塞桿的下端與法蘭盤(2?2)固定,法蘭盤(2?2)與安裝板(2?1)固定連接,直線軸承(2?5)通過軸承套(2?7)固定在上板(1?1)上,圓導軌(2?6)通過導軌座(2?8)固定在安裝板(2?1)上,上模(2?4)固定在安裝板(2?1)的底面;所述下模組件包括下模(3?1)、下模框(3?2)和四個定位柱(3?3),下模框(3?2)安裝在下模(3?1)內,四個定位柱(3?3)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底板(1?3)上;所述壓頭組件包括四組,分別為前側壓頭組件、后側壓頭組件、左側壓頭組件和右側壓頭組件,前側壓頭組件包括前側壓頭氣缸(4?1?1)、前側氣缸支架(4?2?1)、前側滑塊(4?3?1)和兩個前側壓塊(4?4?1),后側壓頭組件包括后側壓頭氣缸(4?1?2)、后側氣缸支架(4?2?2)、后側滑塊(4?3?2)和兩個后側壓塊(4?4?2),左側壓頭組件包括左側壓頭氣缸(4?1?3)、左側氣缸支架(4?2?3)、左側滑塊(4?3?3)、左側固定壓塊(4?4?3)、左側活動壓塊(4?5?3)、軸承(4?8?3)、銷軸(4?9?3)和導軌(4?10?3),右側壓頭組件包括右側壓頭氣缸(4?1?4)、右側氣缸支架(4?2?4)、右側滑塊(4?3?4)和兩個右側壓塊(4?4?4),其中,前側壓頭氣缸(4?1?1)、后側壓頭氣缸(4?1?2)、左側壓頭氣缸(4?1?3)和右側壓頭氣缸(4?1?4)分別通過前側氣缸支架(4?2?1)、后側氣缸支架(4?2?2)、左側氣缸支架(4?2?3)和右側氣缸支架(4?2?4)固定在所述底板(1?3)上,前側壓頭氣缸(4?1?1)、后側壓頭氣缸(4?1?2)、左側壓頭氣缸(4?1?3)和右側壓頭氣缸(4?1?4)的活塞桿的前端分別與前側滑塊(4?3?1)、后側滑塊(4?3?2)、左側滑塊(4?3?3)和右側滑塊(4?3?4)固定連接,前側滑塊(4?3?1)、后側滑塊(4?3?2)和右側滑塊(4?3?4)分別與兩個前側壓塊(4?4?1)、兩個后側壓塊(4?4?2)和兩個右側壓塊(4?4?4)固定連接,左側滑塊(4?3?3)與左側固定壓塊(4?4?3)固定連接,在左側滑塊(4?3?3)上平面開一矩形凹槽,軸承(4?8?3)置于矩形凹槽中,并通過銷軸(4?9?3)固定在左側活動壓塊(4?5?3)的后端,導軌(4?10?3)固定在所述下模(3?1)的上平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樹達,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中環真美音響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