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結構參數可調式葉片式拋送裝置,其包括葉輪軸、拋送葉輪、圓形拋送外殼、出料直管和偏轉彎管;葉輪軸和拋送葉輪均安裝于圓形拋送外殼內;出料直管安裝于圓形拋送外殼上方;偏轉彎管安裝于出料直管的上方;拋送葉輪包括拋送架板和至少四片拋送葉片;拋送葉片通過螺栓固接在拋送架板上;圓形拋送外殼的前方下端還開有喂料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不僅可以調節葉片式拋送裝置的結構參數,從而達到各種參數的最佳匹配,而且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解決了拋送功耗大、拋送效率低,容易堵塞以及拋送距離不能滿足要求等問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農業纖維物料收獲和加工機械
,特別涉及一種結構參數可調式葉片式拋送裝置。
技術介紹
葉片式拋送裝置由于具有結構簡單、工作可靠、容易調整和維修、輸送能力強以及制造成本低等優點,因此廣泛應用于各種牧草、青貯飼料收獲機、谷物脫粒機、谷物聯合收獲機、磨粉機、棉桿粉碎收獲機、秸桿粉碎還田機、各種揉碎機和切碎機等農業纖維物料收獲和加工機械上。葉片式拋送裝置按照喂料方向不同分為軸向、徑向和切向喂入三種。其 中谷物脫粒機、谷物聯合收獲機、磨粉機、揉碎機、部分切碎機以及牧草、青貯飼料收獲機常采用軸向喂入式拋送裝置;切割兼拋送式切碎機、切割兼拋送式青飼料收獲機以及部分牧草收獲機普遍采用徑向或切向喂入式拋送裝置。目前國內農業纖維物料收獲和加工機械上使用的葉片式拋送裝置的結構參數是不可調整的,在實際應用中,主要存在著拋送功耗大、拋送效率低,容易堵塞以及拋送距離不能滿足要求等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可在上述多種農業纖維物料收獲和加工機械上使用的葉片式拋送裝置,可根據不同的工作條件(拋送物料不同、葉輪轉速不同以及不同的拋送距離要求),來調節葉片式拋送裝置的結構參數,從而達到各種參數的最佳匹配,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解決了拋送功耗大、拋送效率低,容易堵塞以及拋送距離不能滿足要求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可在多種農業纖維物料收獲和加工機械上使用的葉片式拋送裝置,可根據不同的工作條件(拋送物料不同、葉輪轉速不同以及不同的拋送距離要求),來調節葉片式拋送裝置的結構參數,從而達到各種參數的最佳匹配,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解決了拋送功耗大、拋送效率低,容易堵塞以及拋送距離不能滿足要求等問題的結構參數可調式葉片式拋送裝置。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結構參數可調式葉片式拋送裝置,其包括葉輪軸、拋送葉輪、圓形拋送外殼、出料直管和偏轉彎管;葉輪軸和拋送葉輪均安裝于圓形拋送外殼內;出料直管安裝于圓形拋送外殼上方;偏轉彎管安裝于出料直管的上方;拋送葉輪包括拋送架板和至少四片拋送葉片;拋送葉片通過螺栓固接在拋送架板上;圓形拋送外殼的前方下端還開有喂料口 ;拋送葉片為徑向葉片或前后傾葉片;前后傾葉片的傾角為前傾25°、20°、15°、10。、5。或后傾 25°、20。、15。、10。、5。;拋送架板為圓形板;出料直管與圓形拋送外殼之間通過環形鐵板連接;偏轉彎管與出料直管之間通過環形鐵板連接;偏轉彎管的外圓弧曲率半徑大于拋送葉輪的外徑。本技術拋送物料時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高速旋轉的拋送葉輪拋扔物料階段。在此階段由于物料所受到的離心力大于氣流所受到的離心力,所以氣流對物料的作用較小,物料主要靠高速旋轉的拋送葉片拋扔來獲得能量。第二階段為物料離開拋送葉片后流經出料直管階段。高速旋轉的拋送葉片在拋扔物料的同時,還使氣流獲得能量在出料直管段協助輸送物料。第三階段物料離開出料直管后與偏轉彎管外弧壁碰撞,然后在離心力作用下與氣流分離,沿外弧壁滑移一直到離開本技術。拋送葉輪由拋送架板和拋送葉片組成,拋送葉片通過螺栓連接在拋送架板上。拋送架板上安裝拋送葉片的孔有多種排列方式,以滿足不同的葉片傾角。葉片傾角即葉片安裝角是影響葉片式拋送裝置是否正常工作以及拋送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世界各國在葉片式拋送裝置中采用的葉片安裝型式,大致上西方各國多為徑向及后傾10°葉片,原蘇聯、東歐及我國多采用后傾15°葉片。本技術的拋送葉片可以為徑向葉片或前后傾葉片,前后傾葉片的葉片傾角可在前傾25°、20°、15°、10°、5°,后傾25°、20°、15°、10°、5°中調整。 本技術的出料直管與圓形拋送外殼以及偏轉彎管是可分離式的。出料直管的上、下端都設置有環形鐵板,分別與圓形拋送外殼上端的環形鐵板以及偏轉彎管下端的環形鐵板通過螺栓連接,這樣,可采用不同高度尺寸的出料直管,以滿足不同的拋送高度及距離要求。由于經過偏轉彎管的物料流動速度低是管道堵塞和提升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偏轉彎管外圓弧曲率半徑越大(一般曲率半徑應不小于拋送葉輪外徑),碰撞角越小,碰撞及摩擦能耗越小,物料速度越大,因此合理地設計偏轉彎管的幾何尺寸非常重要。附圖說明圖I :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 :本技術的拋送葉輪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3 :本技術的拋送葉輪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4 :本技術的拋送葉片安裝示意圖;圖5 :本技術的拋送架板結構示意圖;圖6 :本技術的圓形拋送外殼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如圖I、圖2、圖3所示一種結構參數可調式葉片式拋送裝置,其包括葉輪軸I、拋送葉輪2、圓形拋送外殼3、出料直管4和偏轉彎管5 ;葉輪軸I和拋送葉輪2均安裝于圓形拋送外殼3內;出料直管4安裝于圓形拋送外殼3上方;偏轉彎管5安裝于出料直管4的上方;拋送葉輪2包括拋送架板7和四片拋送葉片8 ;拋送葉片8通過螺栓固接在拋送架板7上;圓形拋送外殼的前方下端還開有喂料口 6 ;拋送葉片8為四片;拋送葉片8為徑向葉片或前后傾葉片;前后傾葉片的傾角為前傾25°、20°、15。、10。、5。或后傾 25°、20。、15。、10。、5。。拋送架板7為圓形板;出料直管4與圓形拋送外殼3之間通過環形鐵板連接;偏轉彎管5與出料直管4之間通過環形鐵板連接;偏轉彎管5的外圓弧曲率半徑R I大于拋送葉輪2的外徑。前后傾葉片的傾角即拋送葉片8安裝角,指相對于拋送葉輪2外徑相同的徑向葉片向后傾斜、或向前傾斜;向后還是向前是相對于葉輪轉向而言的,如圖4所示。本技術的拋送葉片可以為徑向葉片(如圖4c)和前后傾葉片,前后傾葉片的傾角可在前傾25°、20。、15。、10。、5。(如圖 4a);后傾 25°、20。、15。、10。、5。(如圖 4b)中調整。主要通過拋送架板7上的不同孔兩兩組合如圖5所示。附圖5a中可安裝徑向葉片;與徑向夾角為41°的兩孔可安裝后傾5°的前后傾葉片,與其相對于水平軸對稱的兩孔可安裝前傾 5°的前后傾葉片;同理與徑向夾角為57°的兩孔可安裝后或前傾10°的前后傾葉片。附圖5b中,與徑向夾角為49°、67°、88°的兩孔分別可安裝后或前傾15°、20°、25°的前后傾葉片。本技術拋送物料時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高速旋轉的拋送葉輪2拋扔物料階段。在此階段由于物料所受到的離心力大于氣流所受到的離心力,所以氣流對物料的作用較小,物料主要靠高速旋轉的拋送葉片8拋扔來獲得能量。第二階段為物料離開拋送葉片8后流經出料直管4階段。高速旋轉的拋送葉片8在拋扔物料的同時,還使氣流獲得能量在出料直管4段協助輸送物料。第三階段物料離開出料直管4后與偏轉彎管5外弧壁碰撞,然后在離心力作用下與氣流分離,沿外弧壁滑移一直到離開本技術。本實施例的拋送葉片8為四片,對本技術進行試驗研究可知,采用四葉片較三葉片和五葉片更有利于物料拋送,且對于高速旋轉的葉輪而言,四葉片更有利于動平衡,因此,本實施例選用葉片數為四。拋送葉輪2由拋送架板7和拋送葉片8組成,四個拋送葉片8通過螺栓連接在拋送架板7上。拋送架板7上安裝拋送葉片8的孔有多種排列方式,以滿足不同的葉片傾角。前后傾葉片的傾角是影響本技術是否正常工作以及拋送能力的關鍵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結構參數可調式葉片式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結構參數可調式葉片式拋送裝置包括葉輪軸、拋送葉輪、圓形拋送外殼、出料直管和偏轉彎管;所述的葉輪軸和所述的拋送葉輪均安裝于所述的圓形拋送外殼內;所述的出料直管安裝于所述的圓形拋送外殼上方;所述的偏轉彎管安裝于所述的出料直管的上方;所述的拋送葉輪包括拋送架板和至少四片拋送葉片;所述的拋送葉片通過螺栓固接在所述的拋送架板上;所述的圓形拋送外殼的前方下端還開有喂料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翟之平,楊忠義,朱明新,吳雅梅,
申請(專利權)人:翟之平,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