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提升機及帶此提升機的攪拌站。其中,一種提升機,包括提升斗及其提升軌道,提升斗上設置有用于在提升軌道內移動的行走輪,提升斗上安裝有用于支撐提升斗在提升軌道上表面移動的支撐組件;支撐組件設置在所述行走輪上側的提升斗前部;提升軌道上表面設置有與所述支撐組件相對應的導軌。通過在提升斗上側設置能夠支撐提升斗在提升軌道上平穩移動的支撐組件,并結合提升軌道的上平面作為支撐導軌,結構簡單,能夠有效解決現有技術中提升斗在提升導軌上運行時第一行走輪容易下陷并造成漏料的問題,防止出現卸料門微開、骨料提升斗卡在軌道上,行走輪與小軌道撞擊等現象。(*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機械
,特別是涉及一種提升機及帶此提升機的攪拌站。
技術介紹
目前提升機的應用非常廣泛,如混凝土攪拌站上應用的提升機,現有的混凝土攪拌站的骨料輸送是以軌道提升斗方式輸送,能夠有效節省場地、節能省耗,越來越得到客戶的認同。其軌道提升斗采用滑 輪與卷揚鋼絲繩連接,目的使提升斗整體作為一個動滑輪運行,這樣可以減少鋼絲繩拉力,從而降低扭矩。軌道提升機輸送在攪拌站也有一定的應用范圍。如圖I所示,軌道提升機是由卷揚機2的卷揚鋼絲繩與提升斗上的滑輪相連,計量好的砂石料由提升斗4沿提升軌道3上升至攪拌機I上方時,利用提升軌道3的岔道使提升斗4的卸料門44自動開啟,砂石料直接卸入攪拌機I中;提升軌道的連接結構如圖2所示,軌道各節是通過法蘭31連接的。采用上述軌道提升機輸送時,提升斗4空載運行與滿載運行時的重心不在同一點處,導致在實際滿載運行中,整個提升斗4的重心靠前,提升斗4的重力G可以分解成切向力Fs與法向力Fn,由于切向力與鋼絲繩拉力相互抵消,故起作用的主要是法向力Fn,提升斗所受的法向力Fn處于第一行走輪41與第二行走輪41a之間。所以在運動過程中第一行走輪41總是受到軌道的支撐作用,故經過提升軌道3的岔道轉彎時,支撐力消失,第一行走輪41下陷,導致骨料提升斗卸料門44上抬,軌道對第一行走輪41的支撐力消失,卸料門44微開。骨料提升斗卡在軌道上。第一行走輪41與小軌道撞擊并產生異響及振動。因此,如何使提升斗4在提升導軌上運行時防止第一行走輪41下陷并造成提升斗卸料,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旨在提出一種提升機及帶此提升機的攪拌站,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提升斗在提升導軌上運行時第一行走輪容易下陷并造成卸料的問題。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提升機,包括提升斗及其提升軌道,提升斗上設置有用于在提升軌道內移動的行走輪,所述提升斗上安裝有用于支撐提升斗在提升軌道上表面移動的支撐組件;所述支撐組件設置在所述提升斗前部,且位于所述行走輪上側;所述提升軌道上表面設置有與所述支撐組件相對應的導軌。進一步地,所述支撐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提升斗上的防卡輪。進一步地,所述防卡輪設有兩個,分別通過支撐架設置在所述提升斗的兩側。進一步地,所述防卡輪為軸承;所述軸承通過軸承座連接在所述支撐架上。進一步地,所述支撐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提升斗上的支撐軸。進一步地,所述支撐軸設有兩個,分別通過支撐架設置在所述提升機的兩側。進一步地,所述導軌為將所述提升軌道上表面的法蘭部分打磨平整后構成的平面軌道。另一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攪拌站,所述攪拌站設置有如上述的提升機。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提升機,通過在提升斗上側設置能夠支撐提升斗在提升軌道上平穩移動的支撐組件,并結合提升軌道的上平面作為支撐導軌,結構簡單,能夠有效解決現有技術中提升斗在提升導軌上運行時第一行走輪容易下陷并造成漏料的問題,使提升斗在提升導軌上運行時更平穩,不會出現卸料門微開、骨料提升斗卡在軌道上,行走輪與小軌道撞擊等現象。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技術中提升機應用到攪拌站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A部分的結構放大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一中提升斗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一中提升斗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一中提升機應用到攪拌站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中B部分的結構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指出,本部分中的對具體結構的描述及描述順序僅是對具體實施例的說明,不應視為對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有任何限制作用。實施例一,如圖5所示,一種提升機,包括提升斗4及其提升軌道3,提升斗4上設置有用于在提升軌道3內移動的行走輪,提升斗4上安裝有用于支撐提升斗4在提升軌道3上表面移動的支撐組件;支撐組件設置在行走輪上側的提升斗4前部;提升軌道3上表面設置有與支撐組件相對應的導軌。其中,支撐組件是緊靠在提升軌道3上表面用于支撐提升斗4在提升軌道3上移動的裝置,現有技術中可以支撐的組件裝置都可以應用在本技術中支撐提升斗4,防止提升斗4工作時行走輪突然下陷。支撐組件設置在行走輪上側的提升斗的前部是指,支撐組件設置在最高位置的那個行走輪上側的提升斗的前部,如圖I和圖5中所示,最高位置的那個行走輪為第一行走輪41。通過在提升斗4上側設置能夠支撐提升斗4在提升軌道3上平穩移動的支撐組件,并結合提升軌道3的上平面作為導軌,結構簡單,能夠有效解決現有技術中提升斗4在提升導軌3上運行時第一行走輪41容易下陷并造成提前卸料的問題,使提升斗4在提升導軌3上運行時更平穩,不會出現卸料門44微開、骨料提升斗4卡在軌道上,行走輪與小軌道撞擊等現象。優選地,支撐組件包括設置在提升斗上的防卡輪42。如圖3和圖4所示,防卡輪42設有兩個,分別通過支撐架42a設置在所述提升斗4的兩側對應提升軌道3上表面的位置。如圖5所示,提升斗4上設置有滑輪43,提升軌道3頂端卷揚機2通過鋼絲繩連接滑輪43來牽引提升斗4移動。通過防卡輪42來支撐提升斗4,既可以對提升斗4起到支撐作用,還可以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使用方便。如圖6所示,導軌為將所述提升軌道3上表面的法蘭部分打磨平整后構成的平面軌道。現有技術中的法蘭31結構如圖2所示,法蘭31圍繞提升軌道3的四個面都有凸起結構,導致提升導軌3上表面不能直接做支撐組件的導軌,所以將法蘭31的上表面凸起打磨平整后構成如圖6所示的新法蘭32,可以省去在提升導軌3上新設置導軌,節省成本。當然,也可以在提升導軌3上單獨設置一導軌,以輔助支撐組件支撐提升斗4。防卡輪42可以選用軸承,軸承通過軸承座連接在所述支撐架42a上,選用軸承成 本低,安裝方便,使用壽命長。實施例二,本實施例中支撐組件包括,固定在提升斗上的支撐軸。支撐軸設有兩個,分別通過支撐架設置在所述提升斗對應的提升軌道的兩側部。其他部分與實施例一類似,通過支撐軸支撐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結構簡單,成本低,其效果和結構與實施例一相似,在此不再贅述。本技術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攪拌站,攪拌站設置有上述提升機。由于提升機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因此,設有該提升機的攪拌站也應具備相應的技術效果,其具體實施過程與上述實施例類似,茲不贅述。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提升機,包括提升斗(4)及其提升軌道(3),提升斗(4)上設置有用于在提升軌道(3)內移動的行走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斗(4)上安裝有用于支撐提升斗(4)在提升軌道(3)上表面移動的支撐組件;所述支撐組件設置在所述提升斗(4)前部,且位于所述行走輪上側;所述提升軌道(3)上表面設置有與所述支撐組件相對應的導軌。2.如權利要求I所述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提升斗(4)上的防卡輪(42)。3.如權利要求2所述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卡輪(42)設有兩個,分別通過支撐架(42a)設置在所述提升斗(4)的兩側。4.如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提升機,包括提升斗(4)及其提升軌道(3),提升斗(4)上設置有用于在提升軌道(3)內移動的行走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斗(4)上安裝有用于支撐提升斗(4)在提升軌道(3)上表面移動的支撐組件;所述支撐組件設置在所述提升斗(4)前部,且位于所述行走輪上側;所述提升軌道(3)上表面設置有與所述支撐組件相對應的導軌。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黎新齊,彭立志,賀杰,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