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所述泵送裝置與預澆筑鋼管相連接,所述預澆筑鋼管位于主體結構上,其中,包括:第一混凝土泵,所述第一混凝土泵包括供料裝置,所述供料裝置的出料口與第一甭管的進口端相連接;第二混凝土泵,所述第二混凝土泵的進料口與所述第一泵管的出口端相連接,所述第二混凝土泵的出料口通過第二泵管與預澆筑鋼管相連接;截留閥,所述截留閥安裝在所述預澆筑鋼管的入口處;一個或多個壓力感應裝置,所述壓力感應裝置安裝在所述預澆筑鋼管上,所述壓力感應裝置與監測中心相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有效控制壓力、速度,保證結構安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
技術介紹
鋼管混凝土是一種優秀的結構構件,具有承載力高、塑性韌性好、抗震性能好、施工制作方便、耐火性能好、經濟效果好以及外形美觀等突出優點。在已有的鋼管混凝土施工方法中,下壓頂升法是較為可靠與理想的方法,但目前下壓頂升法多用于橋梁和廠房,由于其鋼管砼構件由于數量較少,且高度較低,技術經濟效益較高。對于300m以上的超高層,隨著結構高度的增加,施工技術難度也有了質的變化。尤其在泵送體系、壓力控制、節點設計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采用多種混凝土泵有效、安全地通過下壓頂升法實現超高層鋼管混凝土的澆筑,并且有效控制壓力、速度,保證結構安全。本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所述泵送裝置與預澆筑鋼管相連接,所述預澆筑鋼管位于主體結構上,其中,包括第一混凝土泵,所述第一混凝土泵包括供料裝置,所述供料裝置的出料口與第一泵管的進口端相連接; 第二混凝土泵,所述第二混凝土泵的進料口與所述第一泵管的出口端相連接,所述第二混凝土泵的出料口通過第二泵管與預澆筑鋼管相連接;截留閥,所述截留閥安裝在所述預澆筑鋼管的入口處;一個或多個壓力感應裝置,所述壓力感應裝置安裝在所述預澆筑鋼管上,所述壓力感應裝置與監測中心相連接。上述的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泵管為多節高壓泵管順序連接組成,所述第一泵管的進口端與所述第一混凝土泵的出料口,所述第一泵管的出口端與所述第二混凝土泵的進料口連接。上述的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其中,所述輸送泵管由低壓泵管與軟管連接而成,所述低壓泵管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混凝土泵的出料口連接,所述低壓泵管的另一端與所述軟管的一端連接,所述軟管的另一端與所述截流閥連接。上述的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其中,所述輸送泵管與所述軟管之間通過密封法蘭密封連接。上述的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混凝土泵為一泵送壓力大于28Mpa的固定泵。上述的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其中,所述第二混凝土泵為一泵送壓力小于18Mpa的固定泵。上述的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其中,所述主體結構的高度大于300m。與已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I.采用高壓泵和小型固定泵結合使用的方式,避免了僅使用高壓泵的強大沖擊力對鋼管的損害,同時發揮了高壓泵的泵送能力,可實現超高層鋼管混凝土的順利泵送;2.實施信息化實時監測,確保了鋼管內、外應力過程的控制,有效控制壓力、速度,保證結構安全。附圖說明 圖I是本技術的一種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原理圖和具體操作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一種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泵送裝置與預澆筑鋼管I相連接,其中,該預澆筑鋼管I位于主體結構2上,該主體結構2可以是一超高層建筑,例如,其高度為300m以上的多層高樓建筑,需要對高層上的鋼管進行澆筑,具體地,該泵送裝置主要包括第一混凝土泵3,該第一混凝土泵3為一高壓泵,其泵送壓力大于28Mpa,其放置在地面上,該第一混凝土泵3包括一進料裝置(圖中未標示),并且進料裝置包括一出口端31,其中該出口端31通過一第一泵管32的進口端相連接,該第一泵管32根據建筑的高度來確定,其可以由一節或多節泵管密封連接形成,將該第一泵管32搭設至預定的樓層。另外,該泵送裝置還包括第二混凝土泵4,該第二混凝土泵4位于預定的樓層上,其為壓力小于ISMpa的小型固定泵,其中,第二混凝土泵的進料口 41與第一泵管32的出口端相連接,第二混凝土泵的出料口 42通過第二泵管33與預澆筑鋼管I相連接,其中該第二泵管33為一低壓泵管,從而能夠減小對于澆筑鋼管I產生的壓力;進一步地,該第二泵管33與一軟管5連接,通過該軟管5與預澆筑鋼管I連接,并且,還包括一截流閥6,該截流閥6安裝在預澆筑鋼管I的入口處,用于防止在澆筑過程中和在澆筑完成拆卸的過程中發生混凝土倒流的現象。進一步地,該泵送裝置還包括一個或多個壓力感應裝置7,在預澆筑鋼管I上選擇一點或多點壓力監控點,在其上安裝壓力感應裝置7,并且該壓力感應裝置7與監測中心相連接,壓力感應裝置7將其監測結果及時地傳送至監測中心,以供地面操作人員對與澆筑鋼管5的壓力進行監控。實施中,第一泵管32之間,第一泵管32與第二泵管33以及第二泵管33與軟管5之間均可以通過密封法蘭進行密封連接。實施中,通過開啟位于地面的第一混凝土泵3,其中的混凝土經過第一泵管32進入第二混凝土泵4之中,開啟該第二混凝土泵4,調整泵送速度,將該混凝土緩緩泵入預澆筑鋼管5內,預澆筑鋼管5內的混凝土在壓力的作用下上升至預定的高度,從而實現對與澆筑鋼管5的混凝土澆筑,完成澆筑后,關閉截流閥6、拆卸軟管5、第二泵管33并進行清洗,在十二小時后,可以拆掉截流閥6,并且利用預制的與預澆筑鋼管I上的澆筑口(圖中未標示)相適配的鋼板封堵住該澆筑口。以上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本技術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其只是作為范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技術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技術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出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所述泵送裝置與預澆筑鋼管相連接,所述預澆筑鋼管位于主體結構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混凝土泵,所述第一混凝土泵包括供料裝置,所述供料裝置的出料ロ與第一泵管的進ロ端相連接; 第二混凝土泵,所述第二混凝土泵的進料ロ與所述第一泵管的出口端相連接,所述第ニ混凝土泵的出料ロ通過第二泵管與預澆筑鋼管相連接; 截留閥,所述截留閥安裝在所述預澆筑鋼管的入口處; ー個或多個壓カ感應裝置,所述壓カ感應裝置安裝在所述預澆筑鋼管上,所述壓カ感應裝置與監測中心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管為多節高壓泵管順序連接組成,所述第一泵管的進ロ端與所述第一混凝土泵的出料ロ,所述第一泵管的出ロ端與所述第二混凝土泵的進料ロ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泵管由低壓泵管與軟管連接而成,所述低壓泵管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混凝土泵的出料ロ連接,所述低壓泵管的另一端與所述軟管的一端連接,所述軟管的另一端與所述截流閥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泵管與所述軟管之間通過密封法蘭密封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泵為ー泵送壓カ大于28Mpa的固定泵。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凝土泵為ー泵送壓カ小于18Mpa的固定泵。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結構的高度大于300m。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所述泵送裝置與預澆筑鋼管相連接,所述預澆筑鋼管位于主體結構上,其中,包括第一混凝土泵,所述第一混凝土泵包括供料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超高層建筑鋼管砼的泵送裝置,所述泵送裝置與預澆筑鋼管相連接,所述預澆筑鋼管位于主體結構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混凝土泵,所述第一混凝土泵包括供料裝置,所述供料裝置的出料口與第一泵管的進口端相連接;第二混凝土泵,所述第二混凝土泵的進料口與所述第一泵管的出口端相連接,所述第二混凝土泵的出料口通過第二泵管與預澆筑鋼管相連接;截留閥,所述截留閥安裝在所述預澆筑鋼管的入口處;一個或多個壓力感應裝置,所述壓力感應裝置安裝在所述預澆筑鋼管上,所述壓力感應裝置與監測中心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琰,白東,施忠平,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建工五建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