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帳篷的骨架,該骨架包括設置于骨架頂部的連接盤,以及多個工作時呈外凸狀的折疊桿,該折疊桿包括與連接盤鉸接的頂部支撐桿以及通過第一連接頭與頂部支撐桿鉸接的底部支撐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具有上述骨架的帳篷。使用該帳篷時,操作第一連接頭,使得頂部支撐桿和底部支撐桿相對于連接盤和第一連接頭轉動,直至折疊桿呈外凸狀,以此撐開該帳篷。收疊該帳篷時,同樣操作第一連接頭,使得頂部支撐桿和底部支撐桿沿反方向轉動,使得兩者逐步靠近,實現帳篷的撐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骨架將鉸接于連接盤的支撐桿設置為折疊桿,在帳篷的撐收階段,無需將篷布和骨架分離,縮短了帳篷的撐收時間,從而實現帳篷的快速撐收。(*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戶外休閑用品
,尤其涉及一種帳篷的骨架。本技術還涉及一種具有上述骨架的帳篷。
技術介紹
在人們的戶外活動中,帳篷用于為用戶提供一定面積的遮擋,避免用戶在戶外受到風、雨、雪等的侵擾,進而提高用戶在戶外活動時的舒適性。帳篷主要由篷布和骨架組成,篷布與骨架連接,而骨架的結構設計則是帳篷實現其預定功能的關鍵。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帳篷的骨架通常由多個支撐桿連接而成,由于該支撐桿不可折疊,收疊帳篷時需要將篷布與骨架分離,從而分別折疊以實現帳篷的攜帶。同 樣,撐開該帳篷時,需要將篷布和骨架分別打開后進行連接。顯然,上述結構的骨架導致撐收帳篷時需要將骨架和篷布分離,延長了帳篷的撐收時間,導致該帳篷無法快速撐收。有鑒于此,如何提供一種帳篷的骨架,以實現該帳篷的快速撐收,已成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帳篷的骨架,該骨架可實現帳篷的快速撐收。本技術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上述骨架的帳篷。為了實現上述第一個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帳篷的骨架,包括設置于所述骨架頂部的連接盤,還包括多個工作時呈外凸狀的折疊桿,所述折疊桿包括與所述連接盤鉸接的頂部支撐桿以及通過第一連接頭與所述頂部支撐桿鉸接的底部支撐桿。優選地,所述折疊桿還包括通過第二連接頭與所述頂部支撐桿鉸接的中部支撐桿,所述底部支撐桿通過所述第一連接頭與所述中部支撐桿鉸接。優選地,所述頂部支撐桿相對于所述第二連接頭的旋轉方向與所述中部支撐桿相對于所述第二連接頭的旋轉方向相反。優選地,所述第二連接頭包括鉸接座、分別鉸接于所述鉸接座兩端且被所述鉸接座內側限位的上端桿接頭和下端桿接頭,所述上端桿接頭和所述下端桿接頭分別與所述頂部支撐桿和所述中部支撐桿固定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連接頭包括扳扣以及分別與所述中部支撐桿和所述底部支撐桿固定連接的連接殼和連接頭,所述連接頭與所述扳扣均鉸接于所述連接殼內,且兩者可扣接,所述連接殼的內壁與所述扳扣之間設置有彈性件。優選地,所述中部支撐桿包括多個支撐短桿,多個所述支撐短桿通過所述第一連接頭絞接。優選地,所述彈性件為套設于所述扳扣上的彈簧。優選地,所述連接盤包括上旋固定件以及可在水平面內相對于所述上旋固定件轉動的上旋轉件,所述頂部支撐桿通過頂端桿接頭鉸接于所述上旋固定件以及所述上旋轉件上伸出所述上旋固定件的兩端。優選地,所述頂部支撐桿通過設置于所述頂端桿接頭端部的限位槽與所述連接盤鉸接,所述限位槽沿著所述頂端桿接頭的延伸方向延伸。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技術提供的帳篷的骨架包括連接盤和多個折疊桿,連接盤設置于骨架頂部,折疊桿工作時呈外凸狀,且其包括與連接盤鉸接的頂部支撐桿以及通過第一連接頭與頂部支撐桿鉸接的底部支撐桿。使用時,操作第一連接頭,使得頂部支撐桿和底部支撐桿相對于連接盤和第一連接頭轉動,直至折疊桿呈外凸狀,以此撐開該骨架。收疊該骨架時,同樣操作第一連接頭,使得頂部支撐桿和底部支撐桿沿反方向轉動,使得兩者逐步靠近,實現帳篷的撐收。通過上述描述可知,相比于
技術介紹
中所介紹的帳篷的骨架,本技術提供的骨架將鉸接于連接盤的支撐桿設置為折疊桿,在帳篷的撐收階段,無需將篷布和骨架分離,縮短了帳篷的撐收時間,從而實現了帳篷的快速撐收。為了實現上述第二個目的,本技術提供的帳篷包括篷布以及與所述篷布連接的骨架,所述骨架為上述任一項所述的骨架。由于上述骨架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具有該骨架的帳篷也應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骨架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桿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第二連接頭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第一連接頭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連接頭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連接殼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扳扣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連接盤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圖8的A向視圖的半剖視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8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上旋轉件的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上旋固定件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12中連接盤11、上旋固定件111、上旋轉件112、頂端桿接頭113、限位槽114、頂部支撐桿12、第二連接頭13、鉸接座131、上端桿接頭132、下端桿接頭133、支撐桿段14、第一連接頭15、扳扣151、連接殼152、連接頭153、彈簧154、底部支撐桿16。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核心是提供一種帳篷的骨架,該骨架可實現帳篷的快速撐收。本技術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種具有上述骨架的帳篷。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參見圖I和圖2,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骨架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折疊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I和圖2所示,本技術提供的帳篷的骨架包括連接盤11和多個折疊桿,連接盤11設置于骨架頂部,其用于連接多個折疊桿;折疊桿包括頂部支撐桿12和底部支撐桿16,頂部支撐桿12與連接盤11鉸接,底部支撐桿16通過 第一連接頭15與頂部支撐桿12鉸接。為了實現該骨架的支撐功能,頂部支撐桿12和底部支撐桿16通過第一連接頭15連接后,頂部支撐桿12和底部支撐桿16施加于第一連接頭15的作用力延伸至該骨架的外偵U,此時折疊桿將呈外凸狀。上述連接盤11可為
技術介紹
中所介紹的折疊機構,頂部支撐桿12和底部支撐桿16通常為玻璃纖維桿。使用時,操作第一連接頭15,使得頂部支撐桿12和底部支撐桿16相對于連接盤11和第一連接頭15轉動,直至折疊桿呈外凸狀,以此撐開該骨架。收疊該骨架時,同樣操作第一連接頭15,使得頂部支撐桿12和底部支撐桿16沿反方向轉動,使得兩者逐步靠近,實現帳篷的撐收。通過上述描述可知,相比于
技術介紹
中所介紹的帳篷的骨架,本技術提供的骨架將鉸接于連接盤11的支撐桿設置為折疊桿,在帳篷的撐收階段,無需將篷布和骨架分離,縮短了帳篷的撐收時間,從而實現了帳篷的快速撐收。進一步的實施方案中,上述折疊桿還包括中部支撐桿,該中部支撐桿通過第二連接頭13與頂部支撐桿12鉸接,底部支撐桿16通過第一連接頭15與中部支撐桿鉸接。這一技術方案將折疊桿設置為三段式,進一步縮短了帳篷的撐收時間,同時該折疊桿收疊后的尺寸將進一步縮小,從而降低該骨架的空間占用率。為了便于使用者收疊該骨架,上述底部支撐桿16相對于第一連接頭15的旋轉方向與中部支撐桿相對于第二連接頭13的旋轉方向相反,即頂部支撐桿12、中部支撐桿和底部支撐桿16折疊后呈“W”形,這對使用者收疊、撐開該骨架較為有利,更快速地實現該帳蓬的撐收。上述的第一連接頭15和第二連接頭13均可為銷軸組件。參見圖3,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第二連接頭的結構示意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帳篷的骨架,包括設置于所述骨架頂部的連接盤(1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多個工作時呈外凸狀的折疊桿,所述折疊桿包括與所述連接盤(11)鉸接的頂部支撐桿(12)以及通過第一連接頭(15)與所述頂部支撐桿(12)鉸接的底部支撐桿(16)。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羅志華,秦怡,邵光業,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泰普森休閑用品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