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計算機主板+3.3V以及+5V的時序控制電路,包括主板、設于主板上的電源轉換芯片以及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電源轉換芯片的輸入端與+12V直流電源相連,電源轉換芯片的+3.3VSB待機電源輸出端與+3.3V發生電路相連,電源轉換芯片的+5VSB待機電源輸出端與+5V發生電路相連,還包括放電控制電路,放電控制電路的輸入端與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相連,放電控制電路的輸出端與+3.3V發生電路的輸入端相連;放電控制電路還分別與+5VSB待機電源以及+12V直流電源相連。通過放電控制電路可以很好的保證上電時+5V系統主電源早于+3.3V系統主電源有效,在掉電時則需+3.3V系統主電源早于+5V系統主電源失效,從而保證導芯片組正常工作,更保證計算機主板的穩定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計算機主板的時序控制技術,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用于計算機主板+3. 3V以及+5V的時序控制電路。
技術介紹
在計算機的使用過程中,很多計算機主板上通常會使用直流+12V或+19V的單電源模塊供電,因此,在計算機主板的電源設計上需要針對系統電源+3. 3V/+5V做專門的設計,請參見圖I所示,其中直流+12V電源經過電源轉換芯片轉換為+3. 3VSB以及+5VSB的待機所需電源后,分別通過與其相對應的電阻以及電容的充放電特性控制N溝道場效應管的開啟時間,最終產生+3. 3V以及+5V的系統主電源。而+3. 3V/+5V作為芯片組上重要邏輯電路的電源,往往對它們的開機和關機時序會有嚴格的要求,以芯片組廠商英特爾產品 為例計算機芯片組對于+3. 3V和+5V的時序要求在上電時+5V早于+3. 3V有效,在掉電時則需+3. 3V早于+5V失效。由此可知,如果時序控制電路設計不當,則很容易導致芯片組工作異常,大大影響計算機主板的穩定性,對產品質量會造成不良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計算機主板+3. 3V以及+5V的時序控制電路,能夠很好的控制+3. 3V和+5V的時序。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用于計算機主板+3. 3V以及+5V的時序控制電路,包括主板、設于主板上的電源轉換芯片以及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所述電源轉換芯片的輸入端與+12V直流電源相連,電源轉換芯片的+3. 3VSB待機電源輸出端與+3. 3V發生電路相連,電源轉換芯片的+5VSB待機電源輸出端與+5V發生電路相連,還包括放電控制電路,所述放電控制電路的輸入端與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相連,放電控制電路的輸出端與+3. 3V發生電路的輸入端相連;放電控制電路還分別與+5VSB待機電源以及+12V直流電源相連。所述放電控制電路包括第二電阻、第四電阻、二極管、第一場效應管以及第二場效應管,所述第四電阻的一端與+5VSB待機電源相連,另一端與第二場效應管的D極相連;所述第二場效應管的G極與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的SLP S3控制腳相連,第二場效應管的S極接地;所述第二電阻的一端與+12V直流電源相連,另一端與第一場效應管的D極相連;所述第一場效應管的G極與第二場效應管的D極相連,第一場效應管的S極接地;所述二極管的正極與+3. 3V發生電路相連,二極管的負極與第一場效應管的D極相連。所述+3. 3V發生電路包括第三電阻、第一電容以及第一大功率場效應管,所述第三電阻的一端與+12V直流電源相連,另一端與第一大功率場效應管的G極相連;所述第一電容的一端與第一大功率場效應管的G極相連,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大功率場效應管的D極與+3. 3VSB待機電源相連,第一大功率場效應管的S極產生+3. 3V系統主電源。所述+5V發生電路包括第一電阻、第二電容以及第二大功率場效應管,所述第一電阻的一端與+12V直流電源相連,另一端與第二大功率場效應管的G極相連;所述第二電容的一端與第二大功率場效應管的G極相連,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大功率場效應管的D極與+5VSB待機電源相連,第二大功率場效應管的S極產生+5V系統主電源。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本技術的一種用于計算機主板+3. 3V以及+5V的時序控制電路,包括主板、設于主板上的電源轉換芯片以及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所述電源轉換芯片的輸入端與+12V直流電源相連,電源轉換芯片的+3. 3VSB待機電源輸出端與+3. 3V發生電路相連,電源轉換芯片的+5VSB待機電源輸出端與+5V發生電路相連,還包括放電控制電路,所述放電控制電路的輸入端與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相連,放電控制電路的輸出端與+3. 3V發生電路的輸入端相連;放電控制電路還分別與+5VSB待機電源以及+12V直流電源相連。通過放電控制電路可以很好的保證上電時+5V系統主電源早于+3. 3V系統主電源有效,在掉電時則需+3. 3V系統主電源早于+5V系統主電源失效,從而保證導芯片組正常工作,更保證計算機主板的穩定性。附圖說明 圖I為現有計算機主板的+3. 3V以及+5V系統主電源的原理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3. 3V發生電路與放電控制電路的電路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5V發生電路的電路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請參閱圖2所示的一種用于計算機主板+3. 3V以及+5V的時序控制電路包括主板(圖中未示出)、設于主板上的電源轉換芯片(圖中未示出)以及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圖中未示出),電源轉換芯片的輸入端與+12V直流電源相連,電源轉換芯片的+3. 3VSB待機電源輸出端與+3. 3V發生電路11相連,電源轉換芯片的+5VSB待機電源輸出端與+5V發生電路12相連,還包括放電控制電路13,放電控制電路13的輸入端與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相連,放電控制電路13的輸出端與+3. 3V發生電路11的輸入端相連;放電控制電路13還分別與+5VSB待機電源以及+12V直流電源相連。放電控制電路13包括第二電阻R2、第四電阻R4、二極管D I、第一場效應管Ql以及第二場效應管Q2,第四電阻R4的一端與+5VSB待機電源相連,另一端與第二場效應管Q2的D極相連;第二場效應管Q2的G極與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的SLP S3控制腳相連,第二場效應管Q2的S極接地;第二電阻R2的一端與+12V直流電源相連,另一端與第一場效應管Ql的D極相連;第一場效應管Ql的G極與第二場效應管Q2的D極相連,第一場效應管Ql的S極接地;二極管Dl的正極與+3. 3V發生電路相連,二極管Dl的負極與第一場效應管Ql的D極相連。+3. 3V發生電路11包括第三電阻R3、第一電容Cl以及第一大功率場效應管PQ1,第三電阻R3的一端與+12V直流電源相連,另一端與第一大功率場效應管PQl的G極相連;第一電容Cl的一端與第一大功率場效應管PQl的G極相連,另一端接地;第一大功率場效應管PQl的D極與+3. 3VSB待機電源相連,第一大功率場效應管PQl的S極產生+3. 3V系統主電源。+5V發生電路12包括第一電阻R1、第二電容C2以及第二大功率場效應管PQ2,第一電阻Rl的一端與+12V直流電源相連,另一端與第二大功率場效應管PQ2的G極相連;第二電容C2的一端與第二大功率場效應管PQ2的G極相連,另一端接地;第二大功率場效應管PQ2的D極與+5VSB待機電源相連,第二大功率場效應管PQ2的S極產生+5V系統主電源。本技術的工作原理如下I)在開機上電時當接入直流+12V電源后,此時系統為after_G3狀態,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的SLP S3控制腳為低電平,而+5VSB已經有效,將第一場效應管Ql打開,第一場效應管Ql的D極與S極(接地端)導通,二極管Dl的負極被拉低,二極管Dl導通,從而使它的正極也被拉低,第一大功率場效應管PQl的G極零電壓,第一大功率場效應管PQl此時被關閉,+3. 3V無電壓輸出,當按下開機鍵后,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的SLP S3控制腳隨即變 的G端被拉為低電平,第一場效應管Ql截止,由于二極管D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計算機主板+3.3V以及+5V的時序控制電路,包括主板、設于主板上的電源轉換芯片以及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所述電源轉換芯片的輸入端與+12V直流電源相連,電源轉換芯片的+3.3VSB待機電源輸出端與+3.3V發生電路相連,電源轉換芯片的+5VSB待機電源輸出端與+5V發生電路相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放電控制電路,所述放電控制電路的輸入端與南橋芯片上的時序控制模塊相連,放電控制電路的輸出端與+3.3V發生電路的輸入端相連;放電控制電路還分別與+5VSB待機電源以及+12V直流電源相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濟,王維,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華北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