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一種手動工具,尤其涉及一種防滑開口扳手,所述扳手由扳體組成,扳體的前端是扳頭,扳頭上有凹形槽,扳體的后端是手柄,凹形槽內兩個相對的面是夾持面,夾持面上分別設有兩個弧面凸起,同一夾持面上的兩個弧面凸起頂點之間的距離小于被夾持工件與夾持面接觸一面的邊線長度,當旋轉工件時,弧面凸起與工件表面接觸,且不會觸及到工件角,從根本上解決了開口扳手的打滑現象,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ー種手動工具,尤其涉及ー種防滑開ロ扳手。
技術介紹
開ロ扳手是手動工具中最為普遍使用的手動工具之一,操作者可以根據不同規格尺寸的エ件選用與其尺寸相對應規格的開ロ扳手操作,傳統開ロ扳手的夾持面是相互平行的,因為開ロ扳手的開ロ尺寸設計必須大于被夾持エ件尺寸,造成了開ロ扳手在旋轉エ件時只有エ件的兩個角與夾持面接觸,導致被旋轉后的螺栓或螺母角一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容易打滑,如果使夾持面與エ件接觸的部分避開エ件的角,就能根本上解決打滑和損傷エ件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傳統開ロ扳手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防滑開ロ扳手,這種防滑開ロ扳手不但保留了傳統開ロ扳手的全部功能,而且在旋轉エ件時不會發生打滑現象,夾持牢靠,操作安全可靠。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防滑開ロ扳手,所述扳手由扳體組成,扳體的前端是扳頭,扳頭上有凹形槽,扳體的后端是手柄,凹形槽內兩個相對的面是夾持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夾持面上分別設有ニ個弧面凸起,位于每個夾持面上的兩個弧面凸起的頂點直線距離小于被夾持エ件與夾持面接觸一面的邊線長度。所述凹形槽貫穿扳頭。本專利技術防滑開ロ扳手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開ロ扳手的打滑現象,延長了エ件的使用壽命,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ー步的詳細描述。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防滑開ロ扳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防滑開ロ扳手的結構示意圖;圖3螺帽位于本專利技術防滑開ロ扳手夾持面間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防滑開ロ扳手的工作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防滑開ロ扳手的工作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防滑開ロ扳手實施例,參見圖I至圖5,如圖I所示,所述扳手由扳體I組成,扳體的前端是扳頭101,扳頭上有凹形槽102,扳體的后端有手柄103,所述扳頭上有夾持面201和202,夾持面上有弧面凸起301、302、303、304。如圖2所示,401、402、403、404分別是弧面凸起301、302、303、304的弧面頂點,弧面凸起301和302以及303和304之間的弧面頂點距離設定為小于被夾持エ件與夾持面接觸一面的邊線長度。如圖3所示,將六角螺帽M置于所述扳手夾持面上面的弧面凸起之間時,所述弧面凸起的頂點401和402位于六角螺母邊線501內,同時所述弧面凸起的頂點403和404位于六角螺母邊線502內。如圖4所示,當沿著方向L扳轉手柄103時,只有位于所述夾持面的弧面凸起頂點401和404接觸在六角螺母的側面,所述弧面凸起頂點始終不會觸及到所述螺母的兩個角A和B。 如圖5所示,當沿著方向R扳轉手柄103時,只有位于所述扳ロ的弧面凸起頂點402和403接觸在螺母的表面,所述弧面凸起頂點始終不會觸及到螺母的兩個角C和D。權利要求1.一種防滑開ロ扳手,所述扳手由扳體組成,扳體的前端是扳頭,扳頭上有凹形槽,板體的后端是手柄,凹形槽內兩個相對的面是夾持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夾持面上分別設有ニ個弧面凸起,位于每個夾持面上的兩個弧面凸起的頂點直線距離小于被夾持エ件與夾持面接觸一面的邊線長度。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防滑開ロ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槽貫穿扳頭。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屬于一種手動工具,尤其涉及一種防滑開口扳手,所述扳手由扳體組成,扳體的前端是扳頭,扳頭上有凹形槽,扳體的后端是手柄,凹形槽內兩個相對的面是夾持面,夾持面上分別設有兩個弧面凸起,同一夾持面上的兩個弧面凸起頂點之間的距離小于被夾持工件與夾持面接觸一面的邊線長度,當旋轉工件時,弧面凸起與工件表面接觸,且不會觸及到工件角,從根本上解決了開口扳手的打滑現象,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文檔編號B25B13/08GK102862135SQ20111018459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4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4日專利技術者黃旭東 申請人:黃旭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滑開口扳手,所述扳手由扳體組成,扳體的前端是扳頭,扳頭上有凹形槽,扳體的后端是手柄,凹形槽內兩個相對的面是夾持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夾持面上分別設有二個弧面凸起,位于每個夾持面上的兩個弧面凸起的頂點直線距離小于被夾持工件與夾持面接觸一面的邊線長度。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旭東,
申請(專利權)人:黃旭東,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