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模具。該模具包括殼體、塑性包套和型芯,塑性包套為筒狀結構;上內芯包括上連接部和上錐管內芯,下內芯包括下連接部和下錐管內芯;上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支承在下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上;上定位管塞的內周面與上連接部的外周面配合;下定位管塞的內周面與下連接部固定;殼體形成環形的上內周面和環形的下內周面;塑性包套的上端夾在上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上內周面之間,下端夾在下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下內周面之間;上錐管內芯的周面、下錐管內芯的周面、上定位管塞的下端面、下定位管塞的上端面和塑性包套的內表面之間形成型腔。利用該模具可以實現型芯的順利脫模,為利用靜壓成型工藝制造雙倒錐管提供了前提。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ー種產品制造模具,具體是涉及一種模具。
技術介紹
等靜壓成型方法是當前常用產品成形エ藝方法,其實施過程一般可以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根據成形需要,制作適當模具;模具內形成與需要制造產品的形狀對應的型腔。為了適應等靜壓成型方法需要,模具一般包括殼體和塑性包套,塑性包套的材料可以是橡膠材料或其他由具有變形能力的材料。根據成型需要,模具還可以包括型芯,以使制成的產品具有適當的內部結構。 第二,將選定的粉料裝入模具的型腔中。第三,將裝有粉料的模具置于預定容器中,對容器中的液體進行施壓,通過高壓液體對模具的塑性包套進行加壓,進而通過塑性包套對粉料施壓,使粉料成型;然后脫模,形成產品坯體。對產品坯體采用相應處理就可以獲得產品成品。利用等靜壓成型方法獲得的產品具有密度高而且分布均勻、模具成本低、制造方便。等靜壓成型方法可用于一般方法難以成形的制品、制造結構復雜、細長件、薄壁件及大尺寸精密尺寸的產品。由于等靜壓成型方法的特點,很多異型或復雜結構的零件產品采用等靜壓成型方法制造。雙倒錐管是ー種常用的結構,噴砂機的噴嘴一般包括雙倒錐管;文丘里結構中也包括雙倒錐管。請參考圖1,該圖是一種雙倒錐管的結構示意圖。該雙倒錐管包括順序相連的上錐管I、中間直管2和下錐管3 ;其中,從上向下的方向上(以圖I所示狀態為參照),上錐管I的內截面的直徑逐漸減小;從下向上的方向上,下錐管2的內截面的直徑也逐漸減小;上錐管I和下錐管3的內部均分別形成一端直徑較大(下稱頭端),另一端直徑較小(下稱尖端)的結構;中間直管2內部形成兩端直徑相等的柱狀結構;中間直管2的兩端分別與上錐管I的尖端和下錐管3的尖端相連;因此,雙倒錐管的內部形成兩端大、中間小的結構。有時,雙倒錐管中僅包括上錐管I和下錐管3,即使上錐管I的尖端和下錐管3的尖端直接相連。當然,雙倒錐管的外周面可以為筒狀、單錐狀或其他預定形狀。為了提高雙倒錐管的尺寸精度,充分發揮等靜壓成型方法的優點,人們一直在試圖利用靜壓成型エ藝制造雙倒錐管;由于雙倒錐管中,存在兩端大、中間小的結構,就需要制作兩端大、中間小的型芯。如何使兩端大、中間小的型芯順利脫模是利用靜壓成型方法制造雙倒錐管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模具,利用該模具利用靜壓成型エ藝制造雙倒錐管,可以實現型芯的脫摸。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模具包括殼體、塑性包套和型芯,所述塑性包套為筒狀結構,且外表面形成承壓面;所述型芯包括上內芯、下內芯、上定位管塞和下定位管塞;所述上內芯包括上連接部和頭端與連接部相連、尖端向下延伸的上錐管內芯,所述下內芯包括下連接部和頭端與下連接部相連、尖端向上延伸的下錐管內芯;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支承在所述下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上;所述上定位管塞的內周面與所述上連接部的外周面配合;所述下定位管塞的內周面與所述下連接部固定;所述殼體形成環 形的上內周面和環形的下內周面;所述塑性包套的上端夾在所迷上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所述上內周面之間,下端夾在所述下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所述下內周面之間;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周面、下錐管內芯的周面、上定位管塞的下端面、下定位管塞的上端面和塑性包套的內表面之間形成型腔。優選的,所述下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的直徑與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的直徑相等。優選的,所述型芯還包括中心線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管內芯段;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支承在所述直管內芯段的上端面,所述直管內芯段的下端面支承在所述下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上。可選的,所述直管內芯段和上錐管內芯一體成型。優選的,所述型芯還包括至少ー個中心線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銷;所述定位銷固定在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上,且與所述下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的定位孔配合;或者所述定位銷固定在所述下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上,且與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的定位孔配合;或者所述定位銷一部分與所述下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的定位孔配合,另一部分與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的定位孔配合。優選的,所述型芯包括一個圓柱形的定位銷,且其中心線與所述上錐管內芯的中心線重合;所述定位銷固定在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上,且與所述下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的定位孔配合。優選的,所述型芯還包括連接桿和兩個鎖緊件;所述連接桿穿過所述上內芯、直管內芯段和下內芯,兩個所述鎖緊件分別固定在連接桿的兩端。優選的,所述連接桿的中心線、上錐管內芯的中心線、直管內芯段的中心線和下錐管內芯的中心線重合。優選的,所述的模具還包括與所述上定位管塞的上端固定、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桿和固定在中心桿的上端的橫向延伸的鎖止桿;還包括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鎖止管和與鎖止管的上端固定的鎖止板;所述鎖止板形成輪廓不小于鎖止桿的輪廓的長形通孔,且所述長形通孔的寬度小于所述鎖止桿的長度;所述鎖止管的外周面與所述殼體形成的內周面之間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可滑動、且在繞所述上錐管內芯的中心線方向上可旋轉的配合。可選的,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和下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相抵觸。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模具中,所述上內芯包括上連接部和頭端與連接部相連、尖端向下延伸的上錐管內芯,所述下內芯包括下連接部和頭端與下連接部相連、尖端向上延伸的下錐管內芯;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支承在所述下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上;這樣,在模具中就形成ー個兩端較大,中間較小的型芯結構,為雙倒錐管制造提供前提。同時,所述上定位管塞的內周面與所述上連接部的外周面配合;所述下定位管塞的內周面與所述下連接部固定;這樣可以形成與雙倒錐管兩端端面相對應的結構面;同時,所述上定位管塞的內周面與所述上連接部的外周面配合,可以使上定位管塞與上內芯分離,為粉料加入提供前堤。同時,所述殼體形成環形的上內周面和環形的下內周面;所述塑性包套的上端夾在所述上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上內周面之間,下端夾在所述下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下內周面之間;這樣可以在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周面、下錐管內芯的周面、上定位管塞的下端面、下定位管塞的上端面和塑性包套的內表面之間形成封閉的型腔。這樣以該模具為基礎,將粉料填充到型腔中,再將填充粉料的模具放入預定容器中加壓,以塑性包套的外表面為承壓面,使塑性包套對位于型腔中的粉料加壓。在脫模時,由于型芯的下錐管內芯和下錐管內芯可以向兩個相反方向分離,進而可以很方便地將下錐管內芯和下錐管內芯與產品坯體分離,可以實現型芯的順利脫模,為利用靜壓成型エ藝制造雙倒錐管提供了前提。在進ー步的技術方案中,還包括中心線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管內芯段,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支承在直管內芯段的上端面,所述直管內芯段的下端面支承在所述下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上,即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通過直管內芯段支承在所述下錐 管內芯的尖端端面上;這樣可以形成包括中間直管的雙倒錐管結構。在進ー步的技術方案中,還包括至少ー個中心線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定位銷,定位銷與定位孔的配合,可以保證型芯兩部分之間的配合精度,提高等靜壓成型方法制造的雙倒錐管精度,提高成品率。在進ー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型芯還包括由連接件和兩個鎖緊件形成的連接組件,在加壓之前或加壓過程中,不需要借助其他設備;通過該連接組件就可以使型芯的各部分保持固定,方便等靜壓成型方法實施,提高制造效率。附圖說明圖I是ー種雙倒錐管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第一實施例提供的模具的組裝狀態下的半剖視結構示意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模具,包括殼體、塑性包套和型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包套為筒狀結構,且外表面形成承壓面;所述型芯包括上內芯、下內芯、上定位管塞和下定位管塞;所述上內芯包括上連接部和頭端與連接部相連、尖端向下延伸的上錐管內芯,所述下內芯包括下連接部和頭端與下連接部相連、尖端向上延伸的下錐管內芯;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支承在所述下錐管內芯的尖端端面上;所述上定位管塞的內周面與所述上連接部的外周面配合;所述下定位管塞的內周面與所述下連接部固定;所述殼體形成環形的上內周面和環形的下內周面;所述塑性包套的上端夾在所述上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所述上內周面之間,下端夾在所述下定位管塞的外周面和所述下內周面之間;所述上錐管內芯的周面、下錐管內芯的周面、上定位管塞的下端面、下定位管塞的上端面和塑性包套的內表面之間形成型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少青,徐俊,汪彩芬,汪敏,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材料與工藝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