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泳鏡,包括:鏡框本體,包括左框體、右框體及連接該左、右框體的鼻架、及設于該左、右框體上的護墊,該左、右框體的外側緣分別設有披覆部;鏡片,組裝于該鏡框本體上;扣具,分別位于該鏡框本體的左、右外側緣,至少包含具有穿引部的基座及組接于該基座并位于該披覆部下方的操作件;及頭帶,具有兩自由端,分別穿過該基座的穿引部,該兩自由端分別具有供該操作件抵止的齒狀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泳鏡,通過在鏡框本體上設有披覆部,該披覆部將該扣具的操作件隱藏其中,由該披覆部間接對該操作件操控,避免扣具外露組件對頭發夾持,穿戴舒服,同時,還可通過按壓凸起,解除對該頭帶的抵止,進而調整頭帶的長短。(*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泳鏡,尤其涉及一種以上、下按壓方式調整頭帶長度,且在泳鏡穿戴使用過程中,不會造成頭發被夾持現象的泳鏡。
技術介紹
泳鏡的扣具是用于提供頭帶穿引及調整的構件,現有的泳鏡扣具分別設置于鏡框的左、右側緣上,可與頭帶的兩端組配并提供頭帶長度的調整,該種扣具的構造具有用于對頭帶止退的抵壓臂,可抵靠于頭帶的齒狀槽上,而使得頭帶未被解除抵止前,僅能夠單向的調緊(即,頭帶長度僅可被拉引縮短),若欲調松時,則必須先解除該抵壓臂的限位。因而,該抵壓臂抵止與否的控制與頭帶的調整有直接關系。現有控制該抵壓臂抵止與否的扣具設計,普遍是以第一杠桿原理將抵壓臂的一端施力,而令相對的另一端作反向動作來達到解除抵止的控制,同時,借由一彈性組件在施力 泳鏡外側,因而于穿戴使用時,易造成對頭發的夾持,而令人不舒服。再者,前述現有泳鏡不論該彈性組件是采用何種型式作搭配,皆必須是以二個組件作間接抵觸的方式來達到操控目的,因而,在制造與組裝上的要求較高,相對成本也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泳鏡,其能夠使得外露的調整扣組件被隱藏,而不會對穿戴者的頭發造成夾持,令穿戴過程更為舒適。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泳鏡,該泳鏡扣具的操作件以一件式設計,能夠對頭帶進行抵止與解扣控制,且結構簡單、便于組裝。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泳鏡,包括鏡框本體,包括左框體、右框體及連接該左、右框體的鼻架、及設于該左、右框體上的護墊,該左、右框體的外側緣分別設有披覆部;鏡片,組裝于該鏡框本體上;扣具,分別位于該鏡框本體的左、右外側緣,至少包含具有穿引部的基座及組接于該基座并位于該披覆部下方的操作件;及頭帶,具有兩自由端,分別穿過該基座的穿引部,該兩自由端分別具有供該操作件抵止的齒狀槽。所述操作件包含相互連接呈T形的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該第一支臂的一端為抵止端,另一端與該第二支臂的中央交接一體,該第二支臂略呈拱形,兩端位于同一軸線以形成操控端。所述披覆部相對于該第二支臂的兩操控端,分別設有橢圓形的凸起。所述第一支臂的抵止端呈擴大的形體,該第二支臂的兩操控端形成與該凸起相當的外形輪廓。所述左框體、右框體、鼻架、以及護墊一體設置,且該護墊較該左、右框體薄,以提供柔軟的觸感。所述扣具的基座組接于該鏡片的側緣。所述鏡片周圍設有數個注料孔及卡孔,且,鏡片組接該基座的一側設有至少一卡孔。所述基座包括相互組接成一體的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該第一殼體上設有鏤空部及由軸柱與軸接孔組成的穿引部,且設有一組接臂,該組接臂相對于該鏡片的卡孔設有支軸,該第二殼體設于該鏤空部一側,用于承接該操作件。 所述相互組接成一體的第一殼體與第二殼體的組接結構是,在該第一殼體上設置組接孔,在該第二殼體相對應處設置定位柱。所述第二殼體上設有導引該操作件在既定方位上動作的兩導塊及位于該兩導塊間的限位槽,該第一支臂組裝后,其抵止端露出于該限位槽并跨置于該兩導塊上,進而使該第一支臂動作時能夠沿著兩導塊抵止于該頭帶的齒狀槽。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泳鏡,通過在鏡框本體上設有披覆部,該披覆部能夠將該扣具的操作件隱藏其中,由該披覆部間接對該操作件操控,避免扣具外露的組件對頭發夾持,穿戴舒服,同時,還可通過按壓凸起,解除對該頭帶的齒狀槽抵止,進而調整頭帶的長短。為了能更進一步了解本技術的特征以及
技術實現思路
,請參閱以下有關本技術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技術加以限制。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詳細描述,將使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顯而易見。附圖中,圖I為本技術泳鏡的立體分解圖;圖2為本技術泳鏡的立體組合圖;圖3為本技術泳鏡的正面示意圖;圖4A為圖3的4A-4A向剖視圖;圖4B為圖3的4B-4B向剖視圖;圖4C為圖3的4C-4C向剖視圖;圖5為本技術泳鏡的又一正面示意圖;圖6為圖5的6A-6A向剖視圖;圖6A為圖6中圓圈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7為圖5的7A-7A向剖視圖;圖7A為圖7中圓圈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泳鏡單側切開披覆部,顯示該操作件的立體圖;圖8A為圖8中D處的放大示意圖;圖9為本技術泳鏡顯示扣具的操作件被上下同時按壓,對頭帶解除抵止,使頭帶進行松、緊調整的狀態。具體實施方式為更進一步闡述本技術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結合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及其附圖進行詳細描述。請參閱圖I至圖4C,本技術泳鏡I包括鏡框本體2、鏡片30、31及分別組裝于鏡框本體2左、右外側緣的扣具4、以及穿引于該扣具4的頭帶5 (請參閱圖9,該頭帶5上設有數個齒狀槽50),其中該鏡框本體2包含左框體20、右框體21及連接該左框體20與右框體21的鼻架22、以及組裝于左框體20與右框體21的護墊23、24,其中該左框體20、右框體21、鼻架22、以及護墊23、24選用熱可塑性橡膠樹酯TPR (Thermal Plastic Rubber)以一體成型設置,該護墊23、24較該左、右框體20、21薄,以提供柔軟舒適的貼臉效果。另,該左、右框體20、21的外側緣一體延伸分別設有披覆部25,用于將該扣具4隱藏于其下方(請 參閱圖2),該披覆部25的上下對應設有橢圓形的凸起26,有利于手部的按壓操作。該鏡片30、31周圍設有數個注料孔301、311,且于外側緣上設有兩卡孔302、312,用于與該扣具4的組接,提供扣具4初步的定位。請參閱圖I及圖5至圖8,該扣具4由聚碳酸酯樹脂(Polycarbonate ;PC)、尼龍材質(Nylon Resin)或 TPU 樹脂(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制成,其包含基座 40 及操作件41,其中該基座40包括相互組接一體的第一殼體401與第二殼體402,該第一殼體401上設有鏤空部403及穿引部404,該穿引部404由軸柱405與軸接孔406組成,用于供頭帶穿引。另該第一殼體401上設有組接臂407,該組接臂407相對于該鏡片30、31的卡孔302,312設有支軸408,使得該第一殼體401能夠初步定位于該鏡片30、31上。且,該第一殼體401上設有組接孔409用于提供與該第二殼體402的組裝。該第二殼體402設于該鏤空部403的一側,用于承接該操作件41,其相對于該第一殼體401的組接孔409設有定位柱42,能借以令第一殼體401與第二殼體402相互組接成一體。另,該第二殼體402上設有限位槽43及兩導塊44,用于導引該操作件41動作時保持在一定的方位上動作。該操作件41包含第一支臂411與第二支臂412,相互連接呈T形,該第一支臂411置于該限位槽43,其一端413為抵止端呈擴大的形體,露出于該限位槽43并跨置于該兩導塊44上(請參閱圖8A)能夠沿著兩導塊44作抵止于該頭帶5的齒狀槽50 (請參閱圖9)的動作,另一端414與該第二支臂412的中央交接一體。該第二支臂412略呈拱形,兩端415、416位于同一軸線以形成操控端,并形成與該凸起26相當的外形輪闊,能夠較貼合的與該凸起26 —起受壓動作。請參閱圖I、圖2及圖8A,本技術組裝時,先將該第一殼體401與第二殼體402借組接孔409與定位柱42組接一體,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泳鏡,其特征在于,包括:鏡框本體,包括左框體、右框體及連接該左、右框體的鼻架、及設于該左、右框體上的護墊,該左、右框體的外側緣分別設有披覆部;鏡片,組裝于該鏡框本體上;扣具,分別位于該鏡框本體的左、右外側緣,至少包含具有穿引部的基座及組接于該基座并位于該披覆部下方的操作件;及頭帶,具有兩自由端,分別穿過該基座的穿引部,該兩自由端分別具有供該操作件抵止的齒狀槽。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江丕林,
申請(專利權)人:巍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