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包括臺體,所述的臺體四周分別設置有支撐臂,所述臺體的底部設置有底板,所述支撐臂的頂部設置有頂棚,所述的頂棚下方設置有軌梁,所述的軌梁上面安裝有電葫蘆,所述底板的一端設置有油泵,其另一端設置有千斤頂,所述的電葫蘆和千斤頂之間設置有鋼絲繩。結構簡單,設備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可以滿足構件端頭橫斷面,尺寸合適的、而且帶有萬向輪方便移動棚架,這個移動棚架提升裝置的電動葫蘆可以使千斤頂升降安裝,萬向輪行走系可以使張拉設備在預制場內實現隨意移動。能夠縮短施工的日期,是一種設計新穎的創作方案,易于推廣使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工程領域,特別是涉及預制場的在張拉作業中使用的一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
技術介紹
建筑工程中指制備商品混凝土或各種建筑構件如梁,板,柱等,加工成型后直接運到施工現場進行安裝所以叫預制場,預制場的好處在于,比如說縮短工期,減少造價等等。是建筑工業化的實現。用現代工業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手段代替傳統的,分散的手工業生產方式來建造房屋,也就是和其他工業那樣用機械化手段生產定型產品。然而,預制場的傳統的張拉作業中,每一片預制梁完成張拉后,液壓千斤和油泵使用手推車或者龍門吊移動至下一個工作點,千斤頂和油泵往往要拆分開,移到下一個工作點上再重新組裝。傳統的后張法預應力施工,張拉設備的移動和拆裝是要靠兩種設備來完成的,大多數采用龍門吊來完成,然而在機械的使用上存在著交叉作業的情況,不能靈活的進行控制,可以會相應的加大施工的日期,同樣也增加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增加了施工的成本,實用性能不佳,所以滿足不了日益發展社會的需求。綜上所述,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特別需要一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以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張拉作業中的局限性,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有很大的缺陷,本技術提出一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結構簡單,設備制作方便,成本低廉,能同時完成張拉設備的移動和提升安裝,實用性強,成本低等,來解決現有技術的缺陷。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包括臺體,所述的臺體四周分別設置有支撐臂,所述臺體的底部設置有底板,所述支撐臂的頂部設置有頂棚,所述的頂棚下方設置有軌梁,所述的軌梁上面安裝有電葫蘆,所述底板的一端設置有油泵,其另一端設置有千斤頂,所述的電葫蘆和千斤頂之間設置有鋼絲繩。進一步,所述的千斤頂上面設置有鋼鉸線,其下方設置有支撐座。在本技術所述的油泵的一端安裝有油壓表。進一步,所述的電葫蘆的數量為二個,電葫蘆上面分別設置有吊臂。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軌梁的數量為二個,軌梁之間進行平行放置。進一步,所述的頂棚的形狀為三角形。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臺體的三個側面為漏空,其另一個側面上面安裝有防護板。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支撐臂的底部安裝有便于臺體移動的萬向3輪。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產品結構簡單,設備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可以滿足構件端頭橫斷面,尺寸合適的、而且帶有萬向輪方便移動棚架,這個移動棚架提升裝置的電動葫蘆可以使千斤頂升降安裝,萬向輪行走系可以使張拉設備在預制場內實現隨意移動。在整個建筑工程中液壓千斤頂和油泵都無需要拆裝,直接集成在一個頂棚里面,方便完成 張拉設備的移動和提升安裝,能夠縮短施工的日期,使用方便,實用性強,是一種設計新穎的創作方案,易于推廣使用。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來詳細說明本技術圖I是本技術一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一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一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中100-頂棚,110-電葫蘆,111-吊臂,120-鋼絲繩,130-千斤頂,140-油泵,150-萬向輪,131-支撐座,200-臺體,210-支撐臂,141-油壓表,300-底板,220-軌梁,230-防護板,132-鋼鉸線。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技術。參看圖I、圖2、圖3—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包括臺體200,所述的臺體200四周分別設置有支撐臂210,支撐臂210用來保持整個臺體200的牢固,確寶在移動和施工過程中的安全;臺體200的底部設置有底板300,底板300上面用于放置千斤頂130及油泵140,所述支撐臂210的頂部設置有頂棚100,頂棚100在日常的使用過程中可以起到防護作用,避免里邊的軌梁220損壞,影響正常的操作;所述的頂棚100下方設置有軌梁220,所述的軌梁220上面安裝有電葫蘆110,所述的電葫蘆110可以沿軌梁220進行滑動;在頂棚100內可以任意的轉動,在底板300的一端設置有油泵140,油泵140用于給臺體200提供油,使能夠正常的進行運轉;底板300另一端設置有千斤頂130,千斤頂130用于支撐物件,所述的電葫蘆110和千斤頂130之間設置有鋼絲繩120,電葫蘆110連接鋼絲繩120,在通過鋼絲繩120和千斤頂130進行連接,所以只需要操縱電葫蘆在軌梁220上面移動,就能完成千斤頂130的就位和移動工作。另外,所述的千斤頂130上面設置有鋼鉸線132,其下方設置有支撐座131。而且本技術所述的電葫蘆110的數量為二個,電葫蘆110上面分別設置有吊臂111,吊臂111用于電葫蘆110和軌梁220之間的連接,更加方便的操作電葫蘆110工作。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軌梁220的數量為二個,軌梁220之間進行平行放置,這樣不會影響電葫蘆110的工作,而且整個外觀看起來整潔好看。在本技術所述的頂棚100的形狀為三角形,眾所周知,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能,所以頂棚100采用三角形,使整個臺體200運行更加穩定,而且在雨天中,水不會存留在頂棚100上面。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臺體200的三個側面為漏空,其另一個側面上面安裝有防護板230,防護板230便于保護底板300上面的千斤頂130和油泵140。在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支撐臂210的底部安裝有便于臺體200移動的萬向輪150,由于萬向輪輪150的存在,使整個臺體在施工中都可以任意的挪動,同時,也減輕的工人的勞動強度。基于上述,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結構簡單,設備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可以滿足構件端頭橫斷面,尺寸合適的、而且帶有萬向輪方便移動棚架,這個移動棚架提升裝置的電動葫蘆可以使千斤頂升降安裝,萬向輪行走系可以使張拉設備在預制場內實現隨意移動。在整個建筑工程中液壓千斤頂和油泵都無需要拆裝,直接集成在一個頂棚里面,方便完成張拉設備的移動和提升安裝,能夠縮短施工的日期,使用方便,實用性強,是一種設計新穎的創作方案,易于推廣使用。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技術范圍內。本技術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權利要求1.一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包括臺體,所述的臺體四周分別設置有支撐臂,所述臺體的底部設置有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臂的頂部設置有頂棚,所述的頂棚下方設置有軌梁,所述的軌梁上面安裝有電葫蘆;所述底板的一端設置有油泵,其另一端設置有千斤頂;所述電葫蘆和千斤頂之間設置有鋼絲繩。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千斤頂上面設置有鋼鉸線,其下方設置有支撐座。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泵的一端安裝有油壓表。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葫蘆的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后張法預應力移動平臺,包括臺體,所述的臺體四周分別設置有支撐臂,所述臺體的底部設置有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臂的頂部設置有頂棚,所述的頂棚下方設置有軌梁,所述的軌梁上面安裝有電葫蘆;所述底板的一端設置有油泵,其另一端設置有千斤頂;所述電葫蘆和千斤頂之間設置有鋼絲繩。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海,李進生,張富義,
申請(專利權)人:中交路橋北方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