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固定式窗葉外框架的改良結構,包括一組固定式窗葉、一組外框體、多個擋水板和固定座,該固定式窗葉外框架中的多片葉片等距間隔設于該對內框架之間;上、下外框分別與其相對應的內框架卡固連接,上外框與其相對應的內框架之間具有一容許空間,能有效地避免對外框架的擠壓損壞;該對直立外框分別連接于該組固定式窗葉中非連接內框架的兩側面,且該對直立外框分別與該對側面之間具有一縫隙,利于排水;另在該對直立外框的一相對側邊上均等距間隔設有多個固定座,位于一直立外框側邊上的多個固定座分別與位于另一直立外框側邊上的多個固定座一一對應,每個擋水板卡固連接在相對設置的一對固定座之間,大幅度提升了防水功效。(*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固定式窗葉外框架
,具體提供ー種固定式窗葉外框架的改良結構。
技術介紹
現有一般百葉窗因其能夠提供各種不同用途而廣泛地應用在商業大樓、エ業大樓或公共建筑物的外墻上,其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于空氣的進出以通風冷卻設備,除了通風要良好的目的外,其ニ就是必須具備良好的防水、排水效果,以避免下雨時,雨水大量流入造成設備損壞;現有的“模組化百葉窗系統”,請參閱第一、ニ、三圖,其包含了一外圍框架a具有 ー底檻al、ー橡頭a2和一對邊梃a3圍成一矩形原始開ロ ;數個中間架構構件a4結合此外圍框架而將原始開ロ隔成多個矩形模組化單元開ロ ;一個百葉窗模組b接收至少一個單元開ロ,和一個視幕C,鑲于框架a牢固地覆于整個原始開ロ,且外圍框架a的底檻al為槽型而劃定一集水區及排水道,以供其上的百葉窗模組b捕水之用,其邊梃a3為管狀并導引水流,水平中間架構構件a4連接邊梃a3之ー于接點上,邊梃a3的接點上有排水孔a31開放至排水道,以容納從排水道流過水道的水,其百葉窗模組b均具有特定除水的特性,且視幕c也可具有基本的擋水、擋灰塵及美觀等效果,如上述結構,其結構復雜而在施工及使用相當不方便之外,也有浪費過多的材料成本等缺點;再者,由于該種模組化百葉窗b是裝設于大樓的外表面,且百葉窗模組b是牢固地固定在外圍框架上,其經過不斷地溫度變化及長時間的日曬雨淋,對于該種模組化百葉窗而言,都有可能會使外圍框架a、百葉窗模組b,甚至是視幕c等變形,一旦上述結構受到損壞或是破壞,其通風、防水、排水及美觀等效果自然就會大打折扣,故有必要加以改良;不僅如此,因為一般市面上的百葉窗、模組化百葉窗或是固定式窗葉等,都是以水泥鑲設的方式固定在外墻上,并未設計有提供其受到溫度變化產生熱脹冷縮的容許空間,所以在長時間使用后,其外框或是葉片都會產生彎曲變形的現象,連帶影響到原本的功能。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術提供ー種固定式窗葉外框架的改良結構,該外框架結構具有容許固定式窗葉在熱脹冷縮過程中的變形空間,有效地避免對外框架的擠壓損壞,而且該外框結構還大幅度提升了防水、排水功效。本技術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ー種固定式窗葉外框架的改良結構,包括ー組固定式窗葉、一組外框體、多個擋水板和多個固定座,該組外框體與該組固定式窗葉相匹配并連接在該組固定式窗葉的外圍周面上,該組固定式窗葉包括多片葉片和ー對內框架,所述多片葉片依次間隔設于該對內框架之間;該組外框體包括上外框、下外框和ー對直立外框,所述上外框和下外框分別與其相對應的內框架卡固連接,且所述上外框與其相對應的內框架之間具有一容許空間,該對直立外框分別連接于該組固定式窗葉中非連接內框架的一相對側面上,且該對直立外框分別與該對非連接內框架的側面之間具有縫隙;另在該對直立外框的ー相對側邊上均分別間隔排列設有所述多個固定座,位于ー直立外框側邊上的多個固定座分別與位于另一直立外框側邊上的多個固定座對應,所述每個擋水板各分別卡固連接在呈相對應設置的ー對固定座之間。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以使用方向為基準,該對內框架呈上下平行設置,所述多片葉片依次等距間隔并豎直排列設于該對內框架之間。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所述每個葉片皆包括ー槽型體,所述槽型體寬度方向截面呈V型,所述槽型體長度方向并背向其中心的ー側面上設有第一彎鉤部,所述第一彎鉤部的寬度方向截面為掛鉤狀;另在所述槽型體寬度方向的兩側面上均開設有多個螺絲固定孔。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在每個內框架長度方向并朝向和背向所述葉片的側面上分別形成有集水槽和第一嵌合部,所述集水槽和第一嵌合部的寬度方向截面分別為U型和倒U型,以使用方向為基準,所述第一嵌合部連接于所述集水槽的后側邊,且所述第一嵌合部的后側邊朝向所述葉片延伸并形成一長條狀第一擋板。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所述上外框包括一長條狀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寬度方向的兩側邊緣均分別朝向與上外框相對應的內框架延伸并形成ー對第ー靠合部,且該內框架與該對第一靠合部相卡固連接;另在所述第一固定板長度方向并朝向該內框架的一側面上設有ー長條狀第一頂抵肋條;所述下外框包括一斜面部和第二嵌合部,所述斜面部朝向與下外框相對應的內框架的一側面為斜面結構,以使用方向為基準,該斜面向后延伸并連接于所述第二嵌合部,且所述斜面部后側面朝向所述第二嵌合部的投影恰能夠覆蓋所述斜面部前側面朝向所述第ニ嵌合部的投影;另在該斜面上設有ー長條狀凸肋,與所述下外框相對應的內框架的第一嵌合部卡固連接在所述凸肋和第二嵌合部之間;所述每個直立外框均包括一長條狀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寬度方向的兩側邊緣各分別朝向與其相對應的所述非連接內框架的側面延伸并形成一對第二靠合部,所述非連接內框架的側面置于該對第二靠合部之間;另在所述第二固定板長度方向并朝向所述非連接內框架的側面的ー側面上設有多個第二頂抵肋條,所述多個第二頂抵肋條的寬度方向截面皆為掛鉤狀。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所述每個擋水板各分別卡固連接在呈相對應設置的ー對固定座之間的結構為以使用方向為基準,所述多個固定座各分別等距間隔排列在該對直立外框位于前方的一相對側邊上,每個固定座的橫截面皆呈L型,并在每個固定座的兩端各分別設有第三嵌合部和第二彎鉤部;每個擋水板皆包括一長條狀第二擋板,所述第二擋板寬度方向并位于前方的一側邊緣向下延伸形成一呈長條狀的檐部,所述第二擋板寬度方向并位于后方的另ー側邊緣向下延伸形成ー鉤部,另在所述第二擋板長度方向并朝向固定座的ー側面上設有ー鉤條,所述鉤部和鉤條的寬度方向截面均呈掛鉤狀,其中,所述鉤部卡固連接于所述第三嵌合部,所述鉤條卡固連接于所述第二彎鉤部。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以使用方向為基準,該對內框架呈左右平行設置,所述多片葉片依次等距間隔并水平排列設于該對內框架之間。作為本技術的進ー步改進,該對內框架均包括一長條狀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長度方向的兩側邊緣各分別朝向所述葉片延伸形成一對夾合部,所述多個葉片皆設于該對夾合部之間;所述第三固定板長度方向并朝向所述葉片的一側面上設有ー第三頂抵肋條,所述第三固定板長度方向并背向所述葉片的另ー側面上設有ー固定肋條,另在所述固定肋條背向所述第三固定板的一側邊上連接有一弾性部,所述彈性部保持指向與其相對應的上下外框的復位力。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固定式窗葉外框架中的多片葉片依次等距間隔設于該對內框架之間;上、下外框分別與其相對應的內框架卡固連接,且上外框與其相對應的內框架之間具有一容許空間,作為固定式窗葉受溫度變化而產生熱脹冷縮的變形空間,能有效地避免對外框架的擠壓損壞;該對直立外框分別連接于該組固定式窗葉中非連接內框架的兩側面,且該對直立外框分別與該對非連接內框架的側面之間具有ー縫隙,利于排水;另在該對直立外框的ー相對側邊上均分別等距間隔設有多個固定座,且位于一直立外框側邊 上的多個固定座分別與位于另一直立外框側邊上的多個固定座對應,姆個擋水板各分別卡固連接在呈相對應設置的ー對固定座之間,大幅度提升了防水功效。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技術中模組化百葉窗系統的正立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模組化百葉窗系統部分框架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現有技術中模組化百葉窗系統底部的;圖4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固定式窗葉外框架的改良結構,包括一組固定式窗葉(10)、一組外框體(20)、多個擋水板(30)和多個固定座(40),該組外框體與該組固定式窗葉相匹配并連接在該組固定式窗葉的外圍周面上,其特征在于:該組固定式窗葉包括多片葉片(11)和一對內框架(12),所述多片葉片依次間隔設于該對內框架之間;該組外框體包括上外框(21)、下外框(22)和一對直立外框(23),所述上外框和下外框分別與其相對應的內框架卡固連接,且所述上外框與其相對應的內框架之間具有一容許空間,該對直立外框分別連接于該組固定式窗葉中非連接內框架的一相對側面上,且該對直立外框分別與該對非連接內框架的側面之間具有縫隙;另在該對直立外框的一相對側邊上均分別間隔排列設有所述多個固定座,位于一直立外框側邊上的多個固定座分別與位于另一直立外框側邊上的多個固定座一一對應,所述每個擋水板各分別卡固連接在呈相對應設置的一對固定座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蘇景棠,
申請(專利權)人:力福建材昆山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