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腳踏先導閥,包括閥體和閥體上部的腳踏操縱機構,所述腳踏操縱機構由腳踏板、手柄、防塵罩、轉軸組件構成,所述閥體內設有壓力腔、回油腔、減壓出口及油道通路,回油腔內設有閥芯機構,閥體上設有螺堵;所述閥芯機構由頂桿、襯套、滑桿、閥芯、彈簧座、復位彈簧、調壓彈簧連接構成;滑桿設在襯套中,滑桿上部設置頂桿,頂桿與轉軸組件相連,在頂桿外圍設有防塵罩,其特征在于:閥芯設有過油孔,過油孔下部閥芯上設置環形均壓槽,環形均壓槽的上臺肩位于過油孔中心線與閥芯底的中間;閥芯表面經滲碳處理。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合理、控制準確、運行性能穩定,使用壽命長的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先導閥,尤其涉及一種工程機械行走液壓控制的腳踏先導閥。
技術介紹
腳踏(含手柄)先導閥是廣泛應用于各種工程機械及建筑機械設備的液壓產品,主要作用是在液壓系統中遠程精確控制主換向閥的換向,進而控制所需液壓馬達及油缸等執行元件的精確動作,目前該型產品大量應用于設備的行走液壓控制。先導閥輸出壓力的變化會導致液壓系統主換向閥內閥桿的行程位置變化,主換向閥閥桿的行程越大,其工作口的輸出流量也越大,對應執行元件的速度也越快。這對先導閥減壓輸出壓力的精確性及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腳踏先導閥的閥芯結構通常為一個整體圓柱結構,由于加工技術和工藝的限制,閥芯和閥體之間會產生摩擦力,導致出現振擺現象,有時振擺幅度會達到20%,嚴重影響先導閥的性能和輸出精度。因此,如何有效消除閥芯的摩擦力是提高先導閥性能的關鍵。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控制準確、運行穩定的腳踏先導閥,提高先導閥控制的精確性和穩定性。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腳踏先導閥,包括閥體和閥體上部的腳踏操縱機構,所述腳踏操縱機構由腳踏板、手柄、防塵罩、轉軸組件構成,所述閥體內設有壓力腔、回油腔、減壓出口及油道通路,回油腔內設有閥芯機構,閥體上設有螺堵;所述閥芯機構由頂桿、襯套、滑桿、閥芯、彈簧座、復位彈簧、調壓彈簧連接構成;滑桿設在襯套中,滑桿上部設置頂桿,頂桿與轉軸組件相連,在頂桿外圍設有防塵罩,所述閥芯設有過油孔,過油孔下部閥芯上設置環形均壓槽,環形均壓槽的上臺肩位于過油孔中心線與閥芯底的中間;閥芯表面經滲碳處理。進一步的方案是過油孔孔徑優選為閥芯直徑的四分之一,所述閥芯采用15CrMo合金材料。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閥芯和閥體之間的摩擦力與閥芯在閥體壓力腔內所受的液壓側向力有很大關系,受加工工藝限制,閥芯與壓力腔孔所配合的對稱度和垂直度會出現偏差,引起壓力腔液壓力對閥芯壓力的不平衡,產生垂直于閥芯移動方向的側向壓力,進而增大閥芯與閥體間的摩擦力,導致閥芯無法動作到位,使減壓出口壓力不能和彈簧彈力成比例對應,影響先導閥控制的精確性和穩定性。本技術通過在閥芯上設置環形均壓槽,使閥芯所受壓力腔的徑向壓力可相互抵消,同時過油孔及閥芯表面滲碳處理,可進一步減小因摩擦力導致的振擺現象,閥芯采用15CrMo合金材料,熱膨脹系數小,不易卡閥,承受壓力較高,從而在整體上提高了先導閥動作的精確性和穩定性,控制準確度大為提高。因此,本技術具有結構合理、控制準確、運行性能穩定,使用壽命長的優點。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I放大圖。圖中1.手柄,2.腳踏板,3.防塵罩,4.轉軸組件,5.頂桿,6.滑桿,7.襯套,8.彈簧座,9.復位彈簧,10.調壓彈簧,11.閥芯,12.過油孔,13.壓力腔,14.減壓出口,15.螺堵,16.回油腔,17.環形均壓槽。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詳細說明。本技術具體實施例是一種腳踏先導閥,包括閥體和閥體上部的腳踏操縱機構,所述腳踏操縱機構由手柄I、腳踏板2、防塵罩3、轉軸組件4構成,所述閥體內設有壓力腔13、回油腔16、減壓出口 14及油道通路,回油腔16內設有閥芯機構,閥體上設有螺堵15。所述閥芯機構由頂桿5、襯套7、滑桿6、閥芯11、彈簧座8、復位彈簧9、調壓彈簧10連接構成;滑桿6設在襯套7中,滑桿6上部設置頂桿5,頂桿5與轉軸組件4相連,在頂桿5外圍設有防塵罩3。所述閥芯11設有過油孔12,過油孔12孔徑優選為閥芯11直徑的四分之一,過油孔12下部閥芯11上設置環形均壓槽17,環形均壓槽17的上臺肩位于過油孔12中心線與閥芯底的中間;閥芯11采用15CrMo合金材料,表面經滲碳處理。本技術的工作過程是這樣實現的當閥體腳踏操縱機構處于中位時,閥芯11位置如圖I所示,減壓出口 14通過閥芯11上的過油孔12與回油腔16相通,壓力油回流至油箱,減壓出口 14壓力為零。當腳踏板2或者手柄I被操縱時,腳踏操縱機構的操縱力通過轉軸組件4傳遞給與之相連的頂桿5,頂桿5向下運動,推動滑桿6向下移動,進而推動下方的彈簧座8克服復位彈簧9向下移動,在復位彈簧9、調壓彈簧10的共同作用下,閥芯11下移,使過油孔12與回油腔16的油道斷開,并使過油孔12與壓力腔13的油道連通,壓力腔13中的壓力油經過過油孔12進入減壓出口 14,從而實現主閥工作。當減壓出口 14的壓力升高至一定壓力時,會推動閥芯11向上移動,進而關閉過油孔12和壓力腔13的通道,減壓出口 14的壓力不再上升,這時減壓出口 14的壓力和調壓彈簧10的彈力相平衡,閥芯11停止移動,達到改變先導閥腳踏板2或者手柄I的位置,就可改變先導閥的輸出壓力,從而改變執行元件的運行速度的目的。由于壓力腔13的壓力很大,同時受加工工藝限制,閥芯11與壓力腔13孔所配合的對稱度和垂直度會出現偏差,引起壓力腔13液壓力對閥芯11壓力的不平衡,產生垂直于閥芯11移動方向的側向壓力,進而增大閥芯11與閥體間的摩擦力,導致閥芯11無法動作到位,使減壓出口 14的壓力不能和彈簧彈力成比例對應,影響先導閥控制的精確性和穩定性。通過在閥芯11上設置環形均壓槽17,使閥芯11所受壓力腔13的徑向壓力可相互抵消,可進一步減小因摩擦力導致的振擺現象,從而提高了先導閥動作的精確性和穩定性,控制準確度大為提高。權利要求1.一種腳踏先導閥,包括閥體和閥體上部的腳踏操縱機構,所述腳踏操縱機構由腳踏板、手柄、防塵罩、轉軸組件構成,所述閥體內設有壓力腔、回油腔、減壓出口及油道通路,回油腔內設有閥芯機構,閥體上設有螺堵;所述閥芯機構由頂桿、襯套、滑桿、閥芯、彈簧座、復位彈簧、調壓彈簧連接構成;滑桿設在襯套中,滑桿上部設置頂桿,頂桿與轉軸組件相連,在頂桿外圍設有防塵罩,其特征在于閥芯設有過油孔,過油孔下部閥芯上設置環形均壓槽,環形均壓槽的上臺肩位于過油孔中心線與閥芯底的中間;閥芯表面經滲碳處理。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腳踏先導閥,其特征在于過油孔孔徑為閥芯直徑的四分之一。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腳踏先導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芯采用15CrMo合金材料。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腳踏先導閥,包括閥體和閥體上部的腳踏操縱機構,所述腳踏操縱機構由腳踏板、手柄、防塵罩、轉軸組件構成,所述閥體內設有壓力腔、回油腔、減壓出口及油道通路,回油腔內設有閥芯機構,閥體上設有螺堵;所述閥芯機構由頂桿、襯套、滑桿、閥芯、彈簧座、復位彈簧、調壓彈簧連接構成;滑桿設在襯套中,滑桿上部設置頂桿,頂桿與轉軸組件相連,在頂桿外圍設有防塵罩,其特征在于閥芯設有過油孔,過油孔下部閥芯上設置環形均壓槽,環形均壓槽的上臺肩位于過油孔中心線與閥芯底的中間;閥芯表面經滲碳處理。技術具有結構合理、控制準確、運行性能穩定,使用壽命長的優點。文檔編號F16K11/065GK202659966SQ20122020942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1日專利技術者吳俊豪, 胡德榮 申請人:貴州強流液壓有限責任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腳踏先導閥,包括閥體和閥體上部的腳踏操縱機構,所述腳踏操縱機構由腳踏板、手柄、防塵罩、轉軸組件構成,所述閥體內設有壓力腔、回油腔、減壓出口及油道通路,回油腔內設有閥芯機構,閥體上設有螺堵;所述閥芯機構由頂桿、襯套、滑桿、閥芯、彈簧座、復位彈簧、調壓彈簧連接構成;滑桿設在襯套中,滑桿上部設置頂桿,頂桿與轉軸組件相連,在頂桿外圍設有防塵罩,其特征在于:閥芯設有過油孔,過油孔下部閥芯上設置環形均壓槽,環形均壓槽的上臺肩位于過油孔中心線與閥芯底的中間;閥芯表面經滲碳處理。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俊豪,胡德榮,
申請(專利權)人:貴州強流液壓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