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脊柱側彎矯形器,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呈無肩帶背心狀,設有胸腰區及骨盆區,所述的胸腰區上設有釋放孔,所述的胸腰區和骨盆區上設有壓力區和前開口,所述的前開口兩側設有彼此匹配的調節帶,所述的胸腰區上端設有乳房開口區,壓力區和釋放孔以外的部位設有透氣孔。其優點表現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脊柱側彎矯形器是利用“三點力”力學原理,根據具體患者定制,能有效通過壓力區對患者脊柱凸側施力,而位于脊柱凹側的釋放孔可釋放壓力,從而促進脊柱恢復垂直狀態,可達到良好的矯形效果;設有前開口和調節帶,便于穿戴和根據患者體型調節松緊程度;設有透氣孔,舒適度高,由聚乙烯高分子材料制成,有良好的強度和韌性,便于患者穿戴。(*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一種脊柱側彎矯形器。
技術介紹
脊柱側彎是指脊柱的一個或數個節段在冠狀面上偏離身體中線向側方彎曲,形成一個帶有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還伴有脊柱的旋轉和矢狀面上后突或前突的增加或減少,同時還有肋骨左右高低不等平、骨盆的旋轉傾斜畸形和椎旁的韌帶和肌肉的異常,它是一種癥狀或X線體征,可由多種疾病引起。脊柱側彎通常發生于頸椎、胸椎或胸部與腰部之間的脊椎,也可以單獨發生于腰背部。側彎的出現在脊柱一側,呈“C”型;或在雙側出現,呈“S”型。它會減小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容積量,還會降低身高,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重要。脊柱側彎矯形器,也稱支具或外固定架,是脊柱側彎治療的常用器械,其適應癥為I、脊柱側彎科布(Cobb)角為20-45度,且骨骼未發育成熟以前的特發性脊柱側彎患者(14歲以下的少女為數較多);2、先天性脊柱裂、先天性半椎體、腦癱、小兒麻痹后遺癥等引起的脊柱側彎;3、需手術治療的脊柱側彎嚴重者(Cobb角大于45度),術前穿戴脊柱側彎矯形器用于防止畸形的發展,另一般手術后也需要佩戴脊柱側彎矯形器用于術后保護。中國專利文獻CN 200620132515. 8,公告日2007年10月24日,公開了一種無創傷脊柱側彎矯形裝置,該裝置由前導梁、肩帶,后導梁、腋帶、腰帶,矯形梁、矯形板、側導梁組成,用肩帶、腋帶及腰帶將前導梁、后導梁、側導梁連成一個桶形架,并將套著矯形板的矯形梁用螺釘固定在側導梁及后導梁上,該裝置可通過脊柱彎曲處加壓漸漸使側彎向反向邊形以矯正脊柱,使側彎的脊柱復位,但是該裝置的矯形梁等部件需要使用螺釘固定,穿戴不便,且肩帶、腋帶、腰帶、前導梁、后導梁和側導梁等為帶狀結構,長期固定于患者身體會造成局部血液運行不暢、引起不適,同時矯形效果欠佳,因此,亟需一種矯形效果好、穿戴方便舒適的脊柱側彎矯形器,但是目前關于這類脊柱側彎矯形器還未見報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脊柱側彎矯形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是—種脊柱側彎矯形器,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呈無肩帶背心狀,設有胸腰區及骨盆區,所述的胸腰區上設有釋放孔,所述的胸腰區和骨盆區上設有壓力區和前開口,所述的前開口兩側設有彼此匹配的調節帶。所述的調節帶是搭扣。所述的胸腰區上端設有乳房開口區。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的壓力區和釋放孔以外設有透氣孔。所述的透氣孔的直徑為O. 5-2cm。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由聚乙烯高分子材料制成。本技術優點在于I、本技術的脊柱側彎矯形器是利用“三點力”力學原理,根據具體患者定制,能有效通過壓力區對患者脊柱凸側施力,而位于脊柱凹側的釋放孔可釋放壓力,從而促進脊柱恢復垂直狀態,可達到良好的矯形效果;2、本技術的脊柱側彎矯形器設有前開口和調節帶,便于穿戴和根據患者體型調節松緊程度;3、本技術的脊柱側彎矯形器設有透氣孔,舒適度高。附圖說明附圖I是本技術的一種脊柱側彎矯形器的正面圖。附圖2是本技術的一種脊柱側彎矯形器的背面圖。附圖3是本技術的另一種脊柱側彎矯形器的背面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附圖中涉及的附圖標記和組成部分如下所示I.胸腰區2.骨盆區3.前開口4.調節帶5.壓力區6.乳房開口區7.釋放孔8.透氣孔實施例I請參照圖1,圖I是本技術的一種脊柱側彎矯形器的正面圖。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總體呈無肩帶背心狀,設有胸腰區I和骨盆區2,所述的胸腰區I和骨盆區2總體呈桶狀,正面是從患者的肋骨部位延伸至髖關節部位,且正面設有前開口 3,所述的前開口3兩側設有兩根調節帶4,所述的調節帶4是彼此匹配的搭扣。所述的胸腰區I及骨盆區2上設有壓力區5,且胸腰區I的上端設有乳房開口區6。請參照圖2,圖2是本技術的一種脊柱側彎矯形器的背面圖。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的背面是從患者的肩胛骨部位延伸至髖關節部位,且背面也設有壓力區5,并設有兩個釋放孔7,其中一個釋放孔7位于胸腰區I的左上部,另一個釋放孔7位于胸腰區I的右下部。再請參照圖I和圖2,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的壓力區5和釋放孔7以外的部位設有若干透氣孔8,所述的透氣孔8的直徑為O. 5-2cm。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的胸腰區I的形狀是依據患者胸腰部軀干的形狀而定制的,可與患者的胸腰部軀干緊密貼合,能有效地給脊柱凸側施加壓力;所述的骨盆區2的形狀與患者骨盆相匹配,可使本技術的矯形器懸掛于兩側髂嵴,以防止脊柱側彎矯形器下垂而影響矯形效果;所述的前開口 3配合調節帶4可用于調節本技術的脊柱側彎矯形器的松緊程度,以便穿戴過程中根據需要進行調整,確保其舒適性;所述的調節帶4不僅限于搭扣,也可以是日字扣等其他調節帶;所述的壓力區5前后組合施力,不僅矯正側彎,同時矯正脊柱旋轉,同時壓力區5也起到防止本技術的脊柱側彎矯形器下垂的作用;所述的乳房開口區6是為了防止本技術的脊柱側彎矯形器影響乳房發育;所述的釋放孔7的大小是根據脊柱凹側的范圍大小而定,其位置取決于脊柱及軟組織凹陷的位置,本實施例中的釋放孔7則是針對脊柱“S”型側彎的患者;所述的透氣孔8主要用于增加本技術的脊柱側彎矯形器的透氣性,提高舒適度,其大小和數目可根據具體患者的需求而定,其直徑設置為O. 5-2cm,不易過大,以防止降低矯形強度,影響矯形效果;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正面”和“背面”分別指本技術的脊柱側彎矯形器在使用狀態下處于患者前胸和后背的面。本技術的脊柱側彎矯形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三點力”力學原理矯正脊柱側彎畸形,在脊柱的凸側施加壓力,同時在凹側利用釋放孔7釋放壓力,使脊柱能夠在矯形器的壓力作用下矯正畸形。本技術的脊柱側彎矯形器是根據具體患者量身定制(取石膏模型),該脊柱側彎矯形器采用聚乙烯高分子材料制成,保證良好的強度和韌性,以便于患者穿戴。患者穿戴矯形器后拍X光片,根據矯正效果可以調整壓力大小,需要加大力量時可以在壓力部位即 脊柱凸側增加軟墊來調整,患者每天保證穿戴本技術的脊柱側彎矯形器22小時以上(其他時間進行個人衛生護理),至骨骼發育成熟,再行去除。使用該脊柱側彎矯形器能達到良好的矯形效果,穿戴方便舒適。實施例2請參照圖3,圖3是本技術的另一種脊柱側彎矯形器的背面圖。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的形狀和結構與實施例I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釋放孔7的數目是一個,且位置位于胸腰區I的左側中部(根據脊柱彎曲位置和方向而定),該脊柱側彎矯形器是針對脊柱“ C”型側彎的患者。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補充,這些改進和補充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脊柱側彎矯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呈無肩帶背心狀,設有胸腰區及骨盆區,所述的胸腰區上設有釋放孔,所述的胸腰區和骨盆區上設有壓力區和前開口,所述的前開口兩側設有彼此匹配的調節帶。2.根據權力要求I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調節帶是搭扣。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胸腰區上端設有乳房開口區。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其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脊柱側彎矯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脊柱側彎矯形器呈無肩帶背心狀,設有胸腰區及骨盆區,所述的胸腰區上設有釋放孔,所述的胸腰區和骨盆區上設有壓力區和前開口,所述的前開口兩側設有彼此匹配的調節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梅釗,杜青,趙黎,吳磊,潘華勇,陳佩杰,勵建安,周璇,張樹新,吳超,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聯康假肢矯形器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