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環形連續性切除晶狀體前囊膜的手術刀,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中空的刀柄,刀柄前端為一段向外傾斜的刀頭,刀頭內收藏可伸出刀頭口外形成圓環軌道的記憶合金條,其一端固聯于刀頭口中外側,彎曲后從刀頭口中內側向刀柄后端延伸出去,彎曲處套有帶刀刃的滑動切刀,滑動切刀上連接有兩段牽拉絲,其中一段纏繞于一固聯在刀頭口中外側的收放滑輪上,另一段卡在記憶合金條外側凹槽中向刀柄后端延伸出去;當收藏在刀頭中的記憶合金條伸出刀頭口外形成圓環軌道時,套在其上的滑動切刀剛好位于刀頭口外外側,從刀柄后端收拉或回放卡牽拉絲,即能帶動滑動切刀沿圓環軌道從刀頭口外外側至內側,或內側至外側做連續平穩的圓周運動。(*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臨床醫學眼外科白內障摘除術的手術器械。
技術介紹
白內障是人類首要的致盲性眼病。凡是各種原因如老化、遺傳、局部營養障礙、免疫與代謝異常、外傷、中毒、輻射等,都能引起晶狀體代謝紊亂,導致晶狀體蛋白質變性而發生混濁,稱為白內障(Cataract)。此時由于光線被混濁的晶狀體阻擾無法投射在視網膜上,導致患者視力下降。全身疾病如糖尿病、腎病、低血鈣等疾患及長期應用激素類藥物也可以并發白內障。但是最常見的是發生于老年人的年齡相關性白內障。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是最常見的致盲眼病之一。 目前對白內障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是目前治療白內障最成熟、最完美的手術方式,術中連續環形撕囊技術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另一方面由于晶狀體超乳機價格較高,手術費用較貴,我國很多基層醫院仍無法全面開展該種術式,而是采用傳統的晶狀體囊外摘除術,但術后并發癥較多。近年來隨著技術成熟,為了降低晶狀體囊外摘除術后并發癥,也將連續環形撕囊技術開始應用于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中,取得了較好的手術效果。連續環形撕囊(continuouscurvilineal capsulorrhexis, CCC)由 DrGimbel 和Neuhann在1987年專利技術,由于使人工晶狀體位于囊袋內最理想的生理位置,有效防止了人工晶狀體偏位和傾斜,同時減少了對虹膜睫狀體的損傷,減少對房水屏障的干擾,因此是將人工晶狀體固定在囊袋內最可靠和最穩定的前囊摘除手術,其完成情況直接影響手術的其他操作,對于術中安全去除晶狀體核,完全清除晶狀體皮質,囊袋內準確植入人工晶體,以及術后遠期保證人工晶體的穩定性、降低術后并發性白內障的發生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一個成功的CCC是整個手術的關鍵步驟之連續環形撕囊對手術操作者技術要求較高。尤其對于很多類型的白內障施行CCC操作困難。如成熟期、過熟期的年齡相關性白內障以及部分先天性白內障、外傷性白內障、核性白內障、晶狀體皮質乳化膨脹、晶狀體半脫位、晶狀體懸韌帶松弛,角膜白斑、角膜云翼等臨床常見病例均會對手術中完成一個標準的CCC造成很大的障礙。曾有學者采用斜照光源、水下連續環形撕囊、YAG激光截囊、應用美藍、吲哚氰氯等染色劑等技術嘗試解決CCC問題,但都因操作穩定性差、操作復雜、角膜內皮受損等問題的存在而未能被臨床廣泛應用。近來有學者提出用飛秒激光的技術解決白內障手術截囊問題,但是該機器費用昂貴,給該技術的普及造成難以逾越的鴻溝。隨著人們生活和知識水平的提高,對視覺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白內障手術也不僅是復明手術,還是屈光手術,術后患者不但要求看得見,還要看得清楚和持久。因此保證在小切口的條件下完成正圓、居中、截囊直徑小于IOL (眼內人工晶狀體)光學區的截囊操作,以保證IOL穩定于囊內,減少IOL偏心,最大限度保證術后預期視力尤為重要。要準確完成這樣近乎完美的操作也只有少數相當熟練的超乳醫生才能勝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現有CCC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在白內障摘除術中能滿足精確直徑的環形、正位、連續性的晶狀體前囊膜截囊操作工具,可將白內障手術中需要手工操作的、不穩定的操作改變為精確的機械操作,最大限度地保證囊膜為正圓、居中、連續性的切除,降低手術風險及術中術后并發癥,提高手術成功率。為達到以上目的,本技術是采取如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的一種環形連續性切除晶狀體前囊膜的手術刀,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中空的刀柄,刀柄前端為一段向外傾斜的刀頭,刀頭內收藏可伸出刀頭口外形成圓環軌道的記憶合金條,該記憶合金條的一端固聯于刀頭口中外側,彎曲后從刀頭口中內側向刀柄后端延伸出去,刀頭口中記憶合金條彎曲處套有帶刀刃的滑動切刀,滑動切刀上連接有兩段牽拉絲,其中一段纏繞于一固聯在刀頭口中外側的收放滑輪上,另一段卡在記憶合金條外側凹槽中向 刀柄后端延伸出去;當收藏在刀頭中的記憶合金條伸出刀頭口外形成圓環軌道時,套在憶合金條上的滑動切刀剛好位于刀頭口外外側,從刀柄后端收拉或回放卡在記憶合金條外側凹槽中的牽拉絲,即能帶動滑動切刀沿圓環軌道從刀頭口外外側至內側,或內側至外側做連續平穩的圓周運動。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圓環軌道截面為“8”字形,滑動切刀為“B”形,外側與圓環軌道截面外側相吻合,刀刃置于“B”形底部,“B”形中間凹點處與牽拉絲連接,這樣牽拉絲剛好卡在圓環截面外側凹槽中被定位。所述記憶合金條向刀柄后端延伸出去的一端與驅動該記憶合金條伸縮的電動機構連接,通過設置在刀柄外側的一組按鈕開關實現記憶合金條的伸出或縮進。刀柄內側上設置記憶合金條的起點終點標志窗以記錄合金記憶條的起始位置和終點位置,窗口使用刻度標明該位置所對應記憶合金條伸出刀頭口外形成圓形軌道的直徑,當收藏在刀頭中的記憶合金條伸出刀頭口外形成圓環軌道時,所述圓環軌道的直徑通過參考標志窗刻度控制。所述卡在記憶合金條外側凹槽中向刀柄后端延伸出去的一段牽拉絲與一驅動該牽拉絲收放的電動機構連接,通過設置在刀柄外側的另一組按鈕開關實現牽拉絲收拉、回放。所述刀柄與該段刀頭的傾斜角α為120° -150°。所述滑動切刀“B”形底部刀刃的高度從8 μ m-20 μ m具有不同的規格。本技術手術刀能通過較小的手術切口順利進入前房,保持切割刀軌道的正圓性,能精確控制囊口直徑、保證居中且具有連續性切除能力。具有耐腐蝕、耐高溫、無磁性、無毒性的優點,能滿足臨床無菌操作的要求并對患者無損傷。相比CCC的完成更加簡便易行,具有較強的可控性,降低各種不利因素的干擾,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手術成本較低,以利于手術的推廣。本技術為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及小切口囊外摘除術的完成和不同規格(如直徑等)人工晶體的植入提供了一套更科學、更完善醫療器械。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圖I為本技術手術刀的結構示意圖(刀體內藏狀態)。圖2為本技術手術刀的結構示意圖(刀體伸出狀態)。圖3為圖I中的B向視圖。圖4為圖2中的C向視圖。圖5為圖2中的A-A向剖視圖。圖I至圖5中1、牽拉絲;2、刀柄;3、記憶合金條;4、刀頭;5、收放滑輪;6、滑動 切刀;7、切刀滑動軌跡;8、圓環;9、記憶合金條在刀柄內的伸出軌跡;10、牽拉絲在刀柄內的拉動軌跡;11、開關按鈕;12、記憶合金條起始標志窗;13、記憶合金條終點標志窗;14、刀刃;15、記憶合金條截面;16、牽拉絲在滑動切刀上的連接點。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圖3所示,一種環形連續性切除晶狀體前囊膜的手術刀,包括一個中空的刀柄2,刀柄前端為一段向外(左)傾斜的刀頭4,刀柄與該段刀頭的傾斜角α為120° -150° (圖2),刀頭內藏記憶合金條3 (鎳鈦合金),該記憶合金條的一端固聯于刀頭口中外側,彎曲后從刀頭口中內側向刀柄后端延伸出去,延伸出去一端與驅動該記憶合金條伸縮的電動機構連接,通過設置在刀柄外側的一組按鈕開關11 (圖3)實現記憶合金條的伸出或縮進。刀頭口中彎曲的記憶合金條上套有滑動切刀6,滑動切刀上連接有兩段牽拉絲1,其中一段纏繞于一固聯在刀頭口中外側的收放滑輪5 (可回彈滑輪)上,另一段卡在于記憶合金條外側凹槽中向刀柄后端延伸出去,并與一驅動該牽拉絲收放的電動機構連接,通過設置在刀柄外側的另一組按鈕開關11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環形連續性切除晶狀體前囊膜的手術刀,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中空的刀柄,刀柄前端為一段向外傾斜的刀頭,刀頭內收藏可伸出刀頭口外形成圓環軌道的記憶合金條,該記憶合金條的一端固聯于刀頭口中外側,彎曲后從刀頭口中內側向刀柄后端延伸出去,刀頭口中記憶合金條彎曲處套有帶刀刃的滑動切刀,滑動切刀上連接有兩段牽拉絲,其中一段纏繞于一固聯在刀頭口中外側的收放滑輪上,另一段卡在記憶合金條外側凹槽中向刀柄后端延伸出去;當收藏在刀頭中的記憶合金條伸出刀頭口外形成圓環軌道時,套在記憶合金條上的滑動切刀剛好位于刀頭口外外側,從刀柄后端收拉或回放卡在記憶合金條外側凹槽中的牽拉絲,即能帶動滑動切刀沿圓環軌道從刀頭口外的外側至內側,或刀頭口外的內側至外側做連續平穩的圓周運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妍春,王從毅,張學策,周健,楊新光,劉養鳳,鮑臻,朱賽琳,
申請(專利權)人:西安市第四醫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