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注油工裝,用于將油加注到注油口內,包括:具有用于容納油的空腔、且開口向上的筒體;用于將所述筒體內的油引導至注油口內的輸油導管,其為用于避繞注油口附近管路的彎管結構,一端與所述筒體底端相連通,另一端為出油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注油工裝結構簡單、成本低,在向機動設備加注機油或傳動油時,其輸油導管的彎管結構可巧妙地避繞開注油口附近管路,順利將其出油口一端插入注油口內,從而順利加注機油或傳動油,油品不易灑落,無需手扶,方便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注油工裝,尤其是一種向機動設備內加注機油或傳動油的注油工裝。
技術介紹
目前,對裝載機等機動設備進行機油或傳動油加注一般都是采用普通的漏斗,而沒有專門的注油工裝。如圖I所示,普通的漏斗是由一具有容腔且開口向上的筒體I’和連接于該筒體I’底部的一段向下延伸的直輸油導管2’構成。裝載機等機動設備的注油口附近管路比較復雜,注油口附近沒有足夠空間來放置漏斗,因此導致采用上述結構的普通漏斗向裝載機等設備上加注機油和傳動油時,漏斗往往會與注油口附近管路干涉,而不能順 利加注機油;并且,采用上述普通的漏斗在向注油口加注機油時,即使將漏斗傾斜到一定角度可實現(xiàn)向注油口加注機油,但是,這樣漏斗傾斜時需要手扶,操作很不方便。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漏斗與設備注油口附近管路發(fā)生干涉而不能順利加注機油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注油工裝,其結構簡單,成本低,操作方便,在向機動設備加注機油或傳動油時,可不與注油口附近管路發(fā)生干涉,而順利加注機油或傳動油。本技術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注油工裝,用于將油加注到注油口內,包括具有用于容納油的空腔、且開口向上的筒體;用于將所述筒體內的油引導至注油口內的輸油導管,其為用于避繞注油口附近管路的彎管結構,一端與所述筒體的底端相連通,另一端為出油口。進一步的,所述輸油導管包括第一管段,連接于所述筒體底端,并大致向下延伸;第二管段,與所述第一管段連接,其至少一部分大致沿橫向延伸;以及,第三管段,與所述第二管段連接,并大致向下延伸。進一步的,所述輸油導管為由一整段的導管在兩處進行彎折而形成的一整體結構。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管段與所述第二管段之間為可拆卸連接。進一步的,所述第二管段與所述第三管段之間為可拆卸連接。進一步的,所述筒體為錐形漏斗結構。進一步的,所述筒體的外壁上設置有把手。進一步的,所述注油工裝還包括有用于固定所述注油工裝的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為設置于所述筒體底部的支撐架。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的注油工裝結構簡單、成本低,在向機動設備加注機油或傳動油時,其輸油導管的彎管結構可巧妙地避繞開注油口附近管路,順利將其出油口一端插入注油口內,從而順利加注機油或傳動油,油品不易灑落,無需手扶,方便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附圖說明圖I表示現(xiàn)有技術中普通漏斗的結構示意圖;圖2表示本技術優(yōu)選實施例中的注油工裝的結構示意圖;圖3表示本技術優(yōu)選實施例中的注油工裝在向發(fā)動機內加注機油或傳動油時的位置結構示意圖;圖4表示本技術其他實施例的注油工裝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技術的范圍?,F(xiàn)有技術中,采用普通漏斗為發(fā)動機進行加注機油或傳動油時,由于注油口附近管路的存在,會與漏斗發(fā)生干涉,尤其是與漏斗體積較大的筒體發(fā)生干涉,而導致操作不方便,甚至無法順利加注機油或傳動油。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如圖2和圖3所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注油工裝,其包括筒體I,具有用于容納油的空腔,且開口向上;用于將筒體I內的油引導至注油口 A內的輸油導管2,其為用于避繞注油口 A附近管路的彎管結構,一端與筒體I底端相連通,另一端為出油口。本技術的注油工裝結構簡單、成本低,其將用于把筒體I內的油引導至注油口 A的輸油導管2由傳統(tǒng)漏斗的直管結構形式改進設計為可避繞注油口 A附近管路的彎管結構,這樣在向機動設備加注機油或傳動油時,這種彎管結構可巧妙地避繞開注油口 A附近管路,順利將其輸油導管2出油口一端插入注油口 A內,從而順利加注機油或傳動油;且其出油口一端插入注油口 A內后安裝牢靠,油品不易灑落,無需手扶,一人即可操作,操作方便,減少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其中,用于避繞注油口 A附近管路的彎管結構可以為多種結構形式,具體地實際應用中,對應于不同的發(fā)動機注油口 A附近管路的結構特點,可靈活設計為不同彎曲形式,而將整個注油工裝的開口引導至較為合適的位置。結合實際中,通常注油口 A附近管路位于注油口 A上側,若想避繞開注油口 A附近管路,則輸油管路至少要有一段大致沿橫向延伸、而從注油口 A附近管路外側合適位置(此處“合適位置”可以認為是離注油口 A附近管路有一定距離而保證筒體I不與注油口 A附近管路干涉的位置)向注油口 A處橫向引導機油或傳動油的管路。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的,如圖2和圖3所示,該輸油導管2設計為具有兩個彎折拐角的彎管結構,其由三段管路構成,即該輸油導管2包括第一管段21,連接于筒體I底端,并大致向下延伸;第二管段22,與第一管段21連接,其至少一部分大致沿橫向延伸;以及,第三管段23,與第二管段22連接,并大致向下延伸。這樣,如圖3所示,在采用本實施例的注油工裝為發(fā)動機加注機油或傳動油時,第三管段23出油口一端可插入注油口 A內,筒體I和第一管段21可置于注油口 A附近管路的外側,而第二管段22大致沿橫向延伸,將機油或傳動油從置于注油口 A附近管路外側的筒體I底端橫向引導至第三管段23出油口,在空間上筒體I底端出口與第三管段23進口之間形成一個可避繞管路的橫向位移,從而使得筒體I不與注油口 A附近管路干涉,順利加注機油或傳動油。需要說明的是,此處所說的“大致向下延伸”包括豎直向下延伸(如圖2中所示的第一管段21結構就可以視為豎直向下延伸)、或傾斜狀向下延伸(如圖2中所示的第三管段23結構就可以視為傾斜狀向下延伸)、或彎曲狀向下延伸(如圖4中所示的第三管段23結構就可以視為彎曲狀向下延伸)等;此處所說的“大致沿橫向延伸”包括橫向直線延伸(圖2中所示的第二管段22結構 就可以視為橫向直線延伸)、或橫向傾斜狀延伸、或橫向彎曲狀延伸(圖4中第二管段22結構就可以視為橫向彎曲狀延伸)等。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中,僅提供一種輸油導管的優(yōu)選結構,但并不限制第一管段21、第二管段22和第三管段23的具體結構形式。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的,如圖2所示,輸油導管2為由一整段的導管在兩處進行彎折而形成的一整體結構,加工方便,成本較低;且第一管段21與第二管段22連接拐角處為圓弧狀過渡結構,第二管段22與第三管段23連接拐角處為圓弧狀過渡結構,有利于引導機油或傳動油。當然,為了方便適應于實際中不同的注油口 A附近管路情況,第一管段21與筒體I之間、第一管段21與第二管段22之間、以及第二管段22與第三管段23之間均可采用可拆卸連接方式進行連接。這樣,可根據(jù)實際空間需求,更換任一部件,如注油口 A附近管路較粗、占用空間較大時,第二管段22長度較短,不能滿足避讓管路的空間需求,此時,可將長度較短的第二管段22拆卸更換為長度較長的第二管段22。此外,本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3所示,優(yōu)選的,筒體I采用錐形漏斗結構,起到加速機油或傳動油注入速度的作用。該筒體I也可以是利用廢棄的加力泵后殼制成,取材方便,成本低廉,便于加注。當然,在此并不限制筒體I的結構,在實際應用中,筒體I可以采用其他結構形式,在此不再一一列舉。本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3所示,優(yōu)選的,筒體I的外壁上可以設置把手11,方便拿放,并在加注油品時可通過扶著該把手11而保持筒體I穩(wěn)定。本實施例中,為了節(jié)省人力,本技術的注油工裝還可以設置有固定裝置,采用固定裝置將該注油工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注油工裝,用于將油加注到注油口內,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用于容納油的空腔、且開口向上的筒體;以及,用于將所述筒體內的油引導至注油口內的輸油導管,其為用于避繞注油口附近管路的彎管結構,一端與所述筒體的底端相連通,另一端為出油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徐寧,李生龍,李永帥,
申請(專利權)人:斗山工程機械山東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