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廢紙造紙廢水的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通的物化處理單元、厭氧處理單元、生物選擇單元、第一好氧處理單元、第二好氧處理單元和沉降單元;物化處理單元設有混凝劑投加裝置;第一好氧處理單元設有微生物菌劑投加裝置;第二好氧處理單元設有后生動物培養投加槽;第一好氧處理單元和第二好氧處理單元底部均設有與鼓風設備連通的曝氣管網;沉降單元設有連通厭氧處理單元和生物選擇單元的污泥回流管路。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處理系統用于造紙廢水的處理,實現了廢紙造紙廢水處理的低污泥產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生物工程與環境工程
,具體涉及一種廢紙造紙廢水處理系統。
技術介紹
造紙工業是能耗、物耗高,對環境污染嚴重的行業之一,其污染特性是廢水排放量大,其中C0D、懸浮物(SS)含量高,色度嚴重。廢紙造紙廢水的SS、C0D濃度較高,COD則由非溶解性COD和溶解性COD兩部分組成,通常非溶解性COD占COD組成總量的大部分,當廢水中SS被去除時,絕大部分非溶解性COD同時被去除。因此,廢紙造紙廢水處理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去除SS和C0D。廢水中的BOD同COD的比值一般約為O. 15 O. 25,生化性較差,大部分BOD和可溶性COD主要應用生物方法去除。廢紙造紙廢水的基本處理方法I、氣浮或沉淀法采用氣浮或沉淀方法,通過投加混凝劑,可去除絕大部分SS,同時去除大部分非溶解性COD及部分溶解性COD和BOD。其典型的處理工藝流程如下廢水一篩網一集水池一氣浮或沉淀一排放氣浮和沉淀均為物化處理方法,處理效果與選用的設備、工藝參數、混凝劑等有關,其COD去除率一般高于制漿中段水的COD去除率,通常能達到70% 85%。對噸紙廢水排放量> 150m3、濃度較低的中小型廢紙造紙企業,通過氣浮或沉淀處理,出水水質指標可達到或接近國家排放標準。2、物化與生化處理相結合對于噸紙廢水排放量較低、廢水含COD較高的大中型廢紙造紙企業,期望通過單級氣浮或沉淀的物化方法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有較大的難度,因為可溶性COD、BOD主要需通過生化方法才能有效去除。一般,采用物化加生化的處理方法,典型工藝流程如下廢水一篩網一調節一沉淀或氣浮一A/0或接觸氧化一二沉池一排放A/0(缺氧一好氧)處理工藝,通過缺氧段的微生物選擇作用,只是對有機物進行吸附,吸附在微生物體的有機物則在好氧段被氧化分解。因此A段停留時間短,約在40 60min。無論哪種方法處理廢紙造紙廢水都將產生二次污染物一污泥,因此追求污泥的最小化也是工程設計需考慮的問題。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原位減少剩余污泥產率,從源頭上降低剩余污泥產量的各種污泥減量技術已成為廢水生物處理研究的熱點和發展方向。后生動物捕食微生物的污泥減量技術因具有經濟高效、無二次污染等優點,已經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后生動物原位消解污泥技術是根據生態學理論,基于物質與能量在食物鏈傳遞過程中逐級遞減的原理,通過強化食物鏈中后生動物的捕食作用以減少剩余污泥的產生量,在保證出水水質達標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使污泥的處理與處置從“末端治理”轉移到“源頭控制”。后生動物以有機殘渣和死的生物體為食。隨著水中有機物的減少,出現了輪蟲、寡毛類、線蟲,輪蟲能夠吞噬散落的污泥。例如,申請號為201110297195. 7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利用后生動物強化污泥原位減量系統及其工藝和應用,該系統由厭氧區、缺氧區、好氧區、后生動物生長區、二沉區五部分構成,生化系統在處理污水過程中通過設置后生動物生長區進行原位減量,在后生動物生長區內不斷投加經過培養馴化的后生動物強化對污泥捕食作用,實現污泥原位減量的目的,該處理系統及工藝用于處理生活污水和印染廢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污泥減量效果在5(Γ80%。但是由于廢紙造紙廢 水的特殊的性質,該系統并不能適用于廢紙造紙廢水的處理。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廢紙造紙廢水的處理系統,實現了廢紙造紙廢水處理的低污泥產率。一種廢紙造紙廢水的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通的物化處理單元、厭氧處理單元、生物選擇單元、第一好氧處理單元、第二好氧處理單元和沉降單元;所述物化處理單元設有混凝劑投加裝置;所述第一好氧處理單元設有微生物菌劑投加裝置;所述第二好氧處理單元設有后生動物培養投加槽;所述第一好氧處理單元和第二好氧處理單元底部均設有與鼓風設備連通的曝氣管網;所述沉降單元設有連通厭氧處理單元和生物選擇單元的污泥回流管路。廢紙造紙廢水經預處理后進入物化處理單元,向物化處理單元中投加混凝劑,去除廢水中的大部分SS,同時去除大部分非溶解性COD及部分溶解性COD和BOD5,經物化處理單元處理后的廢水進入厭氧處理單元,進行厭氧水解,廢紙造紙廢水中由于氮磷含量較少,絲狀細菌易生長,因此容易造成污泥膨脹,所以設置生物選擇單元,在生物選擇單元內,通過施加高負荷,能使高速率吸收易降解物質的微生物獲得選擇性生長優勢,抑制絲狀細菌的生長,預防污泥膨脹,改善污泥的沉淀性能;在第一好氧單元內投加微生物菌劑,分解掉廢水中的纖維素,同時調節生化系統,增強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能力,消耗掉部分污泥;在第二好氧處理單元中投加后生動物,后生動物消耗污泥實現原位污泥減量,第二好氧處理單元出水進入二沉池進行沉降,二沉池中沉降后出水由出水管排出,一部分污泥由污泥回流管路回流至厭氧處理單元和生物選擇單元,剩余部分送去脫水系統處理。廢水在厭氧處理單元和生物選擇區內需要與污泥達到最大限度的接觸,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厭氧處理單元設有布水器,通過布水器將污泥均勻的分布在污泥中;所述生物選擇單元內設有潛水攪拌機,通過攪拌機使泥水充分接觸。當廢水中污染物濃度較高時,為了減輕好氧處理單元的負擔,可以使生物選擇區分擔一部分好氧處理,因此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生物選擇單元底部設有與鼓風設備連通的曝氣管網,該曝氣管網在正常狀態下處理關閉狀態,只有當水溫較低時或者廢水濃度較高時開啟,水溫較低時開啟補充氧氣,廢水濃度較高時開啟充當好氧處理單元。所述的物化處理單元為氣浮池,氣浮過程中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浮渣含氧,不易腐化,有利于有序處理。所述的沉降單元為二沉池或序批式反應器;所述的二沉池選擇平流式沉淀池或斜管(板)式沉淀池,選擇平流式沉淀池時,沉淀池中的污泥通過真空泵抽出,然后回流至厭氧處理單元和生物選擇單元;當采用斜管(板)式沉淀池時,直接在沉淀池底部設置帶泵的回流管路,回流至厭氧處理單元。在所述厭氧處理單元中可以增設生物填料載體,增加生物量和攔截污泥以減少污泥流失。本技術的有益效果I)本技術處理系統流程簡潔、操作運行管理方便。2)利用食物鏈作用強化微型動物對細菌捕食的技術,最終達到污泥自身產量的·減少,致使污泥處置從“末端治理”轉移到“源頭控制”。3)將微生物強化消化與微型后生動物強化捕食相組合,易于形成食物鏈,可實現對剩余污泥60%-80%的污泥減量效果,且不影響原生化系統污水處理效果,C0D、氨氮、TP等指標穩定。4)本技術處理系統適用于一切活性污泥法廢水生物處理及其變形工藝對剩余污泥的減量化,可以在不影響污水廠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實施污泥減量化改造,投資省、運行費用低、見效快,推廣應用價值高。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處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所示,一種廢紙造紙廢水的處理系統,物化處理單元4采用氣浮池,氣浮池4下游設置生化處理系統,生化處理系統包括依次設置的厭氧處理單元7、生物選擇單元9、第一好氧處理單元10、第二好氧處理單元11和二沉池16,他們之間均通過帶泵的管路連通。厭氧處理單元7、生物選擇單元9、第一好氧處理單元10、第二好氧處理單元11均為處理池。在氣浮池4上游設置進水泵1,在進水泵I與氣浮池4之間的管路上設置閥門2和流量計3,在氣浮池4上設置混凝劑投加裝置5。在厭氧處理單元內7設有布水器8,布水器8由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廢紙造紙廢水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通的物化處理單元(4)、厭氧處理單元(7)、生物選擇單元(9)、第一好氧處理單元(10)、第二好氧處理單元(11)和沉降單元(16);所述物化處理單元(4)設有混凝劑投加裝置(5);所述第一好氧處理單元(10)設有微生物菌劑投加裝置(13);所述第二好氧處理單元(11)設有后生動物培養投加槽(12);所述第一好氧處理單元(10)和第二好氧處理單元(11)底部均設有與鼓風設備(14)連通的曝氣管網(15);所述沉降單元(16)設有連通厭氧處理單元(7)和生物選擇單元(9)的污泥回流管路(2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梅榮武,韋彥斐,喻治平,李明智,沈浙萍,張剛,王慧榮,李欲如,許青蘭,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省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