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計制作一種可根據蓄水量自動實現出水口開合的容器,包括敞口的盆體,盆體底部設有排水裝置,排水裝置包括面蓋、中層板和支架,面蓋與盆體的底壁之間留有一定的縫隙,中層板與面蓋之間構成儲水腔,中層板的底壁向下伸出導向柱,支架上設有可容納導向柱的容納柱,導向柱可在容納柱內上下移動,中層板和支架上設有用于實現中層板和支架相互靠近后分離的復位裝置,排水裝置上設有出水口與下水管道連接,蓄水量小時,水從盆底的縫隙排走,當蓄水量大時,面蓋整體下降,排水量增大,排水后蓄水量減少,升降裝置重新啟動,如此反復進行,實現排水量的自動調節。(*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可以根據水量大小自動對排水量進行調節的水盆,可廣泛應用于洗漱池、洗菜盆或普通的水盆。
技術介紹
洗漱池和洗菜盆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必需品。普通的產品或者是底部全封閉的普通水盆,用于蓄水,使用過后再將水倒出;或者是在底部開有出水口,可通過出水口的開合實現對蓄水量的控制,在這種水盆或洗漱池上大都設有用于控制出水口開合的設備,但是目前市面上的水盆或洗漱池都無法根據蓄水量的多少實現出水口的自動開合以實現對排水量的控制,需要手動進行操作,給使用帶來了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即是針對目前市場上水盆或洗漱池存在的上述不足之處,設計制作一種可根據蓄水量自動實現出水口開合的容器,蓄水量小時,水從盆底的縫隙排走,當蓄水量大時,會啟動出水口升降裝置,出水口的面蓋整體下降,將出水口完全打開,排水量增大,排水后蓄水量減少,升降裝置重新啟動,使面蓋升起,出水口閉合,僅留有縫隙,待下一次動作,如此反復進行,實現排水量的自動調節;進一步的,該容器還設有一個升降裝置的限位裝置,通過簡單的機械結構或電路設計,實現對升降裝置的控制,使得在蓄水量大時,面蓋仍保持在原位,不會下降,以便蓄水使用。具體來說,本技術所述的自動升降式水盆,包括敞口的盆體,盆體底部設有排水裝置,排水裝置包括面蓋、中層板和支架,面蓋與盆體的底壁之間留有一定的縫隙,面蓋與中層板之間設有連接柱,中層板的邊沿向上方伸出與底壁構成可分離的緊密連接,中層板與面蓋之間構成儲水腔,中層板的底壁向下伸出導向柱,支架上設有可容納導向柱的容納柱,導向柱可在容納柱內上下移動,中層板上還設有數個排水孔,另有數個與排水孔相對應的排水閥,排水閥的底端抵在支架上,另一端為位于儲水腔內覆蓋排水孔的膨大端,中層板和支架上設有用于實現中層板和支架相互靠近后分離的復位裝置,支架固定在排水裝置底部的上方,排水裝置上設有出水口與下水管道連接。進一步的,所述復位裝置為極性相同的磁性件,分別設置在中層板和支架上相互對應的位置,當儲水腔內水量增大克服了磁性件之間的斥力,中層板下降,帶動面蓋下降,露出盆體底部的排水口,排水量增大;一定時間后,儲水腔內水量減少,磁性件的斥力大于儲水腔內的水量,推動中層板上移,面蓋上移,與盆體底壁平齊,排水口關閉,僅留有面蓋與盆體底壁之間的縫隙用于小量排水。進一步的,所述復位裝置為彈簧,彈簧的兩端分別固定在中層板和支架上,彈簧處于自然狀態時,面蓋與盆體底壁位于同一水平上,彈簧位于壓縮狀態時,中層板下降,帶動面蓋下降,露出盆體底部的排水口。進一步的,所述自動升降式水盆還包括限位裝置,包括限位開關、連動裝置和限位器,限位開關與連動裝置連接,連動裝置與限位器連接,限位器位于排水裝置內部且可在容納柱內伸縮一定的距離,限位器伸出則阻止了導向柱的下移,從而使中層板和面蓋保持原位,用于在盆體內蓄水;限位器縮回,導向柱下移,面蓋下移,排水口打開,積水排出。更進一步的,所述限位裝置的限位開關設置在盆體上,其下端為具有齒輪的連動裝置,限位器為一側具有齒輪的長桿,轉動限位開關齒輪的旋轉帶動長桿伸縮,將限位開關的轉動轉變為長桿的水平運動,以實現限位的功能。當然,所述限位裝置還包括各種可能的機械或電子結構,以實現導向柱限位功能即可。進一步的,所述自動升降式水盆還包括數個可抽拉式的過濾網,設置在排水裝置內,對由排水口流下的水進行適當的過濾,需要清潔時,可將過濾網抽出進行洗滌,然后又可插入排水裝置內。更進一步的,所述過濾網設置在面蓋和中層板之間以及排水裝置內側的邊緣。 進一步的,所述中層板的邊沿向上方伸出的部位設有凹槽,底壁的相對應位置設有向下方伸出的凸柱,凸柱可插入凹槽內,形成水封,具有防臭功效。更進一步的,所述凹槽內設有密封墊,增強了凸柱插入凹槽內的密封性。進一步的,所述排水裝置的出水口設置在排水裝置的底部或一側。本技術所述的自動升降式水盆,能夠根據排水量的大小實現自動控制,并且通過限位裝置能夠在盆體內根據需要蓄水,過濾網的設置有助于減少下水管道的堵塞,水封的設置具有良好的防臭功能,使用便捷衛生,應用廣泛。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一個實施例中面蓋與盆體底壁平齊狀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圖;圖3是圖I實施例面蓋下降后狀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I實施例處于限位狀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限位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另一個實施例的面蓋與盆體底壁平齊狀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其中,10為進水管、11為限位開關、21為盆體、22為底壁、220為凸柱、23為排水裝置、24為出水口、3為面蓋、30為蓄水腔、31為連接柱、4為中層板、40為凹槽、41為導向柱、42為排水孔、400為密封墊、5為支架、51為容納柱、52為排水閥、6為過濾網、7為復位裝置、8為限位器、9為連動裝置。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所述的自動升降式水盆進行說明,目的非限制,凡以相同或近似的原理對所述結構或元件進行的改進,包括形狀、尺寸、所用材質,以及元件的增減和等同替換,凡以實現基本相同效果為目的則都在本技術所要求保護的
技術實現思路
之內。實施例一如圖1-4所示,本技術所述的自動升降式水盆,包括敞口的盆體21,盆體上有進水管10,盆體21底部設有排水裝置23,排水裝置23包括面蓋3、中層板4和支架5,面蓋3與盆體21的底壁22之間留有一定的縫隙,面蓋3與中層板4之間設有連接柱31,中層板4的邊沿向上方伸出與底壁構成可分離的緊密連接,中層板4與面蓋3之間構成儲水腔31,中層板4的底壁向下伸出導向柱41,支架5上設有可容納導向柱41的容納柱51,導向柱41可在容納柱51內上下移動,中層板4上還設有數個排水孔42,另有數個與排水孔42相對應的排水閥52,排水閥52的底端抵在支架5上,另一端為位于儲水腔30內覆蓋排水孔42的膨大端,中層板4和支架5上設有用于實現中層板和支架相互靠近后分離的復位裝置7,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復位裝置7為極性相同的磁性件,支架5固定在排水裝置底部的上方,排水裝置上設有出水口 24與下水管道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出水口 24開在排水裝置的側壁上;所述自動升降式水盆還包括數個可抽拉式的過濾網6,設置在排水裝置內,對由排水口流下的水進行適當的過濾,需要清潔時,可將過濾網6抽出進行洗滌,然后又可插入排水裝置內。如圖2所示,本技術所述中層板4的邊沿向上方伸出的部位設有凹槽40,底壁22的相對應位置設有向下方伸出的凸柱220,凸柱220可插入凹槽40內,形成水封,具有防臭功效,更進一步的,所述凹槽40內設有密封墊400,增強了凸柱插入凹槽內的密封性。 當水量小時,如圖1,水由面蓋3和盆體底壁22之間的縫隙排出,一部分進入面蓋3和中層板4之間的蓄水腔30內,當水量增大時,如圖3,蓄水腔30內的水量超過中層板4與支架5之間復位裝置7 (如同極性的磁性件或彈簧)的斥力,中層板4帶動面蓋3下降,導向柱41在容納柱51內移動,以保證中層板4升降的穩定,排水孔42打開,蓄水腔30內的積水可由排水孔42排下,盆體21內的水也可由面蓋3下降露出的排水口流入排水裝置中,最后經出水口 24排入下水管道;蓄水腔30內的積水減少時,復位裝置7發揮作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動升降式水盆,其特征在于:包括敞口的盆體,盆體底部設有排水裝置,排水裝置包括面蓋、中層板和支架,面蓋與盆體的底壁之間留有一定的縫隙,面蓋與中層板之間設有連接柱,中層板的邊沿向上方伸出與底壁構成可分離的緊密連接,中層板與面蓋之間構成儲水腔,中層板的底壁向下伸出導向柱,支架上設有可容納導向柱的容納柱,導向柱可在容納柱內上下移動,中層板上還設有數個排水孔,另有數個與排水孔相對應的排水閥,排水閥的底端抵在支架上,另一端為位于儲水腔內覆蓋排水孔的膨大端,中層板和支架上設有用于實現中層板和支架相互靠近后分離的復位裝置,支架固定在排水裝置底部的上方,排水裝置上設有出水口與下水管道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韓昆,
申請(專利權)人:韓昆,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