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空油壓油路板回路結構,包含一體成型的整合本體,該整合本體的底面上設有油壓缸裝配部及倍力壓缸裝配部,又該整合本體側面貫穿設有一釋壓結構部,一第一出油孔垂直貫穿油壓缸裝配部與釋壓結構部相通,一第二出油孔貫穿油壓缸裝配部與貫穿整合本體頂面的一注油口相通形成一通道,在該通道上連通有一第一連接管,在倍力壓缸裝配部上貫穿一裝配孔,該裝配孔壁上分別貫穿一第一入油孔及一第二入油孔,該第一入油孔連通該第一連接管,且該第二入油孔通過一第二連接管與該釋壓結構部底端的一出口相連通,達到不需外接管路且可模組化的功效。(*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提供一種空油壓油路板回路結構,尤指其技術上提供一種使用在空、油壓虎鉗上的整合本體,可整合空、油壓虎鉗的油壓缸及倍力壓缸的傳輸管道形成內藏式管路,不需外接多個管路即保有原有空、油壓虎鉗的功能,達到提高使用效率,且可模組化節省成本的目的。
技術介紹
請參閱圖6所示,為現有技術的倍力虎鉗部分構件的示意圖,主要包含有一儲油缸50、一釋壓缸60及一倍力壓缸70,該儲油缸50的上座及下座分別設有連通缸體內部的氣孔501及油孔502,該油孔502通過輸油管E1、E2分別連接該釋壓缸60及該倍力壓缸70的第一入油孔700,又該釋壓缸60的座體中設有一入油孔601與該儲油缸50的油孔502相通,又該釋壓缸60的座體底端的出油孔602則由輸油管E3連接至該倍力壓缸70的第二入 油孔701,該第二入油孔701與該倍力壓缸70的出油孔702連通,由儲油缸50的氣孔501及倍力壓缸70的氣孔輸入氣體后,使儲油缸50內部活塞受到壓迫將內部液壓油分別由該輸油管E1、E2輸入至該釋壓缸60及該倍力壓缸70,通過該釋壓缸60作動后將液壓油經出油孔602通過輸油管E3輸出至倍力壓缸70的第二入油孔701,并由該倍力壓缸70的出油孔702將液壓油輸入目的地,達到使倍力虎鉗夾緊的目的;回油時,于該釋壓缸60的氣孔輸入氣體,令液壓油逆向回流至該儲油缸50內。然而,習知結構的儲油缸50、釋壓缸60及倍力壓缸70為各自獨立,且在構件間需要額外接管路來相互連接,不但管路外露占空間外,在管路配置上也較麻煩,在維修上也較困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油壓油路板回路結構,其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構件更加簡化,無需額外配置管線,且可直接模組化,大幅減少體積及維修成本。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空油壓油路板回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體成型的一整合本體,該整合本體的底面上設有一油壓缸裝配部及一倍力壓缸裝配部,又該整合本體的側面貫穿設有一釋壓結構部,一第一出油孔垂直貫穿該油壓缸裝配部與該釋壓結構部相通,一第二出油孔貫穿該油壓缸裝配部以與貫穿該整合本體頂面的一注油口相通而形成一通道,在該通道上連通有一第一連接管,在該倍力壓缸裝配部上貫穿一裝配孔,該裝配孔壁上分別貫穿一第一入油孔及一第二入油孔,該第一入油孔連通該第一連接管,且該第二入油孔通過一第二連接管與該釋壓結構部底端的一出口相連通。通過上述結構,本技術的空油壓油路板回路結構通過設置孔洞及通道一體將所有管路整合在整合本體中,不但可以減少構件,更可省去額外配置管線的麻煩;再者,本技術不但可以同時整合油壓缸、倍力壓缸及釋壓缸等結構,并通過本技術的整合本體的管路達到原有空、油壓虎鉗的功能外,本技術亦可直接模組化,可大幅減少體積并省去大量的制作及維修成本。附圖說明圖I :本技術的立體示意圖。圖2 :圖I的A-A剖視圖。圖3 :本技術的部分剖視立體圖。圖4 :本技術的另一部分剖視立體圖。圖5 :本技術應用在空、油壓虎鉗的示意圖。圖6 :現有技術的倍力虎鉗部分構件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參閱圖I到圖5所示,本技術提供一種空油壓油路板回路結構,包括一體成型的一整合本體1,該整合本體I的底面上設有可裝設油壓缸的一油壓缸裝配部11及可裝設倍力壓缸的一倍力壓缸裝配部12,又該整合本體I的側面貫穿設有一釋壓結構部2,一第一出油孔111垂直貫穿該油壓缸裝配部11與該釋壓結構部2相通,又該釋壓結構部2內設有閥塞、中軸及彈簧等元件,另設一外蓋使該釋壓結構部2中形成釋壓缸,一第二出油孔113貫穿該油壓缸裝配部11與貫穿該整合本體I頂面的一注油口 13相通而形成一通道130,在該通道130上連通有一第一連接管14,在該倍力壓缸裝配部12上貫穿一裝配孔121,該裝配孔121壁上分別貫穿一第一入油孔1211及一第二入油孔1212,該第一入油孔1211連通該第一連接管14,且該第二入油孔1212通過一第二連接管15以與該釋壓結構部2底端的一出口 21相連通。藉此,將本技術使用在空、油壓虎鉗40時(如圖5所示),將空、油壓虎鉗40的油壓缸41及倍力壓缸42分別裝設在本技術的該油壓缸裝配部11及該倍力壓缸裝配部12上,并于該釋壓結構部2內設有閥塞、中軸及彈簧等元件,另設一外蓋使該釋壓結構部2中形成釋壓缸,通過氣體進入空、油壓虎鉗40的油壓缸41中,使內部活塞受到壓制并使內部的液壓油由該第一出油孔111輸出至該釋壓結構部2中使內部的釋壓缸產生作動,同時液壓油亦由該第二出油孔113經該第一連接管14進入該第一入油孔1211中以輸入至倍力壓缸42中,進入釋壓缸的液壓油則經由該釋壓結構部2底端的該出口 21輸出經由該第二連接管15輸至該第二入油孔1212進而進入倍力壓缸42中,最后由倍力壓缸42輸出導入空、油壓虎鉗40的油壓缸41內,使空、油壓虎鉗40的導螺桿帶動活動顎移動并夾固工件,又由油壓缸41由該第二出油孔113輸出進入至倍力壓缸42的液壓油經倍力壓缸42的壓縮而升壓,使工件夾固更穩固;當需要松開挾持工件時,則直接關掉輸入油壓缸41及倍力壓缸42的氣體,此時油壓缸41內部的活塞藉由彈簧的回彈力產生真空吸力,使液壓油得以逆流回油壓缸41中,并輸入氣體使釋壓缸底部出口 21開啟,使空、油壓虎鉗40內的液壓油流回油壓缸41內,藉此使空、油壓虎鉗40的活動顎松開工件,其中該注油口 13內緣得以鎖設螺絲以封閉,待要補充油時再將螺絲松開即可,此時補充的油料會由該注油口 13經由該通道130及該第二出油孔113進入該空、油壓虎鉗40的油壓缸41中。本技術藉由一體設計在整合本體I將各種管路一體整合在一個結構中,不需要額外配置管線,且可整合所有構件為一體,不但可以模組化、大幅減小體積且制作簡單、維修方便,更可節省成本。前文針對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為本技術的技術特征進行具體的說明;惟,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當可在不脫離本技術的精神與原則下對本技術進行變更與修改,而該等變更與修改, 皆應涵蓋于如下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的范疇中。權利要求1.一種空油壓油路板回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體成型的一整合本體,該整合本體的底面上設有一油壓缸裝配部及一倍力壓缸裝配部,又該整合本體的側面貫穿設有一釋壓結構部,一第一出油孔垂直貫穿該油壓缸裝配部與該釋壓結構部相通,一第二出油孔貫穿該油壓缸裝配部以與貫穿該整合本體頂面的一注油口相通而形成一通道,在該通道上連通有一第一連接管,在該倍力壓缸裝配部上貫穿一裝配孔,該裝配孔壁上分別貫穿一第一入油孔及一第二入油孔,該第一入油孔連通該第一連接管,且該第二入油孔通過一第二連接管與該釋壓結構部底端的一出口相連通。專利摘要一種空油壓油路板回路結構,包含一體成型的整合本體,該整合本體的底面上設有油壓缸裝配部及倍力壓缸裝配部,又該整合本體側面貫穿設有一釋壓結構部,一第一出油孔垂直貫穿油壓缸裝配部與釋壓結構部相通,一第二出油孔貫穿油壓缸裝配部與貫穿整合本體頂面的一注油口相通形成一通道,在該通道上連通有一第一連接管,在倍力壓缸裝配部上貫穿一裝配孔,該裝配孔壁上分別貫穿一第一入油孔及一第二入油孔,該第一入油孔連通該第一連接管,且該第二入油孔通過一第二連接管與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空油壓油路板回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體成型的一整合本體,該整合本體的底面上設有一油壓缸裝配部及一倍力壓缸裝配部,又該整合本體的側面貫穿設有一釋壓結構部,一第一出油孔垂直貫穿該油壓缸裝配部與該釋壓結構部相通,一第二出油孔貫穿該油壓缸裝配部以與貫穿該整合本體頂面的一注油口相通而形成一通道,在該通道上連通有一第一連接管,在該倍力壓缸裝配部上貫穿一裝配孔,該裝配孔壁上分別貫穿一第一入油孔及一第二入油孔,該第一入油孔連通該第一連接管,且該第二入油孔通過一第二連接管與該釋壓結構部底端的一出口相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溪水,
申請(專利權)人:恒佶工業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