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機械裝置,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智能膠囊檢測機的吹吸風系統。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一種智能膠囊檢測機的吹吸風系統,包括吸風裝置和吹風裝置,吸風裝置包括吸風口和吸風管,吹風裝置包括吹風口和吹風管,吸風裝置與膠囊檢測機的垂直交接區相配接,垂直交接區是分料盤與輸送帶相互垂直交接的區域,吹風裝置與膠囊檢測機的送料接口、膠囊檢測機的下料裝置相配接。送料接口、檔邊、吹風口及感應探頭配合使用,可以控制下料的速度,以免造成存料盒中存料量過大而影響送料;送料裝置到輸送裝置的送料垂直交接區的下部設置有吸風口,使得膠囊可以穩定下落和輸送。(*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機械裝置,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智能膠囊檢測機的吹吸風系統。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的膠囊生產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破洞、裂 縫、長/短體、癟殼、切邊等等,傳統的方法主要是采用人工目測挑揀次品,可見這一種工作效果直接取決于每個挑揀人員的工作態度,導致檢測效果具有不確定性,精度低、同時,人工操作成本高、效率低、強度大。針對這一問題,現階段,機械化的膠囊檢測機應運而生,可仍就存在一些不足之處I、落料速度無法控制,導致存料盒內膠囊過多而影響落料;2、從送料裝置到輸送裝置的送料過程中,膠囊由于質量很輕,會導致落料不穩定,影響輸送;3、膠囊在輸送過程中軌跡易變化容易發生偏離,影響檢測;4、下料時,由于輸送帶在末端經過主動輪時存在較大縫隙、容易讓膠囊落入輸送帶滾柱之間的縫隙中。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解決以上提出的問題,提供一種可以使膠囊順利安穩前行、配合電子檢測裝置充分實現圖像檢測、方便去料和下料的智能膠囊檢測機的吹吸風系統。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本技術是一種智能膠囊檢測機的吹吸風系統,包括吸風裝置和吹風裝置,吸風裝置包括吸風口和吸風管,吹風裝置包括吹風口和吹風管,吸風裝置與膠囊檢測機的垂直交接區相配接,垂直交接區是分料盤與輸送帶相互垂直交接的區域,吹風裝置與膠囊檢測機的送料接口、膠囊檢測機的下料裝置相配接。作為一種改進,本技術所述的吹風口對著送料接口的進料口的方向,與進料口相配接。作為一種改進,本技術所述的吹風口對著下料裝置的下料口的方向,與下料口相配接。作為一種改進,本技術所述的吸風裝置還與輸送帶段A相配接,輸送帶段A是與電子檢測裝置和滾動摩擦裝置相對應的輸送帶區域,所述的輸送帶段A的下方設置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吸風口。作為一種改進,本技術所述的吸風裝置還與與導向桿相對應的輸送帶區域相配接,輸送帶區域的下方設置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吸風口。作為一種改進,本技術所述的吹風裝置還與去料空腔通道相配接,所述的吹風口對著去料空腔通道的去料口。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I、送料接口、檔邊、吹風口及感應探頭配合使用,可以控制下料的速度,以免造成存料盒中存料量過大而影響送料;2、送料裝置到輸送裝置的送料垂直交接區的下部設置有吸風口,使得膠囊可以穩定下落和輸送;3、導向桿的下部設有的吸風口有助于膠囊順利穩定輸送,電子檢測裝置及剔除裝置的相應區域也設有吸風口,也是同樣的效果;4、去料空腔通道設置的吹風口將廢品吹出,方便排料;5、對著下料裝置下料口的吹風口對膠囊有吹風作用,以免膠囊落入輸送帶的縫隙中被損壞。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是吸風口,2是吸風管,3是吹風口,4是吹風管,5是垂直交接區,6是分料 盤,7是輸送帶,8是送料接口,9是下料裝置,10是進料口,12是下料口,13是輸送帶段A,14是電子檢測裝置,15是滾動摩擦裝置,16是輸送帶段B,17是剔除裝置,18是去料空腔通道,19是去料口。具體實施方法下面根據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圖I是本技術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本技術是一種智能膠囊檢測機的吹吸風系統,包括吸風裝置和吹風裝置,吸風裝置包括吸風口 I和吸風管2,吹風裝置包括吹風口 3和吹風管4,吸風裝置與膠囊檢測機的垂直交接區5相配接,垂直交接區5是分料盤6與輸送帶7相互垂直交接的區域,吹風裝置與膠囊檢測機的送料接口 8、膠囊檢測機的下料裝置9相配接,這里的配接可以是互相接觸的,也可以是不接觸的狀況,只要使得吸風口 I和吹風口 3對著所需要吸風及吹風的區域即可;吹風口 3也可以對著送料接口 8的進料口 10的方向,與進料口 10相配接;吹風口 3也可以對著下料裝置9的下料口 12的方向,與下料口 12相配接;吸風裝置還與輸送帶段A13相配接,輸送帶段A13是與電子檢測裝置14和滾動摩擦裝置15相對應的輸送帶區域,輸送帶段A13的下方設置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吸風口 1,這里設置兩個,輸送帶段B16是與剔除裝置17相對應的輸送帶區域,輸送帶段B16的下方設置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吸風口 1,這里設置有兩個,吸風裝置還可以與導向桿20相對應的輸送帶區域相配接,輸送帶區域的下方設置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吸風口 1,這里設置一個,吹風裝置還可以與去料空腔通道18相配接,吹風口 3對著去料空腔通道18的去料口19,方便去料。更具體地說,吹吸風裝置貫穿于整個剔除式智能膠囊檢測機的始末。輸送帶7的下方,從動輪的右上方,相應于送料裝置的分料盤6與輸送帶7的垂直交接區5的位置設有兩個吸風口 1,這里設置為兩個;相應于導向桿的輸送帶7的下方設置有一個吸風口 I;導向桿通向電子檢測裝置14,與電子檢測裝置14相對應的輸送帶段的下面連接有滾動摩擦裝置15,滾動摩擦裝置15通過摩擦帶與輸送帶7上的滾柱相連接,該輸送帶段的下方設置有一個吸風口 1,這里設置為兩個;去料空腔通道18設置有通向去料口 19的吹風口 3,與去料空腔通道18相對應的輸送帶7的下方設置有一個吸風口 I ;與下料裝置9相對應的輸送帶7的下方,位于主動輪的左側,向著下料裝置9下料口的位置,設置有一個吹風口 3。工作流程及原理被檢膠囊通過下料斗及送料接口 8進入存料盒中,為了加快送料的進度,對著進料口 10的吹風口 3 —直處于吹風的狀態,當位于存料盒的1/2—3/4高度處的感應探頭感應到膠囊,說明存料盒中的膠囊過多,感應探頭發信號給主控系統,主控系統控制對著進料口 10的吹風口 3停止吹風,這樣,斜道末端的擋邊可以適當控制膠囊送料的速度,以免存料盒內的膠囊過多,負荷太重。落入存料盒中的膠囊在送料轉子的三個鐵片的運轉下將膠囊向存料盒的邊壁方向送,作離心運動,落入分料盤6上,隨著電機的運轉,膠囊運轉至落料出口,落料出口上設有滾動毛刷,在滾動毛刷的作用下,膠囊順利落入分料盤6的錐狀孔中,膠囊出了落料出口后,在托盤上一條弧形臺階的作用下,順利落入分料盤6的條狀孔中,隨后,膠囊進入了電子檢測裝置14的檢測區,膠囊在底部LED光的照射下,通過上方的攝像頭拍攝圖像檢測,并將圖像數據傳送給主控系統,此處的電子檢測裝置主要通過紅外檢測膠囊內部的缺陷,比如內屑、短體、切絲等,檢測后的數據經主控系統判斷若不合格,主控系統會根據輸送帶7的轉速計算膠囊運行到剔除裝置17中吹氣嘴的時間,在所計算出的時間達到后,發送指令給吹氣嘴吹氣,將膠囊吹出,經過電子檢測裝置14的檢測后,膠囊在分料盤6與輸送帶7的垂直交接區5送入到輸送帶7的滾柱上,沿著導向桿的方向前行,為了使得膠囊能平穩送入輸送帶7并沿著導向桿前行,在輸送帶7的下方、從動輪的右上方,相應于送料裝置的分料盤6與輸送帶7的垂直交接區5的位置設有兩個的吸風口 I ;相應于導向桿的輸送帶7的下方設置有一個吸風口 1,對膠囊吸風使得其平穩輸·送,導向桿通向電子檢測裝置14,與電子檢測裝置14相對應的輸送帶段的下面連接有滾動摩擦裝置15,滾動摩擦裝置15通過摩擦帶與輸送帶7上的滾柱相連接,使得滾柱滾動從而帶動滾柱之間的膠囊作360度旋轉,使得在LED光的照射下,反光鏡的作用下,三個攝像頭可以清楚得照射到膠囊左側的圖像、右側的反光圖像及中部的圖像,充分照射到膠囊全方位的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智能膠囊檢測機的吹吸風系統,包括吸風裝置和吹風裝置,所述的吸風裝置包括吸風口(1)和吸風管(2),吹風裝置包括吹風口(3)和吹風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風裝置與膠囊檢測機的垂直交接區(5)相配接,所述的垂直交接區(5)是分料盤(6)與輸送帶(7)相互垂直交接的區域,所述的吹風裝置與膠囊檢測機的送料接口(8)、膠囊檢測機的下料裝置(9)相配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勝利,
申請(專利權)人:新昌縣航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