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它包括具有內腔的機殼、粉碎裝置、擠壓裝置,所述內腔具有位于上方的入料口和位于下方的出料口,所述擠壓裝置包括下擠壓部和上擠壓部,所述下擠壓部包括設置于機殼底部的第一擠壓帶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第一擠壓帶的第一驅動裝置,所述上擠壓部包括設置于機殼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擠壓帶上方的第二擠壓帶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擠壓帶的第二驅動裝置,所述第一擠壓帶與所述第二擠壓帶的輸送方向相同,所述入料口位于所述輸送方向的前側,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輸送方向的后側,所述粉碎裝置位于入料口的下方且設置在機殼上,所述第一擠壓帶與所述第二擠壓帶的間距自入料口至出料口逐漸變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生植物的處理機械,具體是應用于一種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
技術介紹
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特別是南方多水系的湖泊及河流地區,均發生不同程度的水葫蘆、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泛濫,直接影響水域生態安全及環境衛生。也有很多地區水域種植大規模水葫蘆等用于凈化水質,無論是水葫蘆泛濫還是養殖水葫蘆等,都必須在短時間內及時采收,以防止水體污染。目前采集水葫蘆特別是大片面積的水葫蘆比較有效的辦法 是采用機械打撈船打撈,但是打撈船的裝載量有限,而水葫蘆等大體積的水生植物如果不經壓縮,沒打撈多少就會裝載滿,反而會把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來回卸載的路上,這就大大降低了打撈船原本該有的工作效率,不能保證大規模水葫蘆的及時加工處理。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種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大大加大了水生植物的采收量,大大提高了打撈船的打撈量。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它包括具有內腔的機殼、粉碎裝置、擠壓裝置,所述內腔具有位于上方的入料口和位于下方的出料口,所述擠壓裝置包括下擠壓部和上擠壓部,所述下擠壓部包括設置于機殼底部的第一擠壓帶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第一擠壓帶的第一驅動裝置,所述上擠壓部包括設置于機殼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擠壓帶上方的第二擠壓帶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擠壓帶的第二驅動裝置,所述第一擠壓帶與所述第二擠壓帶的輸送方向相同,所述入料口位于所述輸送方向的前側,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輸送方向的后側,所述粉碎裝置位于入料口的下方且設置在機殼上,所述第一擠壓帶與所述第二擠壓帶的間距自入料口至出料口逐漸變小。優選地,所述粉碎裝置包括可轉動設置在機殼上的刀軸以及用于驅動刀軸轉動的驅動裝置。優選地,所述第一擠壓帶水平設置,所述第二擠壓帶傾斜設置,所述第二擠壓帶位于入料口的一端高于其位于出料口的一端。優選地,所述第二擠壓帶上還設置有拉緊裝置。優選地,所述入料口呈漏斗狀。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充分發揮打撈船原本的自動話、高效性,該裝置主要安裝在打撈船上,將打撈上來的水葫蘆等水生植物粉碎擠壓慮水,既減輕了份量,又大大減小了體積,使膨松含水量高的水生植物變成體積小份量低的濃縮干,從而大大加大了水生植物的采收量,使得打撈船原本的實力得以充分發揮。附圖說明附圖I為本專利技術中粉碎擠壓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專利技術中粉碎擠壓裝置的主視圖。附圖中1、機殼;11、內腔;12、入料口 ;13、出料口 ;2、第一擠壓帶;3、第二擠壓帶;4、粉碎裝置;5、刀軸;6、拉緊裝置。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如圖I和圖2所示,一種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它包括機殼I、粉碎裝置4、擠壓裝置。 機殼I為該粉碎擠壓裝置的主體結構,該機殼I具有一空腔,該空腔具有與打撈船輸送裝置相連通的入料口 12和與存儲粉碎擠壓后的水生植物的存儲箱相連通的出料口13。入料口 12位于出料口 13的上方,且入料口 12和出料口 13分別位于內腔11的兩側。在本實施例中,入料口 12呈漏斗狀,其一次性可以入更多的料。粉碎裝置4位于入料口 12的下方,它包括可轉動設置在機殼I上的刀軸5以及用于驅動刀軸5轉動的第三驅動裝置。刀軸5將采集的水生植物粉碎至莖桿長度為8厘米左右。當水生植物從入料口 12進入空腔中后,刀軸5在第三驅動裝置的驅動下第一時間將水生植物粉碎。擠壓裝置包括下擠壓部和上擠壓部。下擠壓部包括設置于機殼I底部的第一擠壓帶2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第一擠壓帶2的第一驅動裝置。上擠壓部包括設置于機殼I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擠壓帶2上方的第二擠壓帶3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擠壓帶3的第二驅動裝置。第一擠壓帶2與所述第二擠壓帶3的輸送方向相同。入料口 12位于第一擠壓帶2和所述第二擠壓帶3的輸送方向的前側,出料口 13位于第一擠壓帶2和第二擠壓帶3的輸送方向的后側。第一擠壓帶2和第二擠壓帶3之間的距離也就是間距自入料口 12至出料口13逐漸變小。當水生植物被刀軸5粉碎后,落入下擠壓部的第一擠壓帶2上,經過第一驅動裝置的驅動向出料口 13傳遞,在此過程中,上擠壓部的第二擠壓帶3和下擠壓帶的第一擠壓帶2共同作用下,水生植物不斷被擠壓,水生植物中的水分逐漸被濾出,當水生植物從出料口 13排出后變為濃縮干狀物,大大增加了存儲箱內可存儲水生植物的數量。優選地,第一擠壓帶2水平設置,所述第二擠壓帶3傾斜設置,所述第二擠壓帶3位于入料口 12的一端高于其位于出料口 13的一端。采用此種設置,該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的工作較平穩,不會產生過大的震動。第二擠壓帶3上還設置有拉緊裝置6,拉緊裝置6可以盡可能充分的擠壓水草,并保護擠壓裝置避免其他硬物進入料后擠壓而損壞擠壓帶。本專利技術針對現有打撈船的使用效率低,不能充分發揮打撈船原本的自動化、高效性,提供一種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該裝置主要安裝在打撈船上,將打撈上來的水葫蘆等水生植物粉碎擠壓慮水,既減輕了份量,又大大減小了體積,使膨松含水量高的水生植物變成體積小份量低的濃縮干,從而大大加大了水生植物的采收量,使得打撈船原本的實力得以充分發揮。以上對本專利技術的特定實施例結合圖示進行了說明,但本專利技術的保護內容不僅僅限定于以上實施例,在本專利技術的所屬
中,只要掌握通常知識,就可以在其技術要旨范 圍內,進行多種多樣的變更。權利要求1.一種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具有內腔的機殼、粉碎裝置、擠壓裝置,所述內腔具有位于上方的入料口和位于下方的出料口,所述擠壓裝置包括下擠壓部和上擠壓部,所述下擠壓部包括設置于機殼底部的第一擠壓帶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第一擠壓帶的第一驅動裝置,所述上擠壓部包括設置于機殼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擠壓帶上方的第二擠壓帶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擠壓帶的第二驅動裝置,所述第一擠壓帶與所述第二擠壓帶的輸送方向相同,所述入料口位于所述輸送方向的前側,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輸送方向的后側,所述粉碎裝置位于入料口的下方且設置在機殼上,所述第一擠壓帶與所述第二擠壓帶的間距自入料口至出料口逐漸變小。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裝置包括可轉動設置在機殼上的刀軸以及用于驅動刀軸轉動的第三驅動裝置。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擠壓帶水平設置,所述第二擠壓帶傾斜設置,所述第二擠壓帶位于入料口的一端高于其位于出料口的一端。4.根據權利要求I或3所述的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擠壓帶上還設置有拉緊裝置。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料口呈漏斗狀。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它包括具有內腔的機殼、粉碎裝置、擠壓裝置,所述內腔具有位于上方的入料口和位于下方的出料口,所述擠壓裝置包括下擠壓部和上擠壓部,所述下擠壓部包括設置于機殼底部的第一擠壓帶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第一擠壓帶的第一驅動裝置,所述上擠壓部包括設置于機殼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擠壓帶上方的第二擠壓帶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擠壓帶的第二驅動裝置,所述第一擠壓帶與所述第二擠壓帶的輸送方向相同,所述入料口位于所述輸送方向的前側,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輸送方向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水生植物的粉碎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具有內腔的機殼、粉碎裝置、擠壓裝置,所述內腔具有位于上方的入料口和位于下方的出料口,所述擠壓裝置包括下擠壓部和上擠壓部,所述下擠壓部包括設置于機殼底部的第一擠壓帶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第一擠壓帶的第一驅動裝置,所述上擠壓部包括設置于機殼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擠壓帶上方的第二擠壓帶以及用于驅動所述第二擠壓帶的第二驅動裝置,所述第一擠壓帶與所述第二擠壓帶的輸送方向相同,所述入料口位于所述輸送方向的前側,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輸送方向的后側,所述粉碎裝置位于入料口的下方且設置在機殼上,所述第一擠壓帶與所述第二擠壓帶的間距自入料口至出料口逐漸變小。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衛,楊良軍,穆金才,董鳳亮,倪杰,吳培松,楊勇,
申請(專利權)人:張家港市飛馳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