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雙輥連鑄機中澆注金屬帶的啟動方法。熔融金屬澆注池被支撐在鑄輥上且在鑄輥的端部處被側擋板(56)限制,鑄輥轉動以從鑄輥之間的輥隙向下輸送鑄帶。利用彈簧偏壓裝置(110)或液動偏壓裝置(111)使一鑄輥(16)被連續橫向偏壓且被壓向另一鑄輥。在啟動時,鑄輥(16)之間的間隙這樣設定,使其小于需澆注的帶材厚度,且鑄輥以這樣的速度轉動,使注入的熔融金屬在開始澆注帶材時帶材厚度大于鑄輥間的初始間隙,使被偏壓的鑄輥整體向著離開另一鑄輥的方向移動以增大鑄輥間的間隙以適應鑄帶厚度。這樣無需引錠桿。鑄輥(16)的圓周表面可具有一個負拱度并且在鑄輥中心處的初始間隙可為d↓[0]=2c+g↓[0],其中g↓[0]為鑄輥邊緣的初始間隙。(*該技術在2020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在雙輥連鑄機中利用連鑄的方法鑄造金屬帶。
技術介紹
在雙輥連鑄機中,熔融金屬被引入到一對以相反的方向轉動的水平鑄輥之間,鑄輥被冷卻以在轉動的鑄輥表面上形成金屬凝固型殼,并且聚集在鑄輥之間的輥隙處以形成從鑄輥之間的輥隙向下輸送的凝固帶材。在這里所用的術語“輥隙”指的是兩個鑄輥之間距離最小的區域。熔融金屬可從澆包注入到一個或多個較小的容器中,從所述較小容器中流出的熔融金屬通過位于輥隙上方的金屬輸送注口以將熔融金屬引入到鑄輥之間的輥隙中,從而形成被支撐在鑄輥的鑄造表面上的熔融金屬澆注池,所述熔融金屬澆注池就在輥隙的上方并且沿著輥隙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澆注池通常被限制在以滑動的方式與鑄輥端面保持接合的側板或擋堰之間以防止澆注池的兩端流出,但也可以使用其它的裝置,諸如電磁阻擋裝置。在雙輥連鑄機中,澆注的開始階段存在大量的問題,特別是在澆注鋼帶時。在開始澆注時,需要形成被支撐在鑄輥上的澆注池。當穩定狀態澆注時,在鑄輥之間輥隙處的間隙被凝固的帶材封閉,而當開始澆注時,熔融金屬在沒有完全凝固的情況下可能會向下流過所述間隙,這樣就不可能生產連續的帶材。過去人們認為,在開始澆注時必須在鑄輥之間引入引錠桿(dummy bar)以便在形成澆注池時阻塞鑄輥之間的間隙并且當凝固的帶材形成時利用凝固帶材的引導端將引錠桿撤出。引入引錠桿的要求會使澆注前的準備工序減慢并且在由于任何原因而中斷澆注的情況下必須重復該工序,必須重新開始澆注。當澆注鋼水時特別存在這樣一個的問題,即,在熔融金屬處于非常高的溫度的情況下,金屬輸送系統的耐火部件必須被預熱到較高的溫度并且在澆注前被立即組裝以及在耐火材料可能變得較涼之前在很短的時間內澆注熔融金屬。在雙輥連鑄機中,如果在開始進行澆注的工序中不使用引錠桿,那么在澆注中斷或停止后能夠立即重新開始澆注,不需要對鑄機進行過多的重新設定。日本專利公開JP 59215257A和JP 1133644A中都披露了能夠在不使用引錠桿的情況下在雙輥連鑄機中開始進行澆注的方案。在這些方案中,為了凝固封閉輥隙以形成澆注池,都要求在開始澆注過程中存在一個強制性的間隙變化以及能夠單獨地對輥速進行相應的控制以使間隙和在輥隙處的凝固鋼殼的厚度相符。在JP 59215257A中所披露的方案中,在開始澆注時具有小的輥隙并且以較高的輥速開始澆注,從而產生比所要求的更薄的帶材。接著,規則地增大輥隙并減小輥速以使帶材厚度的增大與輥隙變化相符。在JP1133644A中所披露的方案中,在開始澆注時具有較寬的輥隙以使在輥上的熔融金屬流保持穩定,接著減小輥隙以能夠形成澆注池,隨后增大輥隙以產生所需厚度的帶材。使強加的輥隙與凝固金屬的實際厚度相符是特別困難的。另外,這些方案假定在開始進行澆注過程中輥表面是基本平行的并且間隙是均勻的。但是,現已發現,當澆注薄的鋼帶材時,必須使用具有機加工出的拱度的輥子。特別是,為了產生平的帶材,輥子必須被機加工出負拱度,即,每一個輥子的圓周表面在其中心部分的半徑必須小于在其端部的半徑,從而在澆注過程中當輥子經受熱膨脹時,它們會之間變平以生產出平的帶材。對強加的間隙進行控制的現有方案在使用具有拱度的輥子的情況下通常不能成功地啟動澆注。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改進的方法,其中在開始進行澆注的過程中沒有在輥子之間強加間隙,但在開始澆注過程中對被澆注的金屬厚度進行響應。本專利技術能夠使用帶有拱度的輥子并且還能夠對澆注速度進行更靈活的控制以使金屬凝固條件和澆注池的充填達到最佳。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澆注金屬帶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使一對被冷卻的鑄輥保持平行的關系以在它們之間形成一個輥隙并且使其中至少一個輥子能夠相對于另一個輥子整體且橫向移動,連續地將所述一個輥子橫向地偏壓向另一個輥子, 在輥隙處的輥子之間設定一個初始間隙,所述初始間隙小于需被澆注的帶材的厚度,使所述輥子沿著相反的方向轉動以使輥子的圓周表面在它們之間的輥隙處向下移動,將熔融金屬注入到輥隙中以在輥隙的上方形成支撐在輥子上的熔融金屬澆注池并且在輥隙處形成從輥隙向下輸送的鑄帶,輥子的轉動速度是這樣的,即,使所生產的帶材的厚度大于在輥子之間的初始間隙,從而使所述一個輥子能夠克服連續偏壓作用并整體地離開另一個輥子以增大輥子之間的間隙,使之符合鑄帶的厚度,以及進行連續澆注以生產能夠達到所述厚度的帶材并且使輥子之間的間隙大于初始間隙。最好,當輥子冷卻時通過使輥子的圓周表面在中心部分的半徑小于在端部的半徑使輥子的圓周表面具有負拱度,初始間隙是這樣設定的,即,使輥子的圓周表面的端部之間的間距不大于1.5毫米。輥子的端部之間的初始間隙在0.2毫米至1.4毫米的范圍內。每一個輥子的徑向負拱度,即輥子表面的中心部分和端部的半徑差可在0.1毫米至1.5毫米的范圍內。最好防止使所述另一個輥子進行整體地橫向移動,所述一個輥子安裝在一對可移動的輥子支架上,所述輥子支架能夠使所述一個輥子能夠整體地橫向移向另一個輥子并且通過在所述可移動的輥子支架上施加連續的偏壓力能夠使所述一個輥子連續地被橫向地偏壓向所述另一個輥子。可通過對一個能夠限制所述一個輥子整體地移向另一個輥子的止動裝置進行定位來設定輥子之間的初始間隙。所述止動裝置例如可以是一個被設置成能夠被一個或兩個可移動的輥子支架接合的止動塊。可利用偏壓彈簧將偏壓力施加在可移動的輥子支架上。附圖說明為了更好地說明本專利技術,下文將結合附圖對一個特定形式的鑄帶機的操作進行詳盡的描述,其中圖1是按照本專利技術所涉及的方法操作的鑄帶機的一個垂直截面圖; 圖2是圖1的一個局部放大圖,其中示出了鑄帶機的主要部件;圖3是表示鑄帶機的主要部件的一個縱向截面圖;囹4是鑄帶機的一個端部視圖;圖5、圖6和圖7示出了在澆注過程中和將輥組從鑄帶機中取出的過程中鑄帶機的不同情況;圖8是輥偏壓裝置的一個垂直截面圖,所述輥偏壓裝置裝有輥偏壓彈簧;圖9是輥偏壓裝置的一個垂直截面圖,所述輥偏壓裝置裝有壓力流體致動器;圖10示出了帶有負拱度的兩種常規的鑄輥輥型;圖11示意性地示出了兩個帶有負拱度的輥子在冷卻時的初始設定狀態;以及圖12示出了兩個帶有負拱度的輥子在澆注過程中處于熱態下的情況。具體實施例方式所示鑄機包括豎立在工廠地面(圖中未示)上的主機體框架11,它支撐采用箱體13形式的鑄輥組件,所述鑄輥組件可以整體地被移到鑄機中的操作位置;但當需要更換鑄輥組件13時可以容易地將它們取下。箱體13裝有一對平行的鑄輥16,在澆注過程中,來自于澆包(未示出)的熔融金屬經過中間包17、分配器18和輸送注口19被輸送到鑄輥上以形成澆注池30。鑄輥16被水冷卻以使型殼凝固在移動的鑄輥表面上并聚集在鑄輥之間的輥隙處以在鑄輥出口處產生凝固的帶材制品20。所述帶材制品可被送至標準卷曲機。在電動機和傳動裝置的驅動下,鑄輥16通過驅動軸41沿著相反的方向轉動,電動機和傳動裝置被安置在主機體框架上。當需要將所述箱體取下時,驅動軸可以與傳動裝置分離。鑄輥16具有銅制周壁,周壁上有一系列縱向延伸并且在周向上相互隔開的水冷通道,冷卻水從驅動軸41中的輸水管被供給到水冷通道中并使冷卻水流過鑄輥端部,所述輸水管通過轉動的密封壓蓋43與供水軟管42相連。鑄輥的直徑一般是500毫米,長度可達2000毫米以生產基本上與鑄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澆注金屬帶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使一對被冷卻的鑄輥保持平行的關系以在它們之間形成一個輥隙并且使其中至少一個輥子能夠相對于另一個輥子整體且橫向移動,連續地將所述一個輥子橫向地偏壓向另一個輥子,在輥隙處的輥子之間設定一個初始間隙, 所述初始間隙小于被澆注的帶材的厚度,使所述輥子沿著相反的方向轉動以使輥子的圓周表面在它們之間的輥隙處向下移動,將熔融金屬注入到輥隙中以在輥隙的上方形成支撐在輥子上的熔融金屬澆注池并且在輥隙處形成從輥隙向下輸送的鑄帶,輥子的轉動速度是 這樣的,即,使所生產的帶材的厚度大于在輥子之間的初始間隙,從而使所述一個輥子能夠克服連續偏壓作用并整體地離開另一個輥子以增大輥子之間的間隙,使之符合鑄帶的厚度,以及進行連續澆注以生產能夠達到所述厚度的帶材并且使輥子之間的間隙大于初始間隙 。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深瀨久彥,長田史郎,
申請(專利權)人:卡斯特里普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US[美國]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