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超薄型雙向車床用主軸夾具,包括主軸箱,主軸箱的后端設置有主驅動同步帶輪,主軸箱的前端設置有缸體;主驅動同步帶輪和轉軸做徑向同步旋轉;轉軸和推體做徑向同步旋轉;推體和雙筒接桿做徑向同步旋轉;雙筒接桿和筒夾做徑向同步旋轉;筒夾用于夾持工件;缸體帶動右筒體及推體左右移動,實現對工件的夾持或釋放。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降低運轉中的溫度,密封性和防漏效果好;并且能夠減少整體厚度,改變工件的夾緊方式,提高加工性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雙向車床的附件,具體涉及一種超薄型雙向車床用主軸夾具。
技術介紹
現有的雙向車床用主軸夾具的工作原理是在軸座與轉軸間產生縫隙,實現二者之間的相對高速運轉。這種結構的夾具在注油時會在縫隙產生浐流且在縫隙中形成油膜。雖然在軸座與轉軸間多開設了回流槽,但是在轉軸相對于軸座作相對高速運轉時,存在于縫隙中的油膜會發熱,使夾具溫度過高,加上材料膨脹等因素會使主軸被抱死,油膜還會使液壓泵施予的壓力阻瀉和流失,使工件的夾持力不穩定;同時氣液通過主軸軸承,還會對軸承產生很高的溫升,這樣勢必造成對軸承的壽命有很大的影響,從而使得機床無法長期正常工作?!?br>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超薄型雙向車床用主軸夾具,它可以用于雙向車床雙向車削同時夾緊工件。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超薄型雙向車床用主軸夾具的技術解決方案為包括主軸箱1,主軸箱I的后端設置有主驅動同步帶輪21,主軸箱I的前端設置有缸體4 ;主驅動同步帶輪21固定連接轉軸7,主驅動同步帶輪21和轉軸7做徑向同步旋轉;轉軸7設置于主軸箱I內,轉軸7通過軸承16活動連接軸座5 ;軸座5與主軸箱I固定連接;轉軸7的內孔沿軸向設置有軸承內壓蓋23和推體9,軸承內壓蓋23與推體9之間設置有彈性件15 ;推體9通過推體防轉銷8連接轉軸7,轉軸7和推體9做徑向同步旋轉;推體防轉銷8設置于轉軸7的防轉銷槽內,防轉銷槽沿轉軸7的軸向延伸,使推體9能夠相對于轉軸7的軸向移動;軸承內壓蓋23的內孔和推體9的內孔分別固定設置有筒體10 ;筒體10的內孔為錐形,在主軸箱I內形成內小外大的錐形孔;右筒體10固定連接缸體4 ;軸承內壓蓋23和推體9共同連接雙筒接桿13 ;雙筒接桿13通過雙筒接桿防轉螺釘14固定連接推體9,推體9和雙筒接桿13做徑向同步旋轉;兩個筒體10用于連接筒夾12,筒夾12用于夾持工件;所述缸體4通過缸蓋2壓入主軸箱I內,缸體4能夠在主軸箱I內沿左右方向移動,從而帶動右筒體10及推體9左右移動,使筒夾12內縮或松開,從而實現對工件的夾持或釋放;主軸箱I上設置有夾緊注油口 17,夾緊注油口 17與缸體4左側的間隙連通;主軸箱I上還設置有釋放注油口 18,釋放注油口 18與缸體4右側的間隙連通。所述兩個筒體10分別連接有筒夾12 ;筒夾12的錐形外圓與筒體10的內孔相配合;筒夾12通過筒夾防轉螺釘11固定連接雙筒接桿13,雙筒接桿13和筒夾12做徑向同步旋轉;所述雙筒接桿13設置于兩個筒夾12之間。所述兩個筒體10中的一個連接有筒夾12 ;筒夾12的錐形外圓與筒體10的內孔相配合;所述兩個筒體10中的另一個與筒夾12固定連接。所述主軸箱I的內右端面與缸體4左端面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3。所述軸座5對應于軸承16的外環處設置有軸承拆卸螺釘6。所述軸承內壓蓋23沿軸向固定所述軸承16的內環;所述軸承16的外環通過軸承外壓蓋22實現固定。所述軸承內壓蓋23與轉軸7固定連接。 所述軸承外壓蓋22與軸座5固定連接。所述釋放注油口 18的出口處設置有封堵螺釘19。所述彈性件15嵌套在轉軸7的內部。本技術可以達到的技術效果是本技術的彈性件嵌套在轉軸的內部,減少了彈性件處在主軸尾部的伸出長度,從而能夠達到超薄型的要求。本技術的作用缸與回轉部位單獨動作,能夠解決主軸溫度過高和抱死的問題,同時能夠提高密封效果。本技術的主驅動同步帶輪和轉軸為徑向同步旋轉,轉軸和推體為徑向同步旋轉,推體和雙筒接桿為徑向同步旋轉,雙筒接桿和筒夾為徑向同步旋轉,從而實現筒夾和主驅動同步帶輪的防扭轉徑向同步功能。本技術能夠降低運轉中的溫度,密封性和防漏效果好;并且能夠減少整體厚度,改變工件的夾緊方式,提高加工性能。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I是本技術超薄型雙向車床用主軸夾具的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通過雙筒夾夾持主軸工件的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僅安裝一個筒夾的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通過單筒夾夾持工件的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立體圖。圖中附圖標記說明I為主軸箱,2為缸蓋,3為復位彈簧,4為缸體,5為軸座,6為軸承拆卸螺釘,7為轉軸,8為推體防轉銷,9為推體,10為筒體(包括左、右筒體),11為筒夾防轉螺釘,12為筒夾(包括左、右筒夾),13為雙筒接桿,14為雙筒接桿防轉螺釘,15為彈性件,16為軸承,17為夾緊注油口,18為釋放注油口,19為封堵螺釘,20為防護蓋板,21為主驅動同步帶輪,22為軸承外壓蓋,23為軸承內壓蓋。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至圖5所示,本技術超薄型雙向車床用主軸夾具,包括一主軸箱1,主軸箱I內固定設置有軸座5 ;軸座5通過螺釘與主軸箱I固定連接;軸座5的端面和外圓分別與主軸箱I的內左端面和內孔連接;軸座5的外側設置有缸體4 ;缸體4設置于主軸箱I的前端;缸蓋2將缸體4壓入主軸箱I內,缸體4能夠在主軸箱I內沿左右方向移動;缸蓋2與主軸箱I之間通過螺釘實現固定連接;主軸箱I的內右端面與缸體4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3,復位彈簧3能夠保證在液壓源沒有動力的時候,始終保證缸體4的前內端面與推體9分離;主軸箱I上設置有夾緊注油口 17,夾緊注油口 17與復位彈簧3所在的間隙(即主軸箱I的內右端面與缸體4左側之間的間隙)連通;主軸箱I上還設置有釋放注油口 18,釋放注油口 18與缸體4右側的間隙連通;釋放注油口 18的出口處設置有封堵螺釘19 ;軸座5內設置有軸承16 ;軸座5通過軸承16活動連接轉軸7 ;軸座5對應于軸承16的外環處設置有軸承拆卸螺釘6 ;軸承16的外環端面與軸座5的內孔端面貼齊;軸承16的外環通過軸承外壓蓋22實現固定;軸承外壓蓋22通過螺釘與軸座5固定連接;軸承16的內環通過軸承內壓蓋23實現固定;軸承內壓蓋23通過螺釘與轉軸7固定連接;軸承內壓蓋23伸入轉軸7的內孔,通過彈性件15連接推體9 ;推體9通過推體防轉銷8連接轉軸7,轉軸7和推體9做徑向同步旋轉;推體防轉銷8設置于轉軸7的防轉銷槽內,防轉銷槽沿轉軸7的軸向延伸,使推體9能夠相對于轉軸7的軸向移動;推體9的右端與缸體4的左端面之間設有間隙;推體9的位移行程由轉軸7的內孔臺階和推體9的外凸臺階控制,以避免推體9與缸體4由于接觸而產生的相對摩擦;軸承內壓蓋23的內孔和推體9的內孔分別固定設置有筒體10 ;左筒體通過螺栓固定連接軸承內壓蓋23 ;右筒體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推體9 ;筒體10的內孔為錐形,在主軸箱I內形成內小外大的錐形孔;右筒體10固定連接缸體4 ;軸承內壓蓋23和推體9共同連接雙筒接桿13 ;雙筒接桿13通過雙筒接桿防轉螺釘14固定連接推體9,推體9和雙筒接桿13做徑向同步旋轉;兩個筒體10用于連接筒夾12 ;筒夾12的錐形外圓與筒體10的內孔相配合;筒夾12通過筒夾防轉螺釘11固定連接雙筒接桿13,雙筒接桿13和筒夾12做徑向同步旋轉;雙筒接桿13設置于兩個筒夾12之間;筒夾12用于夾持工件;主軸箱I的后端設置有主驅動同步帶輪21 ;主驅動同步帶輪21通過數個螺釘直接固定于轉軸7上,主驅動同步帶輪21和轉軸7做徑向同步旋轉;主驅動同步帶輪21通過防護蓋板20與主軸箱I連接。本技術的工作原理如下需要夾緊工件時,壓力油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超薄型雙向車床用主軸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軸箱(1),主軸箱(1)的后端設置有主驅動同步帶輪(21),主軸箱(1)的前端設置有缸體(4);主驅動同步帶輪(21)固定連接轉軸(7),主驅動同步帶輪(21)和轉軸(7)做徑向同步旋轉;轉軸(7)設置于主軸箱(1)內,轉軸(7)通過軸承(16)活動連接軸座(5);軸座(5)與主軸箱(1)固定連接;轉軸(7)的內孔沿軸向設置有軸承內壓蓋(23)和推體(9),軸承內壓蓋(23)與推體(9)之間設置有彈性件(15);推體(9)通過推體防轉銷(8)連接轉軸(7),轉軸(7)和推體(9)做徑向同步旋轉;推體防轉銷(8)設置于轉軸(7)的防轉銷槽內,防轉銷槽沿轉軸(7)的軸向延伸,使推體(9)能夠相對于轉軸(7)的軸向移動;軸承內壓蓋(23)的內孔和推體(9)的內孔分別固定設置有筒體(10);筒體(10)的內孔為錐形,在主軸箱(1)內形成內小外大的錐形孔;右筒體(10)固定連接缸體(4);軸承內壓蓋(23)和推體(9)共同連接雙筒接桿(13);雙筒接桿(13)通過雙筒接桿防轉螺釘(14)固定連接推體(9),推體(9)和雙筒接桿(13)做徑向同步旋轉;兩個筒體(10)用于連接筒夾(12),筒夾(12)用于夾持工件;所述缸體(4)通過缸蓋(2)壓入主軸箱(1)內,缸體(4)能夠在主軸箱(1)內沿左右方向移動,從而帶動右筒體(10)及推體(9)左右移動,使筒夾(12)內縮或松開,從而實現對工件的夾持或釋放;?主軸箱(1)上設置有夾緊注油口(17),夾緊注油口(17)與缸體(4)左側的間隙連通;主軸箱(1)上還設置有釋放注油口(18),釋放注油口(18)與缸體(4)右側的間隙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解道德,
申請(專利權)人:解道德,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