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可收縮圓形內模裝置,屬于建筑設施預制成型模具技術領域。內模裝置在施加外力時,利用鋼板的塑性變形,使鋼板在徑向上產生收縮,減少產品與內圓模之間的接觸面積,減少內圓模芯脫模時的阻力,實現快速脫模的效果。內膜裝置包括內圓模芯和收放裝置,內圓模芯包括圓弧板、固定于所述圓弧板上的鉸鏈基座、連桿和槽鋼,連桿一端與槽鋼連接,另一端與圓弧板連接;收放裝置包括液壓缸、連接器、電磁連接器和牽引裝置。本裝置無需任何加強筋,支撐力由安裝于圓弧板內的收放機構提供,使得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裝置內圓空腔與模芯能夠保持較好的重合度,提高了產品的合格率,提高了生產效率。(*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建筑設施預制成型模具
,具體講涉及一種可收縮圓形內模裝置。
技術介紹
當前市場上銷售的排氣道的內腔是方形。其形成主要有兩個途徑。其一是通過防火板切割后經過膠合或者連接釘拼接而成;其二是依靠模具澆注而成。前者主要是依靠手工完成,在使用過程中,防火板之間的結合部位易分裂,從而影響產品的氣密性。后者,是當前在半自動化生產中普遍采用的一種生產方式。例如申請號為CN200910186134. 6、專利技術名稱為“組合式廚衛防火排氣道及其制作方法”的專利技術專利申請,即公布了一種回字形排氣道,排氣道所有構成部件均采用氯氧鎂材·料壓制而成,形成預制件后,根據需要組合粘結成型。此制備方法會導致排氣道各部件之間的結合處有開裂風險。且回字形排氣道的流通性能不如圓形,拱形抗壓能力比圓形排氣道差。申請號為201010170954. 9、專利技術名稱為“一次成型的排氣道及其安裝方法”的專利技術專利申請,公布的排氣道筒體為矩形,也存在流通能力受形狀限制和拱形抗壓能力差的問題。現在內圓空腔的形成有以下幾種方式1、可熔性材料,如石蠟、樹脂等;首先將這些材料固化成符合要求的圓柱體。待澆注好填充料并固化后,再加熱融化該圓柱體。從而得到符合尺寸要求的內圓空腔。此方法對可溶性材料需求量大,需要額外增加加熱裝置。成本高,對設備要求高。2、帶有脫模角度的圓柱體;通過外力強行拔出,此方法雖簡單,但是無法保證產品本身圓柱度要求。現有的預制排氣道的模具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模具結構僅僅是簡單拼接而成,合模與拆模需多個工序;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模具的組裝和拆解過程;致使生產效率較低;由于其結構屬于拼接式,人工干預多,存在定位不精準;造成產品的制造精度不聞;合模拆模動作無法進行科學合理的細化,導致無法進行高效率的流水線作業。因此,研發一種在能夠保證產品的形狀位置度要求的前提下,對拔模設備要求不高的模芯,對于排氣管的大批量工業化生產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收縮圓形內模裝置,內模裝置將整圓薄壁板一分為二,利用鋼板微小的塑性變形,通過施加的外力,使鋼板在徑向上產生一定的收縮。減少了產品與內圓模之間的接觸面積,減少內圓模芯脫模時的阻力;有效的解決了內圓模芯的收縮問題,降低了脫模時對拔模設備的要求。實現快速脫模的效果。為實現上述專利技術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可收縮圓形內模裝置,所述內膜裝置包括內圓模芯和收放裝置,其改進之處在于所述內圓模芯包括圓弧板、固定于所述圓弧板上的鉸鏈基座、連桿和槽鋼,所述連桿一端與所述槽鋼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圓弧板連接;所述收放裝置包括液壓缸、連接器、電磁連接器和牽引裝置。其中所述液壓缸通過連接器與所述槽鋼連接,所述牽引裝置通過電磁連接器與槽鋼連接。其中所述圓弧板內側靠近邊緣處對稱設置兩鉸鏈基座。其中所述連桿通過銷與所述鉸鏈基座連接,通過螺栓與螺母與所述槽鋼連接。其中脫模前,連桿垂直于槽鋼所在的直線,連桿所在的直線構成圓弧板的弦,弦的長度小于圓弧板的直徑;脫模過程中,連桿與槽鋼所在直線之間的夾角為銳角。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包括I)裝置通過變形收縮,有效減小脫模時的脫模阻力 裝置解決了長度較長的內圓模脫模難的問題,減少了因為脫模而造成產品破壞的可能性,內圓模芯通過施加的外力,使得鋼板產生微小塑性變形,鋼板在徑向上產生一定的收縮,減少了產品與內圓模之間的接觸面積,減少內圓模芯脫模時的阻力,實現快速脫模的效果;2)本裝置結構簡單內圓模芯將整圓薄壁板一分為二,在圓弧板內焊接并安裝收放機構,兩圓弧板的合成是依靠一個半圓弧進行的折彎部位進行定位配合;另外,內圓模芯的內部無需任何加強筋,其支撐力由收放機構提供,簡化了裝置,降低制造成本;3)本裝置操作方便內圓模芯的脫模過程是由液壓缸克服模芯和產品的靜摩擦,由牽引裝置提供移動動力,適應于流水線生產作業,模具的合模及拆模速度增快,提高了生產效率;由于內圓模芯的收縮功能,裝置對液壓缸的頂力和牽引裝置的牽引力要求并不高;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I是內圓模芯結構圖;圖2是內圓模芯A-A剖面圖;圖3是半圓式內圓模芯脫模運動如不意圖;圖4是半圓式內圓模芯脫模運動后不意圖;附圖標記I-圓弧板、2-鉸鏈基座、3-連桿、4-槽鋼、5-螺栓、6_螺母、7_銷、8_液壓缸、9_連接器、10-電磁連接器、11-牽引設備。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的說明。本技術的工作機理主要是利用鋼板微小的塑性變形。通過施加的外力,使鋼板在徑向上產生一定的收縮。減少了產品與內圓模之間的接觸面積,減少內圓模芯脫模時的阻力。實現快速脫模的效果。通過將整圓薄壁板一分為二。在圓弧板I內焊接并安裝收放機構。兩圓弧板I的合成是依靠一個半圓弧板I進行的折彎部位進行定位配合。在本結構中無需添加加強筋。其支撐力都是由收放機構提供。其脫模過程是由液壓缸8克服模芯和產品的靜摩擦,之后由牽引裝置11 (如卷揚機)提供移動動力。如圖I所示為內圓模芯結構示意圖,圖2為內圓模芯A-A剖面圖,如圖I所示內圓模芯包括半圓型的圓弧板I、銷7、連桿3、槽鋼4、螺栓5、螺母6。在圓弧板I內側焊接兩個鉸鏈基座2。在鉸鏈基座2與槽鋼4之間用連桿3連接。連桿3、槽鋼4用螺栓5和螺母6連接在一起。連桿3和鉸鏈基座2通過銷7連接在一起。內圓模芯的收縮過程如下圖3為內圓模芯運動前示意圖,待煙道填充料達到脫模固化強度要求后,進行脫模,內圓模芯運動后示意圖如圖4所示。通過連接器9由液壓缸8向槽鋼4施加向上的軸向作用力,通過槽鋼4往上移動,帶動連桿3同時向上移動。圓弧板I則會沿徑向收縮,并與預制成形排氣道分離。圖4為此時的結構示意圖。同時,電磁連接器10牢固吸合槽鋼4,牽引裝置11牽引圓弧板I向上出模具。然后將液壓缸8推動另一槽鋼4。與前面的過程一樣,將圓弧板I迤離模具,完成脫模過程。兩圓弧板I構成一個完整圓柱面。其中一塊圓弧板I在保證半圓弧面的情況,額外多余部分向圓心方向折彎,為前一半圓弧面提供定位和固定的作用。如圖I所示。另一塊圓弧板I則只需保證其截面為半圓即可。連桿3 —端與槽鋼4進行鉸接,另一端與圓弧板I鉸接,在未受力時圓弧板I上的兩個連桿3保證在同一直線上,連桿與連桿之間、連桿與槽鋼之間緊密連接。本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長度較長的內圓模芯脫模難問題,減少了因為脫模而造成廣品破壞的可能性。有效地提聞了廣品的合格率。|旲具的合|旲及拆|旲速度增快,提聞了生產效率。內圓空腔與模芯能夠保持較好的重合度。操作步驟清晰明了,有利于生產工序細化,從而便于自動化生產線的設計與實現。在制備過程中,將按照圖I結構裝配好的模芯結構放置于外模上。但模具的一端,內模的長度應超出外模IOOmm以上,方便后續的拆模的工作進行。在澆筑之前,在內圓模芯和外模上涂抹脫模劑(機油或者滑石粉等)。待澆筑水泥達到脫模的強度要求時,用液壓缸8頂槽鋼4,使模芯與產品相脫離。在由牽引設備11施加牽引力,將內模拖離模具。完成脫模過程。脫出后的模具進行清洗后,推動槽鋼4,使兩半圓圓弧板I恢復到圓形狀態。再吊入模具外模進行配合拼裝。進入下一個產品的制造環節,如此循環往復進行。最后應該說明的是以上實施示例僅用于說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收縮圓形內模裝置,所述內膜裝置包括內圓模芯和收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圓模芯包括圓弧板(1)、固定于所述圓弧板(1)上的鉸鏈基座(2)、連桿(3)和槽鋼(4),所述連桿(3)一端與所述槽鋼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圓弧板(1)連接;所述收放裝置包括液壓缸(8)、連接器(9)、電磁連接器(10)和牽引裝置(11)。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友寶,徐仁春,孫玉華,孫濤,熊小明,
申請(專利權)人:徐仁春,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