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石砌墻體,包括基礎、墻根和墻體,其中,所述墻根砌筑在所述基礎之上,所述墻體砌筑在所述墻根之上;墻體中設置有若干道水平的砂漿配筋帶?;A的寬度不小于1.5倍墻厚。墻根的高度為200mm~300mm,墻根的厚度與墻體厚度相同。對于二層房屋,所述墻體的厚度不小于400mm;對于單層房屋,所述墻體的厚度不小于300mm。所述砂漿配筋帶包括砂漿層以及在砂漿層內水平設置的若干根鋼筋,鋼筋平行于墻體的長度方向,且鋼筋與砂漿層的上、下表面的垂直距離相等。該墻體中通過設置水平砂漿配筋帶、同時在局部特定部位采用砂漿砌筑,大大提高了現有石砌墻體的整體性,從而提高了石砌墻體房屋的抗震性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建筑
,具體涉及一種石砌墻體。
技術介紹
由于就地取材,施工便捷,中國西部山區農村大量采用石砌墻體承重的房屋結構,據調查發現,很多山區貧困農戶建房選用的石料多為毛石和片毛石,墻體厚度一般在400_以上。為了降低建房成本,很多農戶采用泥漿或草泥砌筑承重石墻。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中的大量石砌結構農房震害表明,采用泥漿、草泥或不加水泥的石灰砂漿砌筑的毛石墻、片毛石墻整體性極差,墻體抗剪承載力極低,遭遇大震時破壞嚴重,甚至發生破碎性倒塌。在汶川地震后的調研工作中發現,有些山區貧困農戶在恢復重建時,將廢墟上的毛石、片毛石重新收集,仍然采用泥漿或草泥砌筑墻體,房屋質量安全與震前相比沒有改觀。究其原因,主 要是由于墻體較厚,且石料不規則,石料間的灰縫、空隙較大,如果采用水泥砂漿或混合砂漿砌筑則成本很高。國內目前對石結構承重的房屋有一些相關標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鎮(鄉)村建筑抗震技術規程》(JGJ 161-2008)等。以上標準的條文規定要求較高,且主要針對形狀尺寸較規則的料石墻體,對采用毛石、片毛石砌筑的墻體規定較少。在抗震構造措施上,地圈梁、房屋四角構造柱、墻頂水平圈梁等要求基本上與城鎮砌體結構相似。以上標準,由于構造措施復雜,砂漿用量大,工藝要求高,建房成本高,在當前一些貧困山區、牧區可能無法做到。因此,對于采用石砌墻體承重的房屋結構的山區農村,研究一種能夠增強墻體承載力與整體性的石砌墻體,對于抗震是十分有現實意義的。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石砌墻體,該墻體中通過設置水平砂漿配筋帶、同時在局部特定部位采用砂漿砌筑,大大提高了現有石砌墻體的整體性,從而提高了石砌墻體房屋的抗震性能。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的技術解決方案一種石砌墻體,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礎、墻根和墻體,其中,所述墻根砌筑在所述基礎之上,所述墻體砌筑在所述墻根之上;墻體中設置有若干道水平的砂漿配筋帶。本技術還包括如下其他技術特征所述基礎的寬度不小于I. 5倍墻厚。所述墻根的高度為200mnT300mm,墻根的厚度等于墻體的厚度。對于二層房屋,所述墻體的厚度不小于400mm ;對于單層房屋,所述墻體的厚度不小于300mm。所述砂漿配筋帶包括砂漿層以及在砂漿層內水平設置的若干根鋼筋,鋼筋平行于墻體的長度方向,且鋼筋與砂漿層的上、下表面的垂直距離相等。對于厚度為300mm的墻體,砂衆層內放置根直徑6mm的鋼筋;對于厚度為400mm及以上的墻體,砂漿層內放置3根直徑6mm的鋼筋。所述砂漿配筋帶的高度為50_,其厚度等于墻體的厚度。由下向上的第一道砂漿配筋帶與地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000 1200mm。所述相鄰的兩道砂漿配筋帶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000mm。所述在墻體角部以及縱橫墻接茬處均設有水泥砂漿柱。石墻大部分采用傳統工藝與泥漿砌筑,盡可能地降低農戶建房費用;在石墻中局部設置水平砂漿帶,以提高墻體的水平抗剪承載能力,并且水平砂漿帶起到找平作用,使墻體豎向壓力均勻分布,還可以使縱橫向墻體可靠拉結;在石墻中的受力較大的墻根、房屋四角采用砂漿砌筑,以改善房屋底部的防潮防水性能與大震時的抗倒塌性能。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構造示意圖。圖2是水平砂漿配筋帶中的鋼筋設置示意圖。圖3是墻體俯視橫截面不意圖。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一步解釋說明。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所示,本技術的石砌墻體,包括基礎I、墻根2和墻體3,其中,墻根2砌筑在基礎I之上,墻體3砌筑在墻根2之上?;AI的寬度不小于I. 5倍墻厚;對于二層房屋,墻體3的厚度不小于400mm ;對于單層房屋,墻體3的厚度不小于300mm。墻根2的高度為200mnT300mm,墻根2的厚度等于墻體3的厚度。墻體3中設置有若干道水平的砂漿配筋帶4,所述砂漿配筋帶4的高度為50_,厚度等于墻體3的厚度;由下向上的第一道砂漿配筋帶4與地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000 1200mm ;相鄰的兩道砂漿配筋帶4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000mm。如圖2所示,砂漿配筋帶4包括砂漿層以及在砂漿層內水平設置的若干根鋼筋5,鋼筋5平行于墻體3的長度方向,且鋼筋5與砂漿層的上、下表面的垂直距離相等;對于厚度為300mm的墻體,砂漿層內放置2根直徑6mm的鋼筋5 ;對于厚度為400mm及以上的墻體,砂漿層內放置3根直徑6mm的鋼筋5。如圖3所示,在墻體角部以及縱橫墻接茬處均設有水泥砂漿柱6。本技術的石砌墻體的砌筑過程具體如下(I)在砌墻之前,按照傳統工藝要求選擇合適的毛石或片毛石,棱角分明,長料多,碎料少,大小搭配合適,厚薄均勻。(2)首先采用水泥砂漿(質量比為I :2或I :3的水泥和砂漿)澆灌得到基礎1,基礎I的厚度不小于I. 5倍墻厚。對于二層房屋,其墻厚不小于400mm ;對于單層房屋,其墻厚不小于300mm ;(3)在基礎I的頂面之上采用水泥砂漿(質量比為I :2或I :3的水泥和砂漿)或混合砂漿以及石料砌筑高度為20(T300mm的墻根2 ;墻根2的厚度與墻體3的厚度相等;(4)在墻根2的頂面之上用泥漿和石料采用傳統工藝砌筑墻體3 ;(5)對于墻體角部和縱橫墻接茬處均采用水泥砂漿砌筑,形成墻體3內的水泥砂漿柱6,且應先砌筑墻體角部或縱橫墻接茬處,再用泥漿和石料砌筑水泥砂漿柱6之間的墻體3。(6)設置第一道砂漿配筋帶4 :當墻體3砌筑至距地面I. O I. 2m時,在墻體3上先鋪設一層25_厚的水泥砂漿(I :2或I :3的水泥和砂漿),等待水泥砂漿稍干,不流淌。簡單找平后在鋪設的水泥砂漿表面放置鋼筋5,并使得鋼筋5平行于墻體3的長度方向。對于厚度為300mm的墻體,放置2根直徑為6mm的鋼筋5 ;對于厚度為400mm及以上的墻體,放置3根直徑為6mm的鋼筋5 ;鋼筋5設置完成后,再在其上鋪設一層25mm厚的水泥砂漿;(7)待第一道砂漿配筋帶4的水泥砂漿達到預定強度時,再繼續用泥漿并采用傳 統工藝砌筑墻體3 ;當墻體3砌筑至距離第一道砂漿配筋帶4為Im時,在墻體3上設置與第一道水平砂漿配筋4帶相同的第二道水平砂漿配筋帶,在第2道水平砂漿配筋帶4設置完畢后,繼續用泥漿并采用傳統工藝砌筑墻體3,直至墻體3達到預定高度。本技術的石砌墻體的抗震工作原理在石砌墻體中設置的水平砂漿配筋帶與石砌墻體協同受力,共同抵御地震作用,地震時可有效約束墻體,阻止或延緩墻體“X形”斜裂縫的出現,直接提高了墻體的承載能力;水平砂漿配筋帶還起到找平作用,使墻體豎向壓力均勻分布,使得墻體在施工過程中或者房屋使用中不易出現裂縫;同時,水平砂漿帶還可以使縱橫向墻體可靠拉結,在地震時保證縱橫向墻體不脫開,提高了房屋的整體性能。在石砌墻體根部采用水泥砂漿砌筑,主要是為了對墻體根部進行加強,同時提高房屋底部的防潮防水性能。調查發現,泥漿砌筑的石墻,由于泥土的“堿蝕”作用,石料之間的泥巴容易變酥,喪失粘結性能與承載力,試驗表明,在石墻根部采用水泥砂漿砌筑可顯著改善這一缺陷。在石砌墻體中房屋四角及縱橫墻接茬處采用水泥砂漿砌筑,主要是因為這些部位受力復雜,地震時容易產生應力集中,采用水泥砂漿砌筑可有效改善這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石砌墻體,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礎(1)、墻根(2)和墻體(3),其中,所述墻根(2)砌筑在所述基礎(1)之上,所述墻體(3)砌筑在所述墻根(2)之上;墻體(3)中設置有若干道水平的砂漿配筋帶(4)。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鐵鋼,穆鈞,馬樂為,
申請(專利權)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