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彈性支撐架,包含一底板,于兩相對側邊分別水平延伸至少一彈性部,此彈性部呈內凹外凸的形狀。另有兩側壁板,分別垂直連結底板的兩相對側邊的彈性部,以與彈性部及底板形成一容置空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由連結底板與側壁板之間的彈性部,在兩側壁板分別往相異兩側彎折時,擴大上述容置空間,以達到輕易容納硬碟于其中的目的。(*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有關一種支撐架,特別是關于一種彈性支撐架。
技術介紹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產品的應用也日趨普及,相關周邊產業的進步更是一日千里。在計算機的普及再加上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下,網路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來源。于是,由于網路的大量使用,使得網路相關行業必須添購許多網路相關設備以滿足使用需求。然而,作為數據傳輸中樞的服務器系統需要海量的存儲空間作為數據交換之用, 一般來說,為了安裝硬碟于電腦機殼中,必須提供一硬碟架給予支撐。在現有技術中,一般的硬碟架如圖I所示。此硬碟架包含三個平行的長條狀底板10與兩側板12,此兩側板12垂直連結三個底板條的相異兩端,且每一側板12的一側邊朝內側延伸一阻擋部14,且此阻擋部14的法線方向與底板10的法線方向互相垂直。利用底板10、兩側板12與阻擋部14可形成一容置空間16,以供硬碟放置。其中,在硬碟安裝時,由于容置空間16略小于硬碟的體積,因此必須將硬碟架稍微向相異兩側彎折,使硬碟放置于容置空間16中。但是,由于底板10沒什么彈性,在彎折的當下,往往發生斷裂的狀況,造成使用者很大的困擾。有鑒于此,本技術遂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失,提出一種彈性支撐架,以有效克服上述該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彈性支撐架,利用連結于底板與側壁板之間的彈性部,輕易將兩側壁板分別往相異兩側彎折,以容置硬碟,并同時避免底板破裂。為達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彈性支撐架,包含一底板與兩側壁板,底板于兩相對側邊分別水平延伸至少一彈性部,兩側壁板則分別垂直連結兩相對側邊的彈性部,以與彈性部與底板形成一容置空間。另有兩阻擋部,每一阻擋部分別垂直連結每一側壁板的一側邊,且阻擋部法線方向與底板的法線方向互相垂直,此兩阻擋部之間的距離小于兩側壁板之間的距離。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中,每一該阻擋部具有一第一擋板,該第一擋板垂直連結該側壁板的該側邊,并以遠離該容置空間的方向,該第一擋板各垂直延伸一第二擋板,兩第二擋板之間的距離小于該兩側壁板之間的距離,且該第一檔板與該第二檔板的法線方向與該底板的法線方向互相垂直。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中,該彈性部呈現內凹外凸的形狀。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中,該內凹外凸的形狀為弧形。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中,該底板具有四個第一開口。 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中,每一該側壁板具有兩個第二開口。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中,該底板、該兩側壁板與該彈性部為一體成型。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中,該底板、該兩側壁板與該彈性部都為塑膠材質。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中,每一該兩相對側邊水平延伸兩該彈性部。本技術由連結底板與側壁板之間的彈性部,兩側壁板分別往相異兩側能輕易彎折,擴大容置空間, 容納硬碟于其中,同時避免底板破裂。為使貴審查委員對本技術的結構特征及所達成的功效更有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謹佐以較佳實施例附圖及配合詳細說明,說明如后附圖說明圖I為先前技術的結構立體圖;圖2為本技術結構立體圖;圖3為本技術結構俯視圖;圖4為本技術結構前視圖;圖5為本技術結構側視圖。圖6為本技術裝載硬碟的結構立體圖。附圖標記說明10_底板;12_側板;14_阻擋部;16_容置空間;18_底板;20_彈性部;22_第一開口 ;24_側壁板;26_第二開口 ;28_容置空間;30_阻擋部;32_第一擋板;34-第二擋板;36_硬碟。具體實施方式請同時參閱圖2至圖5。本技術主要用以裝載硬碟,本技術包含一底板18,于兩相對側邊分別水平延伸至少一彈性部20,在此數量以二為例,且彈性部20呈現內凹外凸的形狀,在此以弧形為例。此外,為了硬碟的散熱效果,底板18具有四個第一開口22。另有兩側壁板24,每一側壁板24亦具有兩個第二開口 26,兩側壁板24分別垂直連結底板18的兩相對側邊的彈性部20,以與彈性部20及底板18形成一容置空間28。本技術更包含兩阻擋部30,每一阻擋部30分別垂直連結每一側壁板24的一側邊,且法線方向與底板18法線方向互相垂直,此兩阻擋部30之間的距離小于兩側壁板24之間的距離。當硬碟欲裝載于容置空間28時,阻擋部30可防止硬碟向外滑落。在此實施例中,底板18、兩側壁板24、彈性部20與阻擋部30為一體成型,且材質皆為塑膠。每一阻擋部30具有一第一擋板32,其垂直連結側壁板24的側邊,并以遠離容置空間28的方向,垂直延伸一第二擋板34,兩第二擋板34之間的距離小于兩側壁板24之間的距離,且第一檔板32與第二檔板34的法線方向與底板18的法線方向互相垂直。當兩側壁板24以底板18的中央軸為對稱軸,往相異兩側彎折時,利用彈性部20的彈性,可以輕易進行彎折,以容置電子裝置于容置空間28中,并同時避免底板18破裂,如圖6所示,作為電子裝置的硬碟36位于容置空間28中。綜上所述,本技術在底板與側壁板之間安裝彈性部,以達到輕易彎折,并避免底板破裂的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一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技術實施的范圍,故舉凡依本技術申請專利范圍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征及精神所為的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括于本技術的申請專利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彈性支撐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底板,其于該底板兩相對側邊分別水平延伸至少一彈性部;以及 兩側壁板,其分別垂直連結該兩相對側邊的該彈性部,以與該彈性部及該底板形成一容置空間。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兩阻擋部,每一該阻擋部分別垂直連結每一該側壁板的一側邊,且阻擋部的法線方向與該底板的法線方向互相垂直,該兩阻擋部之間的距離小于該兩側壁板之間的距離。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每一該阻擋部具有一第一擋板,該第一擋板垂直連結該側壁板的該側邊,并以遠離該容置空間的方向,該第一擋板各垂直延伸一第二擋板,兩第二擋板之間的距離小于該兩側壁板之間的距離,且該第一檔板與該第二檔板的法線方向與該底板的法線方向互相垂直。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該彈性部呈現內凹外凸的形狀。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該內凹外凸的形狀為弧形。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該底板具有四個第一開口。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每一該側壁板具有兩個第二開口。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該底板、該兩側壁板與該彈性部為一體成型。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該底板、該兩側壁板與該彈性部都為塑膠材質。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其中每一該兩相對側邊水平延伸兩該彈性部。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一種彈性支撐架,包含一底板,于兩相對側邊分別水平延伸至少一彈性部,此彈性部呈內凹外凸的形狀。另有兩側壁板,分別垂直連結底板的兩相對側邊的彈性部,以與彈性部及底板形成一容置空間。本技術由連結底板與側壁板之間的彈性部,在兩側壁板分別往相異兩側彎折時,擴大上述容置空間,以達到輕易容納硬碟于其中的目的。文檔編號G06F1/18GK202694234SQ20122025813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日專利技術者李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彈性支撐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底板,其于該底板兩相對側邊分別水平延伸至少一彈性部;以及兩側壁板,其分別垂直連結該兩相對側邊的該彈性部,以與該彈性部及該底板形成一容置空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森,
申請(專利權)人:Nzxt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