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背膠貼合治具,包括上基板、上機箱、上吸氣泵、下基板、下機箱、下吸氣泵,所述上機箱固定連接于所述上基板,所述下機箱固定連接于所述下基板,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相對設置。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背膠貼合治具加工后的產品精確、平整、容易達到產品所要求的質量標準。(*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背膠貼合治具。
技術介紹
FPC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電路板)制造過程中需要進行背膠貼合,現有技術中通常采用人工貼合。但是這種貼合方式效率低、良率低、工作強度大,容易出現背膠貼合不整齊、貼合精度低等情況。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背膠貼合治具,包括上基板、上機箱、上吸氣泵、下基板、下機箱、下吸氣泵,所述上機箱固定連接于所述上基板,所述下 機箱固定連接于所述下基板,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相對設置,所述上機箱及下機箱中空,所述上吸氣泵連通于所述上機箱并抽取所述上機箱內的空氣,所述下吸氣泵連通于所述下機箱并抽取所述下機箱內的空氣,所述背膠貼合治具還上發熱板及下發熱板,所述上發熱板封蓋于所述上機箱,所述下發熱板封蓋于所述下機箱,所述上發熱板開設有連通上機箱內部及外部的上吸附孔,所述下發熱板開設有連通下機箱內部及外部的下吸附孔,所述背膠貼合治具還設有活塞桿及活塞,所述活塞桿固定連接于所述上基板,所述活塞缸固定連接于所述下基板,所述活塞桿活動連接于所述活塞缸,在所述活塞桿的帶動下所述上基板靠近或遠離所述下基板。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上機箱內設有上隔板,所述上隔板將所述上機箱分隔為上容納腔及上吸氣腔,所述上吸氣泵設有上吸氣口,所述上隔板開設有上通孔,所述上吸氣泵容納于所述上機箱的上容納腔中,上吸氣泵的上吸氣口連通于所述上隔板的上通孔以抽取所述上吸氣腔的空氣。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下機箱內設有下隔板,所述下隔板將所述下機箱分隔為下容納腔及下吸氣腔,所述下吸氣泵設有下吸氣口,所述下隔板開設有下通孔,所述下吸氣泵容納于所述下機箱的下容納腔中,下吸氣泵的下吸氣口連通于所述下隔板的下通孔以抽取所述下吸氣腔的空氣。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背膠貼合治具還設有氣管及氣壓表,所述活塞缸通過所述氣管連接于所述氣壓表。相較于現有技術,本技術的背膠貼合治具采用上機箱及下機箱進行產品吸附,保證產品定位的精確及平整。采用本技術的背膠貼合治具加工后的產品精確、平整、容易達到產品所要求的質量標準。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背膠貼合治具的剖視圖。圖2是本技術背膠貼合治具的側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請參閱圖I及圖2,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背膠貼合治具10,用于進行FPC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電路板)的背膠貼合。背膠貼合治具10包括上基板11、上機箱12、上吸氣泵14、下基板21、下機箱22、下吸氣泵24。所述上機箱12固定連接于所述上基板11,所述下機箱22固定連接于所述下基板21,所述上基板11和所述下基板21相對設置。所述背膠貼合治具10還設有活塞桿31及活塞缸33。所述活塞缸桿31固定連接于所述上基板11,所述活塞缸33固定連接于所述下基板21。所述活塞桿31活動連接于所述活塞缸33,在所述活塞桿31的帶動下,上基板11靠近或遠離所述下基板21。所述上 機箱12及下機箱22中空,所述上吸氣泵14連通于所述上機箱12并抽取所述上機箱12內的空氣。所述下吸氣泵24連通于所述下機箱22并抽取所述下機箱22內的空氣。所述背膠貼合治具10還設有上發熱板15及下發熱板25,上發熱板15連接于所述上機箱12,下發熱板25連接于所述下機箱22。所述上機箱12中空,上機箱12連接于所述上基板1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機箱12內設有上隔板16,所述上隔板16將所述上機箱12分隔為上容納腔121及上吸氣腔123。所述上吸氣泵14設有上吸氣口 141,所述上隔板16開設有上通孔(圖未示)。所述上吸氣泵14容納于所述上機箱12的上容納腔121中,上吸氣泵14的上吸氣口 141連通于所述上隔板16的上通孔(圖未示)以抽取所述上吸氣腔123的空氣。所述上機箱12的上吸氣腔123開設有開口(圖未示),所述上發熱板15封蓋于所述上吸氣腔123的開口,所述上發熱板15上開設有連通上機箱12內部及外部的上吸附孔151。所述下機箱22中空,下機箱22連接于所述下基板2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下機箱22內設有下隔板26,所述下隔板26將所述下機箱22分隔為下容納腔221及下吸氣腔223。所述下吸氣泵24設有下吸氣口 241,所述下隔板26開設有下通孔(圖未示)。所述下吸氣泵24容納于所述下機箱22的下容納腔221中,下吸氣泵24的下吸氣口 241連通于所述下隔板26的下通孔(圖未示)以抽取所述下吸氣腔223的空氣。所述下機箱22的下吸氣腔223開設有開口(圖未示),所述下發熱板25封蓋于所述下吸氣腔223的開口,所述下發熱板25下開設有連通下機箱22內部及外部的下吸附孔251。在本實施例中,上發熱板15朝向所述下機箱22設置,所述下發熱板25朝向所述上機箱12設置。所述上發熱板15及下發熱板25相對設置。所述上發熱板15的上吸氣孔對應所述下發熱板25的下吸氣孔設置。在本實施例中,上發熱板15及下發熱板25采用碳纖維材料制成。在本實施例中,背膠貼合治具10還設有氣管(圖未示)及氣壓表40,所述活塞缸33通過氣管連通于外部動力氣管,氣壓表40設置于氣管與動力氣管之間。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活塞桿31及活塞缸33可連接于電動、氣壓驅動、液壓驅動等動力裝置,并在動力裝置驅動相對滑動以帶動所述上發熱板15及下發熱板25相互貼合或相互遠離。可以理解的是,上吸氣泵14及下吸氣泵24可分別固定連接于所述上基板11及下基板21,并分別設置于所述上機箱12及下機箱22的外部,只需保證上吸氣泵14及下吸氣泵24分別抽取上機箱12及下機箱22內的空氣即可。使用本技術的背膠貼合治具10時,抬升上機箱12,使上機箱12遠離下機箱22。將需要貼背膠的FPC板放置于下機箱22的下發熱板25,并通過下發熱板25定位。定位后開啟下吸氣泵24,通過下吸氣泵24吸附固定FPC板,使FPC板平整。將背膠放置于上發熱板15并定位,使背膠對應所述FPC板設置。開啟上吸氣泵14吸附背膠,是背膠平整。開啟上發熱板15及下發熱板25,開啟上發熱板15及下發熱板25,使發熱板及下發熱板25加溫至中溫,并一直保持,其用于在貼合背膠時使背膠上的膠生溫變軟,增加膠的粘性,使背膠與所需貼背膠的FPC板更好的結合。控制上機箱12相對下機箱22閉合,關閉上吸氣泵14以防止貼合后的FPC板產生氣泡,將背膠貼合于FPC板。背膠貼合于FPC板后,抬升上機箱12,關閉下吸氣泵24,取出貼合好背膠的FPC板。本技術的背膠貼合治具10采用加工后的產品精確、平整、容易達到產品所要求的質量標準。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技術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技術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技術所屬
的普通技術 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背膠貼合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基板、上機箱、上吸氣泵、下基板、下機箱、下吸氣泵,所述上機箱固定連接于所述上基板,所述下機箱固定連接于所述下基板,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相對設置,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背膠貼合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基板、上機箱、上吸氣泵、下基板、下機箱、下吸氣泵,所述上機箱固定連接于所述上基板,所述下機箱固定連接于所述下基板,所述上基板和所述下基板相對設置,所述上機箱及下機箱中空,所述上吸氣泵連通于所述上機箱并抽取所述上機箱內的空氣,所述下吸氣泵連通于所述下機箱并抽取所述下機箱內的空氣,所述背膠貼合治具還上發熱板及下發熱板,所述上發熱板封蓋于所述上機箱,所述下發熱板封蓋于所述下機箱,所述上發熱板開設有連通上機箱內部及外部的上吸附孔,所述下發熱板開設有連通下機箱內部及外部的下吸附孔,所述背膠貼合治具還設有活塞桿及活塞,所述活塞桿固定連接于所述上基板,所述活塞缸固定連接于所述下基板,所述活塞桿活動連接于所述活塞缸,在所述活塞桿的帶動下所述上基板靠近或遠離所述下基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輝,姜殿坤,
申請(專利權)人:耀德精密組件科技發展深圳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