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托盤組合結構,包括:一第一托盤,具有:多個第一脊部;以及多個支撐部,每一支撐部設置于相鄰的兩個第一脊部間;以及一第二托盤,樞接于所述第一托盤,所述第二托盤具有:多個第二脊部;以及多個支撐部,每一支撐部設置相鄰的兩個第二脊部間,其中,當第一托盤層疊于第二托盤的上方時,第一托盤的支撐部的一部分與第二托盤的相應第二脊部的一部分相接觸,以便藉由第二脊部的該接觸部分支撐第一托盤。相比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托盤組合結構無論是采用正向堆疊方式或反向推疊方式,均無需旋轉180度,而且層疊的第一托盤與第二托盤之間采用平臺支撐來保證上下托盤間的支撐強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電子行業的包裝
,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電子產品包裝的托盤組合結構。
技術介紹
當前,包裝托盤(Tray)在電子行業尤其是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hin Film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 TFT-IXD)行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以中小尺寸的電子產品為例,傳統的托盤結構大致包括兩種類型,即,反向堆疊方式和正向堆疊方式。具體來說,在反向堆疊方式中,該托盤在堆疊時需要預先旋轉180度,由于其拔模方向相同且同向,在包裝過程中若出現同向堆疊的誤操作情形,位于上方的一托盤和位于下方的另一托盤將會陷入電子產品的容置空間內,往往壓到產品,嚴重時還將造成產品被·壓破或壓傷。因而,在實際處理時,為防止錯誤堆疊,需要在托盤的外圍做不同的標記,操作人員通過這些標記去確認是否需要旋轉180度。但是,在大批量生產時難免出現錯誤堆疊的情形,導致產品的包裝效率降低,良率較低。此外,在同向堆疊方式中,該托盤通過倒拔模的方式吸塑成型,多個托盤堆疊時直接進行堆疊,利用倒拔模的結構作為支撐。相比于反向堆疊,該堆疊方式無需將托盤旋轉180度,降低了錯誤堆疊的風險。但是,傳統的吸塑成型工藝中,倒拔模的角度不能做得過大(一般為5度至10度之間),這是因為,倒拔模角度過大時不容易脫模;而倒拔模角度過小時的支撐面積也將變小,支撐強度會被削弱,托盤層疊后容易陷入產品的容置空間,進而導致產品被壓破或壓傷。有鑒于此,如何設計一種新穎的托盤結構,藉由該托盤結構來改善或消除上述正向堆疊或反向堆疊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升托盤的支撐強度,是業內相關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一項課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托盤結構在進行托盤堆疊時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新穎的托盤組合結構。依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托盤組合結構,包括一第一托盤,具有多個第一脊部;以及多個支撐部,每一支撐部設置于相鄰的兩個第一脊部間;以及一第二托盤,樞接于所述第一托盤,所述第二托盤具有多個第二脊部;以及多個支撐部,每一支撐部設置相鄰的兩個第二脊部間,其中,當所述第一托盤層疊于所述第二托盤的上方時,所述第一托盤的支撐部的一部分與所述第二托盤的相應第二脊部的一部分相接觸,以便藉由所述第二脊部的該接觸部分支撐所述第一托盤。優選地,第一托盤的支撐部與第二托盤的相應第二脊部的接觸部分位于第一托盤的相應第一脊部的右側,且第一脊部設置于第二脊部的正上方。優選地,第一托盤的支撐部與第二托盤的相應第二脊部的接觸部分位于第一托盤的相應第一脊部的左側,且第一脊部與第二脊部在水平方向上交錯設置。優選地,該第一托盤的支撐部包括一第一側壁,與相鄰的一第一脊部相連接;一第二側壁,與相鄰的另一第一脊部相連接;以及一底部,連接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二側壁,其中,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底部之間、所述第二側壁與所述底部之間具有至少一階梯部。在其中的一實施例中,第一托盤的支撐部的底部包括多個凸起,所述凸起的高度小于所述階梯部的高度,藉由所述凸起增強所述第一托盤的抗擠壓強度。 優選地,該第二托盤的支撐部包括一第一側壁,與相鄰的一第二脊部相連接;一第二側壁,與相鄰的另一第二脊部相連接;以及一底部,連接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二側壁,其中,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底部之間、所述第二側壁與所述底部之間具有至少一階梯部。在其中的一實施例中,第二托盤的支撐部的底部包括多個凸起,所述凸起的高度小于所述階梯部的高度,藉由所述凸起增強所述第二托盤的抗擠壓強度。優選地,第一托盤和第二托盤為一體成型。采用本專利技術的托盤組合結構,當第一托盤層疊于第二托盤的上方時,第一托盤的支撐部的一部分與第二托盤的相應第二脊部的一部分相接觸,從而藉由第二脊部的該接觸部分支撐第一托盤。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專利技術的托盤組合結構無論是采用正向堆疊方式或反向推疊方式,均無需旋轉180度,而且層疊的第一托盤與第二托盤之間采用平臺支撐來保證上下托盤間的支撐強度。附圖說明讀者在參照附圖閱讀了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以后,將會更清楚地了解本專利技術的各個方面。其中,圖I示出現有技術中的托盤結構采用反向堆疊方式進行托盤堆疊的狀態示意圖;圖2示出現有技術中的托盤結構采用正向堆疊方式進行托盤堆疊時的托盤結構示意圖;圖3示出依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托盤組合結構的兩個托盤進行層疊時的狀態示意圖;以及圖4示出依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實施方式,多個托盤組合結構彼此層疊后的狀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申請所揭示的
技術實現思路
更加詳盡與完備,可參照附圖以及本專利技術的下述各種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標記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組件。然而,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下文中所提供的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制本專利技術所涵蓋的范圍。此外,附圖僅僅用于示意性地加以說明,并未依照其原尺寸進行繪制。圖I示出現有技術中的托盤結構采用反向堆疊方式進行托盤堆疊的狀態示意圖。如圖I所示,該托盤結構包括第一托盤10和第二托盤12,第一托盤10層疊于第二托盤12的上方。第一托盤10至少具有第一脊部101和103,第二托盤12至少具有第二脊部121和123,其中,第一脊部101對應于第二脊部121,第二脊部103對應于第二脊部123。在反向堆疊方式中,托盤于堆疊時需要預先旋轉180度,因拔模方向相同且同向,在包裝過程中若出現同向堆疊的誤操作情形,位于上方的托盤10和位于下方的托盤12將會陷入電子產品的容置空間內,往往壓到產品,嚴重時還將造成產品被壓破或壓傷。此外,第一脊部101具有一較高的臺階部和一較低的臺階部,當第一脊部101與第二脊部121相配合時,第二脊部121藉由位于左側的臺階部以及位于右側的臺階部來固定支撐第一脊部101。類似地,第一脊部103具有相同高度的兩臺階部,當第一脊部103與第二脊部123相配合時,第二脊部123藉由位于左側的臺階部以及位于右側的臺階部來固定支撐第二脊部103。雖然托盤10和托盤12通過這些臺階部進行堆疊,可保證托盤間的間隙 穩定,但是,上層托盤10會壓到下層托盤12內所容置的液晶面板,導致產品的包裝效率降低,良率較低。圖2示出現有技術中的托盤結構采用正向堆疊方式進行托盤堆疊時的托盤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在正向堆疊方式中,托盤10’和托盤12’通過倒拔模(也稱為“負拔模”)的方式吸塑成型,當托盤10’堆疊于托盤12’上方時,直接進行堆疊,利用倒拔模的結構作為支撐。相比于圖I的反向堆疊,該堆疊方式無需將托盤旋轉180度,降低了錯誤堆疊的風險。但是,傳統的吸塑成型工藝中,倒拔模的角度不能做得過大,一般為5度至10度之間(圖2中所對應的倒拔模角度為90° -85° ),這是因為倒拔模角度過大時不容易脫模;而倒拔模角度過小時的支撐面積也將變小,支撐強度會被削弱,托盤層疊后容易陷入產品的容置空間,也會導致產品被壓破或壓傷。圖3示出依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托盤組合結構的兩個托盤進行層疊時的狀態示意圖。參照圖3,本專利技術的托盤組合結構包括一第一托盤3和一第二托盤4,第一托盤3層疊于第二托盤4的上方,第二托盤4樞接于第一托盤3。具體地,第一托盤3至少具有第一脊部31、35和多個支撐部33,第二托盤4至少具有第二脊部41、45和多個支撐部43。支撐部33設置于相鄰的第一脊部31和35之間,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托盤組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盤組合結構包括:一第一托盤,具有:多個第一脊部;以及多個支撐部,每一支撐部設置于相鄰的兩個第一脊部間;以及一第二托盤,樞接于所述第一托盤,所述第二托盤具有:多個第二脊部;以及多個支撐部,每一支撐部設置相鄰的兩個第二脊部間,其中,當所述第一托盤層疊于所述第二托盤的上方時,所述第一托盤的支撐部的一部分與所述第二托盤的相應第二脊部的一部分相接觸,以便藉由所述第二脊部的該接觸部分支撐所述第一托盤。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志慧,
申請(專利權)人:友達光電蘇州有限公司,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