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內置于雨/污水收集處理變容矩陣容器中的組合支撐模塊,由基板和布置其上若干支撐柱組合而成,所述支撐柱為呈錐體形的中空無底3-柱式整體獨立結構,支撐柱的柱面上設定位槽和透水孔,所述支撐柱底部周邊設柱座;所述基板為網格式結構,其正面設有與支撐柱的柱座相配合的柱座腔,所述基板的背面設有與柱面的定位槽相配合的定位筋。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合理、安裝方便、造價低廉,便于運輸,且自身重量輕,強度大。根據矩陣容器容量要求,該分體組合式模塊可組合成任意容積容器,由于模塊自身重量輕,其容積相對較大,且流通性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雨/污水接收矩陣容器中模塊,具體涉及一種內置于雨/污水收集處理變容矩陣容器中的組合支撐模塊。
技術介紹
我國城市周邊河道及地下水污染嚴重,雖然大型污水處理廠建設逐年增加,但污水處理效率低,有專家做過論證,實際處理效率只能達到10%,原因是對雨水,污水,泥流等的污水處理量是按人均恒定排出量來設計的。這樣就出現了處理誤區降雨時,雨水的貯存設備和市政管道容量極其有限,雨水就成了運載污染物的載體帶走污染物,污染周邊河道。 因此,對雨水收集利用,在源頭切斷污染源,達到水污染治理目的,同時還可充分利用雨水,節約水資源。目前,國內用于雨/污水接收的容器均為單體結構,容量小,不能滿足大容量雨水接收的要求,且不方便調節需要的容量,也受周邊建筑環境限制,運輸、安裝,維修不便,造價高。鋼混結構容器能滿足容量需要,但自身重量對地基要求極高,使用壽命短,一旦形成的建筑垃圾,對環境破壞極大,且防滲漏技術要求及造價高,不適合作為城區雨水接收的設施。國外現有的蜂箱模塊式矩陣容器,為了要滿足支撐周邊及頂部重量,蜂箱式骨架自身重量較大,所占有的體積較大,使內部的容積變小,且造價高,流通性差。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內置于雨/污水收集處理變容矩陣容器中的組合支撐模塊,其自身重量輕,結構合理、安裝方便、造價低廉,組合成矩陣容器后,內容積相對較大,且流通性好。本專利技術為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內置于雨/污水收集處理變容矩陣容器中的組合支撐模塊,由基板和布置其上若干支撐柱組合而成,所述支撐柱為呈錐體形的中空3-柱式整體獨立結構,支撐柱的柱面上設定位槽和透水孔,所述支撐柱底部周邊設柱座;所述基板為網格式結構,其正面設有與支撐柱的柱座相配合的柱座腔,所述基板的背面設有與柱面的定位槽相配合的定位筋。所述定位槽設于柱面中部位置,所述透水孔位于定位槽兩側。所述基板的背面設有定位榫,所述支撐柱的柱面上設有與所述定位榫相配合的定位榫孔。所述支撐柱上設有加強筋。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結構合理、安裝方便、造價低廉,便于運輸,且自身重量輕,強度大。根據矩陣容器容量要求,本專利技術可組合成任意容積容器,由于模塊自身重量輕,其容積相對較大,且流通性好。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詳細說明。圖I為支撐柱立體結構示意 圖2為基板正面立體結構不意 圖3為基板背面立體結構示意 圖4為基板與支撐柱組合構成的支撐模塊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翻轉180°時的立體結構示意 圖6為本專利技術主視結構示意 圖7為本專利技術后視結構示意 圖8為本專利技術俯視結構示意 圖9為本專利技術左視結構意 附圖說明圖10為本專利技術矩陣后立體結構示意 圖11為圖10翻轉180°時的立體結構示意 圖12為采用本專利技術模塊構成的雨/污水收集處理變容矩陣容器。圖中1、基板,I. I、網格,I. 2、柱座腔,I. 3、定位筋,I. 4、定位榫,2、支撐柱,2. I、透水孔,2. 2、定位榫孔,2. 3、定位槽,2. 4、柱座,2. 5、加強筋,3、雨/污水沉淀井,4、進水管,5、排污管,6、出水管,7、矩陣容器,8、防滲膠膜,9、沙層,10、卵石層,11、鋼混地基。具體實施例方式本專利技術由基板I和布置其上的支撐柱2組合而成。為了便于透水和安裝,基板采用網格式結構,支撐柱采用呈錐體形的中空無底的3-柱式整體獨立結構。圖I為支撐柱立體結構示意圖。支撐柱2的柱面上設定位槽2. 3和透水孔2. 1,定位槽設于柱面中部位置,透水孔位于定位槽兩側。支撐柱底部周邊設柱座2. 4。支撐柱上設有加強筋2. 5。支撐柱采用3-柱式整體獨立結構可增加支撐柱的強度和穩定性,且便于組裝,柱座2. 4的高度約是基板厚度的三分之二。圖2、3分別為基板正面和背面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基板I上布置通透的網格I. I(作為透水口),便于在矩陣后的容器中液體流動。基板I正面設有與支撐柱的柱座相配合的柱座腔I. 2,基板I的背面設有與柱面的定位槽相配合的定位筋I. 3和定位榫I. 4, 本專利技術的結構如圖4-9所示,基板I上布置八組支撐柱2,支撐柱2的柱座2. 4置于與之配合的基板的柱座腔I. 2中,柱座腔I. 2的深度約是基板厚度的三分之二。圖10、11為本專利技術矩陣后立體結構示意圖;模塊矩陣時,支撐柱2位于兩基板之間,支撐柱的柱座2. 4插在下方基板的柱座腔I. 2中,支撐柱2的柱面上的定位榫孔2. 2和定位槽2. 3嵌入上方基板底部的定位筋I. 3和定位榫I. 4上。上方基板相對其下方基板而言旋轉90度放置,以使支撐柱2上、下層錯開排列,增加矩陣后的穩定性。圖12為采用本專利技術模塊構成的雨/污水收集處理變容矩陣容器。先將基板和若支撐柱組合成模塊,再將模塊矩陣為矩陣容器7,其外圍設防滲膠膜8。防滲膠膜的外側和上面為土層。底部的防滲膠膜向下依次為9沙層、卵石層10和鋼混地基11。矩陣容器中部設雨/污水沉淀井3,內設進水管4和排污管5。矩陣容器中還設有出水管6。雨/污水經進水管4進入雨/污水沉淀井3作初步沉淀處理,沉淀物經排污管5抽出。初步沉淀處理后的雨/污水滲入周圍的矩陣容器7進一步凈化處理,爾后再將較潔凈的水抽出使用。 上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而已,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專利技術有多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思想和原則之內,作出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括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內置于雨/污水收集處理變容矩陣容器中的組合支撐模塊,其特征在于該模塊由基板和布置其上若干支撐柱組合而成,所述支撐柱為呈錐體形的中空3-柱式整體獨立結構,支撐柱的柱面上設定位槽和透水孔,所述支撐柱底部周邊設柱座;所述基板為網格式結構,其正面設有與支撐柱的柱座相配合的柱座腔,所述基板的背面設有與柱面的定位槽相配合的定位筋。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內置于雨/污水收集處理變容矩陣容器中的組合支撐模塊,其特在于所述定位槽設于柱面中部位置,所述透水孔位于定位槽兩側。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內置于雨/污水收集處理變容矩陣容器中的組合支撐模塊,其特在于所述基板的背面設有定位榫,所述支撐柱的柱面上設有與所述定位榫相配合的定位榫孔。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內置于雨/污水收集處理變容矩陣容器中的組合支撐模塊,其特在于所述支撐柱上設有加強筋。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內置于雨/污水收集處理變容矩陣容器中的組合支撐模塊,由基板和布置其上若干支撐柱組合而成,所述支撐柱為呈錐體形的中空無底3-柱式整體獨立結構,支撐柱的柱面上設定位槽和透水孔,所述支撐柱底部周邊設柱座;所述基板為網格式結構,其正面設有與支撐柱的柱座相配合的柱座腔,所述基板的背面設有與柱面的定位槽相配合的定位筋。本專利技術結構合理、安裝方便、造價低廉,便于運輸,且自身重量輕,強度大。根據矩陣容器容量要求,該分體組合式模塊可組合成任意容積容器,由于模塊自身重量輕,其容積相對較大,且流通性好。文檔編號E03F5/10GK102900147SQ20121040967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4日專利技術者趙定成, 趙帷帷 申請人:安徽滴滴節水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置于雨/污水收集處理變容矩陣容器中的組合支撐模塊,其特征在于:該模塊由基板和布置其上若干支撐柱組合而成,所述支撐柱為呈錐體形的中空3?柱式整體獨立結構,支撐柱的柱面上設定位槽和透水孔,所述支撐柱底部周邊設柱座;所述基板為網格式結構,其正面設有與支撐柱的柱座相配合的柱座腔,所述基板的背面設有與柱面的定位槽相配合的定位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定成,趙帷帷,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滴滴節水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