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包括第一預制剪力墻和第二預制剪力墻,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節點側設置有第一槽口,第一槽口處為直段薄臂,所述第二預制剪力墻在節點側設置有第二槽口,第二槽口處為L型薄臂,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與第二預制剪力墻連接處留有拼縫,在所述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內為現澆砼,在所述現澆砼內設置有第一暗柱箍筋和暗柱豎向鋼筋,在所述第二預制剪力墻內設置有第二暗柱箍筋和第二水平鋼筋,所述第二水平鋼筋延伸到L型薄臂邊緣處彎折,在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內設置有第一水平鋼筋,所述第一水平鋼筋延伸到直段薄臂邊緣處彎折。本發明專利技術使得整個L型剪力墻承受外力能力強,并且此節點結構簡單,施工方便,成本低。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屬于建筑結構
技術介紹
剪力墻是由鋼筋混凝土澆成的墻體。由剪力墻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稱為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的抗側移剛度很大,它主要用來抵抗水平作用和承擔豎向作用;墻體同時也作為維護及房屋分隔構件。剪力墻結構可建得很高,主要用于12-30層的住宅建設。剪力墻結構是由鋼筋混凝土墻板代替框架結構中的梁柱作為建筑主要承重構件的結構。因為高層建筑所要抵抗的水平 剪力主要是地震引起,所以剪力墻較之其他結構形式而言,更能有效地控制結構的水平剪力,抵抗破壞的能力更強,抗震性能更好,安全性更高,居住也很舒適。在剪力墻與剪力墻連接處,需要使剪力墻與剪力墻連接為一整體,使剪力墻保持連續,在地震力等外力的作用下,能夠傳遞豎向反力與水平剪力,保證建筑物安全。目前,剪力墻與剪力墻之間L形節點有很多種,如專利號為200720149365. 6的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雙向單排配筋剪力墻L形節點,包括混凝土保護層、縱向鋼筋、水平鋼筋,在剪力墻表面布置的密目鋼絲網。墻體采用雙向單排配筋方式,水平鋼筋在節點處90°彎折,彎折點距剪力墻外表面的距離為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彎折后的延伸長度大于或等于彎折鋼筋直徑的15倍,在水平鋼筋的內折角處布置I根縱向鋼筋,在遠離內折角處的墻體表面內側沿水平鋼筋布置I根縱向鋼筋;節點中心區以外的縱向鋼筋均勻布置,其間距大于或等于節點中心區內的縱向鋼筋的間距。能夠在保證抗震性能的前提下減少鋼筋用量,降低施工成本,但其承受與傳遞豎直及水平方向的外力的能力有限。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使剪力墻在墻角處連接為整體、且承受外力能力強的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包括第一預制剪力墻和第二預制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節點側設置有第一槽口,第一槽口處為直段薄臂,所述第二預制剪力墻在節點側設置有第二槽口,第二槽口處為L型薄臂,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與第二預制剪力墻連接處留有拼縫,在所述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內為現澆砼,在所述現澆砼內設置有第一暗柱箍筋和暗柱豎向鋼筋,在所述第二預制剪力墻內設置有第二暗柱箍筋和第二水平鋼筋,所述第二水平鋼筋延伸到L型薄臂邊緣處彎折,在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內設置有第一水平鋼筋,所述第一水平鋼筋延伸到直段薄臂邊緣處彎折,所述第一暗柱箍筋與第二暗柱箍筋在現澆砼內相交。前述的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拼縫為15_。前述的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鋼筋和第二水平鋼筋彎折后平直長度不小于10d,d為水平鋼筋直徑。前述的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段薄臂和L型薄臂厚度為30mmo本專利技術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的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通過現澆砼將兩個預制剪力墻垂直連接,在現澆砼內設置有暗 柱豎向鋼筋、第一暗柱箍筋和第二暗柱箍筋,使兩個預制剪力墻牢固地連接,使得整個L型剪力墻承受外力能力強,并且此節點結構簡單,施工方便,成本低。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的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的結構示意圖。I-第一預制剪力墻2-第二預制剪力墻3-現澆砼4-現澆砼中放置的第一暗柱箍筋5-第一預制剪力墻內第一水平鋼筋6-第二預制剪力墻內第二水平鋼筋7-第二預制剪力墻中第二暗柱箍筋8-直段薄臂9-L型薄臂10-拼縫11-暗柱豎向鋼筋12-暗柱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包括第一預制剪力墻I和第二預制剪力墻2,兩塊預制剪力墻留有15_的拼縫10,且都開有槽口,此兩槽口處為現澆砼3,現澆槽口處的第一暗柱箍筋4待兩預制墻板拼裝后放置。第一預制剪力墻I具有30厚直段薄臂8和第一水平鋼筋5,直段薄臂8起到模板的作用,第一水平鋼筋5延伸到直段薄臂8邊緣處彎折,彎后平直長度不小于IOd(d為水平鋼筋直徑)。所述第二預制剪力墻2具有30厚L型薄臂9、第二水平鋼筋6和第二暗柱箍筋7,L型薄臂9起到模板的作用,第二水平鋼筋6延伸到薄臂邊緣處彎折,彎后平直長度不小于IOd (d為水平鋼筋直徑)。所述現澆砼3具有暗柱豎向鋼筋11和第一暗柱箍筋4,通過放置在現澆砼中的第一暗柱箍筋4將轉角暗柱12連為一體。以上已以較佳實施例公開了本專利技術,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凡采用等同替換或者等效變換方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包括第一預制剪力墻(I)和第二預制剪力墻(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I)在節點側設置有第一槽口,第一槽口處為直段薄臂(8),所述第二預制剪力墻(2)在節點側設置有第二槽口,第二槽口處為L型薄臂(9),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I)與第二預制剪力墻(2)連接處留有拼縫(10),在所述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內為現澆砼(3),在所述現澆砼(3)內設置有第一暗柱箍筋(4)和暗柱豎向鋼筋(11),在所述第二預制剪力墻(2)內設置有第二暗柱箍筋(7)和第二水平鋼筋¢),所述第二水平鋼筋(6)延伸到L型薄臂(9)邊緣處彎折,在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I)內設置有第一水平鋼筋(5),所述第一水平鋼筋(5)延伸到直段薄臂(8)邊緣處彎折,所述第一暗柱箍筋(4)與第二暗柱箍筋(7)在現澆砼(3)內相交。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拼縫(10)為15mm。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鋼筋(5)和第二水平鋼筋(6)彎折后平直長度不小于10d,d為水平鋼筋直徑。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段薄臂(8)和L型薄臂(9)厚度為30mm。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包括第一預制剪力墻和第二預制剪力墻,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節點側設置有第一槽口,第一槽口處為直段薄臂,所述第二預制剪力墻在節點側設置有第二槽口,第二槽口處為L型薄臂,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與第二預制剪力墻連接處留有拼縫,在所述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內為現澆砼,在所述現澆砼內設置有第一暗柱箍筋和暗柱豎向鋼筋,在所述第二預制剪力墻內設置有第二暗柱箍筋和第二水平鋼筋,所述第二水平鋼筋延伸到L型薄臂邊緣處彎折,在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內設置有第一水平鋼筋,所述第一水平鋼筋延伸到直段薄臂邊緣處彎折。本專利技術使得整個L型剪力墻承受外力能力強,并且此節點結構簡單,施工方便,成本低。文檔編號E04B2/64GK102900170SQ20101012874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19日專利技術者孫海龍, 山姆·西格曼, 陳耀鋼, 徐兵, 董年才 申請人:南通建筑工程總承包有限公司, 康諾克(上海)工程技術咨詢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L型剪力墻水平連接節點,包括第一預制剪力墻(1)和第二預制剪力墻(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1)在節點側設置有第一槽口,第一槽口處為直段薄臂(8),所述第二預制剪力墻(2)在節點側設置有第二槽口,第二槽口處為L型薄臂(9),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1)與第二預制剪力墻(2)連接處留有拼縫(10),在所述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內為現澆砼(3),在所述現澆砼(3)內設置有第一暗柱箍筋(4)和暗柱豎向鋼筋(11),在所述第二預制剪力墻(2)內設置有第二暗柱箍筋(7)和第二水平鋼筋(6),所述第二水平鋼筋(6)延伸到L型薄臂(9)邊緣處彎折,在所述第一預制剪力墻(1)內設置有第一水平鋼筋(5),所述第一水平鋼筋(5)延伸到直段薄臂(8)邊緣處彎折,所述第一暗柱箍筋(4)與第二暗柱箍筋(7)在現澆砼(3)內相交。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海龍,山姆·西格曼,陳耀鋼,徐兵,董年才,
申請(專利權)人:南通建筑工程總承包有限公司,康諾克上海工程技術咨詢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