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主發熱平面和輔助發熱平面的雙面發熱元件的散熱結構。散熱結構包括主散熱部件與輔助散熱部件,其中主散熱部件包括主部件主體與具有至少一個主貼合平面的主部件端部。輔助散熱部件包括輔助部件主體與具有至少一個輔助貼合平面的輔助部件端部。當散熱結構處于裝配狀態時,雙面發熱元件位于主部件主體與輔助部件主體之間,主部件內表面與主發熱平面貼合,輔助部件內表面與輔助發熱平面貼合。至少一個主貼合平面與相應的輔助貼合平面相貼合。通過使用如上結構,在雙面發熱元件本身存在制造誤差等情況下,主散熱部件與輔助散熱部件保持彼此接觸,以保證彼此之間的熱傳遞,有效地改善了整個散熱結構的散熱效率,從而提高了整個產品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雙面發熱元件的散熱結構。
技術介紹
在電子裝置中,尤其是例如電源、電子式開關等體積較小的電子裝置中,通常包含有體積小但發熱量較高的發熱元件。一般來說,此類發熱元件具有兩個發熱表面,具體為發熱量較多的主發熱面,以及發熱量較少、與主發熱面相背的輔助發熱面。為了有效地對上述發熱元件進行散熱,現有技術中通常使用具有與主發熱面貼合的部分的單面散熱結構或者具有分別與兩個發熱面同時接觸的兩個不同散熱部件的雙面散熱結構。但是,使用單面散熱結構時,由于該散熱結構僅與主發熱面貼合,無法對輔助發熱面進行散熱,從而整個雙面發熱元件的散熱效率較低;更進一步,由于主發熱面的發熱量 較大,而傳遞到該單面散熱結構的熱量無法及時傳遞到周圍環境,導致整個散熱結構的散熱效率較低,散熱效果不好。此外,在使用雙面散熱結構時,雖然增加了能夠與輔助發熱面接觸的部分,使得輔助發熱面的熱量能夠被傳遞到散熱結構。但是,在發熱元件本身存在制造誤差、或者適用于該散熱結構的不同發熱元件的尺寸各不相同的情況下,雙面散熱結構的兩個散熱部件可能無法彼此接觸或者連接,導致兩者之間無法實現熱量傳遞,進而導致主散熱部件的熱量同樣無法向外傳遞,整個散熱結構的散熱效率較低。這種情況下,雙面發熱元件的熱量也無法有效地傳遞到周圍環境,導致該雙面發熱元件的使用壽命降低,進而導致整個產品的使用壽命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雙面發熱元件的散熱結構,該散熱結構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克服上述缺陷。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雙面發熱元件的散熱結構,該雙面發熱元件具有主發熱平面和與主發熱平面相背向的輔助發熱平面。散熱結構包括主散熱部件與輔助散熱部件,其中主散熱部件包括主部件主體與位于該主部件主體一端的主部件端部,主部件主體具有與主發熱平面貼合用的主部件內表面,且主部件端部具有與主部件內表面非平行的至少一個主貼合平面;輔助散熱部件包括輔助部件主體與位于該輔助部件主體一端的輔助部件端部,輔助部件主體具有與輔助發熱平面貼合用的輔助部件內表面,且輔助部件端部具有與輔助部件內表面非平行的至少一個輔助貼合平面。當散熱結構處于裝配狀態時,雙面發熱元件位于主部件主體與輔助部件主體之間,主部件內表面與主發熱平面貼合,輔助部件內表面與輔助發熱平面貼合;并且,主部件端部和輔助部件端部位于同一側,且至少一個主貼合平面與相應的至少一個輔助貼合平面相貼合。通過具有以上結構的用于雙面發熱元件的散熱結構,在雙面發熱元件本身存在制造誤差,或者用于該散熱結構的不同發熱元件的尺寸各不相同的情況下,均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使得分別與主發熱平面和輔助發熱平面接觸的主散熱部件與輔助散熱部件保持彼此接觸,以保證彼此之間的熱傳遞。這樣,有效地改善了整個散熱結構的散熱效率,進而改善了發熱元件的使用壽命,從而提高了整個產品的使用壽命。較優地,在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散熱結構中,當散熱結構處于裝配狀態時,至少一個主貼合平面中沒有與相應的輔助貼合平面貼合的主貼合平面與相應的輔助貼合平面之間具有導熱娃膠。較優地,在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散熱結構中,至少一個主貼合平面為兩個主貼合平面,且至少一個輔助貼合平面為相應的兩個輔助貼合平面。當散熱結構處于裝配狀態時,兩個主貼合平面中的一個與相應的一個輔助貼合平面貼合,并且另一個主貼合平面與相應的另一個輔助貼合平面之間具有導熱硅膠。通過這樣的結構,能夠保證熱量能夠在主散熱部件與輔助散熱部件之間沒有接觸的貼合平面之間傳遞,進一步改善了整個散熱結構的散熱效率。 較優地,在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散熱結構中,主散熱部件的與主部件內表面相背向的主部件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片散熱片。 較優地,在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散熱結構中,輔助散熱部件的與輔助部件內表面相背向的輔助部件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片散熱片。通過這樣的結構,傳遞到主散熱部件或者輔助散熱部件上的熱量能夠更快地被傳遞到周圍環境中,進一步改善了整個散熱結構的散熱效率。較優地,在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散熱結構中,散熱結構進一步包括將散熱結構固定在裝配狀態的固定構件。更為具體地,固定構件為貫穿主散熱部件、雙面發熱元件和輔助散熱部件的螺釘。以下根據本專利技術所揭露的目的、功效,以及結構組態,列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I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散熱結構的裝配狀態的立體視圖;圖2是圖I顯示的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散熱結構的分解視圖;圖3是圖I顯示的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散熱結構的縱剖視圖;圖4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二實施例的散熱結構的縱剖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本專利技術所描述的散熱結構能夠用于各種使用雙面發熱元件的場合。接下來,將參照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及說明書附圖對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散熱結構進行詳細說明。下面將參照后附的說明書附圖介紹根據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用于雙面發熱元件的散熱結構。更為具體地,后附說明書附圖I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散熱結構的裝配狀態的立體視圖。說明書附圖2是圖I顯示的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散熱結構的分解視圖。說明書附圖3是圖I顯示的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的散熱結構的縱剖視圖(在本專利技術的說明書中,所謂“縱剖視圖”為垂直于主發熱面且同時對主部件端部、輔助部件端部和雙面發熱元件進行剖視的視圖)。如后附圖1-3所示,雙面發熱元件I具有主發熱平面11和與主發熱平面11相背向的輔助發熱平面12。散熱結構包括主散熱部件2與輔助散熱部件3。其中,主散熱部件2包括主部件主體21與位于該主部件主體21 —端的主部件端部22。主部件主體21具有與主發熱平面11貼合用的主部件內表面211。主部件端部22具有與主部件內表面211非平行的至少一個主貼合平面23。輔助散熱部件3包括輔助部件主體31與位于該輔助部件主體31 —端的輔助部件端部32。輔助部件主體31具有與輔助發熱平面12貼合用的輔助部件內表面311。輔助部件端部32具有與輔助部件內表面311非平行的至少一個輔助貼合平面33。當散熱結構處于裝配狀態時,雙面發熱元件I位于主部件主體21與輔助部件主體31之間,主部件內表面211與主發熱平面11貼合,輔助部件內表面311與輔助發熱平面12貼合。并且,主部件端部22和輔助部件端部32位于同一側,且至少一個主貼合平面23與相應的至少一個輔助貼合平面33相貼合。通過具有以上結構的用于雙面發熱元件I的散熱結構,在發熱元件I本身存在制造誤差,或者用于該散熱結構的不同雙面發熱元件的尺寸各不相同的情況下,均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使得分別與主發熱平面11和輔助發熱平面12接觸的主散熱部件2與輔助散熱 部件3保持彼此接觸,以保證彼此之間的熱傳遞。這樣,有效地改善了整個散熱結構的散熱效率,進而改善了該雙面發熱元件I的使用壽命,從而提高了整個產品的使用壽命。更為具體地說,如圖1-2所示,在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例中,主部件端部22形成為具有凹部,從而在該凹部形狀中具有兩個主貼合平面23,該兩個主貼合平面23均不與主發熱平面11平行。更為具體地,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兩個主貼合平面23的與主發熱平面11呈一定傾斜角延伸。與之相應地,輔助部件端部32形成為具有與主部件端部22的凹部相對應形狀的凸部,且該凸部具有分別與兩個主貼合平面23對應的兩個輔助貼合平面33。更進一步,在本專利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面發熱元件的散熱結構,所述雙面發熱元件具有主發熱平面和與所述主發熱平面相背向的輔助發熱平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結構包括主散熱部件與輔助散熱部件;其中所述主散熱部件包括主部件主體與位于該主部件主體一端的主部件端部,所述主部件主體具有與所述主發熱平面貼合用的主部件內表面,且所述主部件端部具有與所述主部件內表面非平行的至少一個主貼合平面;所述輔助散熱部件包括輔助部件主體與位于該輔助部件主體一端的輔助部件端部,所述輔助部件主體具有與所述輔助發熱平面貼合用的輔助部件內表面,且所述輔助部件端部具有與所述輔助部件內表面非平行的至少一個輔助貼合平面;并且當所述散熱結構處于裝配狀態時,所述雙面發熱元件位于所述主部件主體與所述輔助部件主體之間,所述主部件內表面與所述主發熱平面貼合,所述輔助部件內表面與所述輔助發熱平面貼合;并且,所述主部件端部和所述輔助部件端部位于同一側,且至少一個所述主貼合平面與相應的至少一個所述輔助貼合平面相貼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小軍,
申請(專利權)人:歐姆龍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