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二氧化碳吸收罐的鎖定結構,其中二氧化碳吸收罐設置在下固定座上,控制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偏心機構固定設置在主轉軸上,該主轉軸聯接鎖定結構,而述鎖定結構包括:手柄;連接在手柄一末端的按鈕;設置在手柄內的傳遞軸;設有定位槽的下固定座,且定位槽的一末端設置為凹槽;一末端限位在定位槽內運動的鎖定銷,于手柄旋轉到鎖定位置時,鎖定銷的末端落入下固定座的凹槽中;鎖定銷通過傳遞軸與按鈕聯接成一體,且鎖定銷通過聯接座與主轉軸形成固定聯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偏心機構的鎖定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二氧化碳吸收罐在使用、移動和誤操作過程中脫落、翻倒、密封氣體泄漏等問題而造成醫療事故隱患,且鎖定結構簡單、操作簡便。(*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二氧化碳吸收罐的鎖定結構。
技術介紹
醫生常使用醫用麻醉機對病人實施氣體麻醉,在麻醉機呼吸系統中,多為緊閉或半緊閉的呼吸回路,使用氣體吸收劑吸收病人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保留麻醉氣體,供病人重復吸入,以節約麻醉氣體,并減少污染。現在不少麻麻醉機二氧化碳吸收罐在使用和移動過程中的固定和密封都是靠偏心機構死點位置自鎖的方式實現(如偏心輪或偏心軸),通過改變偏心軸(輪)的偏心角度來改變偏心距實現二氧化碳吸收罐的上升或下降行程,偏心機構用過盈壓緊密封圈的反作用力來固定二氧化碳吸收罐,同時實現密封(或同時打開旁路機構)。由于偏心機構存在一個死點位置,而且死點位置很窄,在使用和移動過程中可能由于誤撞或誤操作而導致偏心鎖緊機構偏離死點位置,從而使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密封圈失去過盈壓緊而造成回路氣體泄漏或使得二氧化碳吸收罐失去固定作用力而翻倒,從而造成醫療事故。目前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安裝結構鎖定結構主要有下面幾種第一種方案、在麻醉機上的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安裝位置設計一個轉軸,利用麻醉機上與二氧化碳吸收罐對應結構或機構,掛上該端后,旋轉二氧化碳吸收罐,到位后利用彈性鎖扣扣住,即可完成裝配,該安裝結構如申請號為EP1712246的歐洲專利。第二種方案、在麻醉機上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位置上設計兩根豎直的滑桿,在底部有一個可以沿滑桿上下移動的托盤,托盤的底下有一個可供操作者使用的手柄,操作者利用后端的凸輪使托盤沿滑桿上下滑動,安裝二氧化碳吸收罐時,將二氧化碳吸收罐放置在托盤上,然后利用托盤移動裝好二氧化碳吸收罐并固定。第三種方案、在麻醉機上的二氧化碳吸收罐組件中包括氣體吸收罐和主體,氣體吸收罐包括罐體、通氣孔板、內密封圈,主體包括帶觸發板的固持部和底盤,氣體吸收罐安裝于底盤和觸發板之間,這種結構如公開號為CN201807042U的中國專利申請。第四種方案、在麻醉機上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安裝位置上左右兩個安裝機構中,安裝機構各有一個滑槽,二氧化碳吸收罐沿著這兩個滑槽可以推入安裝機構中,推入后操作者旋轉托起手柄,帶動左右安裝機構上升,利用安裝機構達到安裝二氧化碳吸收罐吸罐的目的。反方向旋轉托起手柄,左右安裝機構及二氧化碳吸收罐下降,這種結構如公開號為CN101376040A的中國專利申請。前面所述4種方案均存在各自的缺點I)對于第一種方案,彈性卡扣失效或彈力減弱時,或由于誤撞等原因時都可能導二氧化碳吸收罐跌落,安裝后有潛在失效風險。2)對于第二、三種方案,均用到偏心方式,但均無鎖定結構,由于偏心機構存在一個死點位置,而且死點位置很窄,在使用和移動過程中可能由于誤撞或誤操作而導致偏心鎖緊機構偏離死點位置,從而使的二氧化碳吸收罐密封圈失去過盈壓緊而造成回路氣體泄漏或使得二氧化碳吸收罐失去固定作用力而翻倒,從而造成醫療事故3)第四種方案解決了偏心鎖定結構。但操作方向和運動方向不在同一方向,導致操作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操作簡便的二氧化碳吸收罐的鎖定結構。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二氧化碳吸收罐的鎖定結構,其中二氧化碳吸收罐設置在下固定座上,控制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偏心機構固定設置在主轉軸上,該主轉軸聯接鎖定結構,而鎖定結構包括手柄;連接在手柄一末端的按鈕;設置在手柄內的傳遞軸;設有定位槽的下固定座,且定位槽的一末端設置為凹槽;一末端限位在定位槽內運動的鎖定銷,于手柄旋轉到鎖定位置時,鎖定銷的末端落入下固定座的凹槽中;鎖定銷通過傳遞軸與按鈕聯接成一體,且鎖定銷通過聯接座與主轉軸形成固定聯接。·其中,所述鎖定結構還包括在傳遞軸上設置末端可推動傳遞軸運動的手柄軸,該手柄軸通過復位彈簧連接按鈕。其中,手柄通過手柄帽連接按鈕。其中,在下固定座上設有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升降盤和連接升降盤的升降機構。其中,升降盤通過連接臂與下固定座聯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術提出的鎖定結構,采用偏心機構的鎖定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二氧化碳吸收罐在使用、移動和誤操作過程中脫落、翻倒、密封氣體泄漏等問題而造成醫療事故隱患,且鎖定結構簡單、操作簡便。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提出二氧化碳吸收罐的部分剖視圖;圖2是圖I中下固定座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所示,本技術公開了一種二氧化碳吸收罐的鎖定結構,包括按鈕I、手柄帽2、手柄3、復位彈簧4、傳遞軸5、手柄軸6、連接座7、鎖定銷8、下固定座9、主轉軸10、連接臂11。手柄3設置在傳遞軸5的外部,且手柄3通過手柄帽2連接按鈕I ;在傳遞軸5上設置末端可推動傳遞軸5運動的手柄軸6,該手柄軸6通過復位彈簧4連接按鈕1,當按下按鈕I時,通過復位彈簧4對手柄軸6作用,進而推動傳遞軸5運動;并且,按鈕I與傳遞軸5、鎖定銷8聯接成一體并通過聯接座7與主轉軸10形成固定聯接,偏心機構固定在主轉軸10上,下固定座9上設有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升降盤12和連接升降盤12的升降機構,且升降盤12通過連接臂11與下固定座9聯接。其中,鎖定銷8的一末端限位在下固定座9的定位槽902內運動,并在設定的位置鎖死主轉軸10。當旋轉手柄3時,手柄3帶動鎖定銷8共同繞主轉軸10軸心旋轉,由于鎖定銷8一端限位在下固定座9的定位槽902內運動,當旋轉到鎖定點后,鎖定銷8在復位彈簧4的作用下落入下固定座9的凹槽901中,由于凹槽901的限位,當有外力撞擊手柄3時,主轉軸10不會轉動,從而保持偏心機構在設定點位置不動(轉軸角度不變,則偏心距變,從而罐的頂出高度不變),從而鎖定二氧化碳吸收罐,保證了結構的可靠性。當需要移走二氧化碳吸收罐時,手握手柄3,壓下按鈕I克服復位彈簧4彈力,從而鎖定銷8退出凹槽901進入定位槽902里,這樣主轉軸10即可在手柄3帶動下轉動,從而通過連接臂11帶動升降盤12和升降機構下降,釋放二氧化碳吸收罐。綜上,本技術提出的鎖定結構,采用偏心機構的鎖定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二氧化碳吸收罐在使用、移動和誤操作過程中脫落、翻倒、密封氣體泄漏等問題,鎖定結構簡單、且操作簡便。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 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二氧化碳吸收罐的鎖定結構,其中二氧化碳吸收罐設置在下固定座上,控制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偏心機構固定設置在主轉軸上,該主轉軸聯接鎖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結構包括手柄;連接在手柄一末端的按鈕;設置在手柄內的傳遞軸;設有定位槽的下固定座,且定位槽的一末端設置為凹槽;一末端限位在定位槽內運動的鎖定銷,于手柄旋轉到鎖定位置時,鎖定銷的末端落入下固定座的凹槽中;鎖定銷通過傳遞軸與按鈕聯接成一體,且鎖定銷通過聯接座與主轉軸形成固定聯接。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鎖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結構還包括在傳遞軸上設置末端可推動傳遞軸運動的手柄軸,該手柄軸通過復位彈簧連接按鈕。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鎖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手柄通過手柄帽連接按鈕。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二氧化碳吸收罐的鎖定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下固定座上設有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升降盤和連接升降盤的升降機構。5.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二氧化碳吸收罐的鎖定結構,其中二氧化碳吸收罐設置在下固定座上,控制二氧化碳吸收罐的偏心機構固定設置在主轉軸上,該主轉軸聯接鎖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結構包括:手柄;連接在手柄一末端的按鈕;設置在手柄內的傳遞軸;設有定位槽的下固定座,且定位槽的一末端設置為凹槽;一末端限位在定位槽內運動的鎖定銷,于手柄旋轉到鎖定位置時,鎖定銷的末端落入下固定座的凹槽中;鎖定銷通過傳遞軸與按鈕聯接成一體,且鎖定銷通過聯接座與主轉軸形成固定聯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盛佳,陳洪彬,張培林,蔡春輝,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藍韻凱泰醫療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