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的鋼帶拋光機,包括第一組定位輪、第二組定位輪、第三組定位輪、第一組支承輥、第二組支承輥、第一拋光機、第二拋光機;所述的第一組支承輥設于第一拋光機的上方;第二拋光機設于第一拋光機的左上方;所述的第二組支承輥設于第二拋光機的下方;所述的第一組定位輪設于第一支承輥的右側;所述的第二組定位輪設于第一支承輥和第二組支承輥之間;所述的第三組定位輪設于第二支承輥的左側。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解決了現有拋光盲點的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質量,降低了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拋光機領域,尤其涉及到一種新型的鋼帶拋光機。
技術介紹
目前,熱軋鋼帶在開卷后基本上呈海帶狀,極不平整且扭曲嚴重,采用現有的拋光設備對鋼帶表面進行拋光,使得鋼帶的表面與拋光設備呈凹弧面狀接觸,鋼帶與拋光設備的拋光輪為面接觸,進而產生了抱剎式剎車效應,拋光設備的轉速明顯下降,工作效率低下;而且鋼帶中的凹點接觸不到,為了達到拋光的要求,則需要增加數臺拋光設備對鋼帶進行聯拋,即便如此,鋼帶上仍有許多部位拋不到位,未拋光部位的背面正好是拋光最亮的地方,如此整個鋼帶面就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亮點與暗點,且十分顯眼。暗點的存在對產品的影響很大,鋼帶表面的暗點是其表面的氧化皮;因氧化皮的存在,鋼帶在高溫處理時,材料表面應有的脫碳層也無法脫碳;氧化皮還會脫落在高溫爐內,其對高溫爐有巨大的損失。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實用的新型的鋼帶拋光機。本技術是通過如下方式實現的一種新型的鋼帶拋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組定位輪I、第二組定位輪2、第三組定位輪3、第一組支承輥4、第二組支承輥5、第一拋光機6、第二拋光機7 ;所述的第一組支承輥4設于第一拋光機6的上方,且第一拋光機6相對于第一組支承輥4可順時針旋轉;所述的第二拋光機7設于第一拋光機6的左上方;所述的第二組支承輥5設于第二拋光機7的下方,且第二拋光機7相對于第二組支承輥5可逆時針旋轉;所述的第一組定位輪I設于第一支承輥4的右側;所述的第二組定位輪2設于第一支承輥4和第二組支承輥5之間;所述的第三組定位輪3設于第二支承輥5的左側。所述的第一組定位輪I、第二組定位輪2、第三組定位輪3分別由上定位輪11和下定位輪12組成,所述的上定位輪11設于下定位輪12的上方;所述的第一組支承輥4、第二組支承輥5分別由左支承輥41和右支承輥42組成,所述的左支承輥41設于右支承輥42的左側。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減少了拋光設備的數量,達到了節能的效果,拋光面的粗糙度顯著降低,拋光的范圍明顯的提高了 ;而且解決了現有拋光盲點的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質量,降低了成本。附圖說明圖I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現結合附圖,詳述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所示,一種新型的鋼帶拋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組定位輪I、第二組定位輪2、第三組定位輪3、第一組支承輥4、第二組支承輥5、第一拋光機6、第二拋光機7 ;所述的第一組支承輥4設于第一拋光機6的上方,且第一拋光機6相對于第一組支承輥4可順時針旋轉;第二拋光機7設于第一拋光機6的左上方;第二組支承棍5設于第二拋光機7的下方,且第二拋光機7相對于第二組支承輥5可逆時針旋轉;第一組定位輪I設于第一支承輥4的右側;第二組定位輪2設于第一支承輥4和第二組支承輥5之間;第三組定位輪3設于第二支承輥5的左側。本技術的第一組定位輪I、第二組定位輪2、第三組定位輪3分別由上定位輪11和下定位輪12組成,上定位輪11設于下定位輪12的上方;第一組支承輥4、第二組支承輥5分別由左支承輥41和右支承輥42組成,左支承輥41設于右支承輥42的左側。本技術通過設置第一組支承輥4和第二組支承輥5,在拉力的作用下,在第一組支承輥4和第一拋光機6、第二組支承輥5和第二拋光機7的連接處自然形成凸起圓弧面,原來凹凸不平的鋼帶表面此時呈現出了一個光滑曲面,實現了鋼帶與第一拋光機6和第二拋光機7上的拋光輪的線性接觸,消除了拋光盲點,提高了接觸壓強,進一步提高拋光面的光亮度。本技術的第一組支承輥4和第二組支承輥5的兩者之間的距離有200毫米的間距,由此使得凸起弧面即有一定的彈性變形能力,讓鋼帶的焊接縫順利通過第一組定位輪I、第二組定位輪2、第三組定位輪3而不卡死,也能將拋光時產生的振動進行吸收,降低了噪音。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的鋼帶拋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組定位輪(I)、第二組定位輪(2)、第三組定位輪(3)、第一組支承輥(4)、第二組支承輥(5)、第一拋光機(6)、第二拋光機(7);所述的第一組支承輥(4)設于第一拋光機(6 )的上方,且第一拋光機(6 )相對于第一組支承輥(4)可順時針旋轉; 所述的第二拋光機(7)設于第一拋光機(6)的左上方;所述的第二組支承輥(5)設于第二拋光機(7)的下方,且第二拋光機(7)相對于第二組支承輥(5)可逆時針旋轉;所述的第一組定位輪(I)設于第一支承輥(4)的右側;所述的第二組定位輪(2)設于第一支承輥(4)和第二組支承輥(5)之間;所述的第三組定位輪(3)設于第二支承輥(5)的左側。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新型的鋼帶拋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組定位輪(I)、第二組定位輪(2 )、第三組定位輪(3 )分別由上定位輪(11)和下定位輪(12 )組成,所述的上定位輪(11)設于下定位輪(12)的上方;所述的第一組支承輥(4)、第二組支承輥(5)分別由左支承輥(41)和右支承輥(42 )組成,所述的左支承輥(41)設于右支承輥(42 )的左側。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的鋼帶拋光機,包括第一組定位輪、第二組定位輪、第三組定位輪、第一組支承輥、第二組支承輥、第一拋光機、第二拋光機;所述的第一組支承輥設于第一拋光機的上方;第二拋光機設于第一拋光機的左上方;所述的第二組支承輥設于第二拋光機的下方;所述的第一組定位輪設于第一支承輥的右側;所述的第二組定位輪設于第一支承輥和第二組支承輥之間;所述的第三組定位輪設于第二支承輥的左側。本技術解決了現有拋光盲點的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質量,降低了成本。文檔編號B24B29/02GK202701987SQ20122031918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3日專利技術者林正華 申請人:莆田市恒達機電實業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的鋼帶拋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組定位輪(1)、第二組定位輪(2)、第三組定位輪(3)、第一組支承輥(4)、第二組支承輥(5)、第一拋光機(6)、第二拋光機(7);所述的第一組支承輥(4)設于第一拋光機(6)的上方,且第一拋光機(6)相對于第一組支承輥(4)可順時針旋轉;所述的第二拋光機(7)設于第一拋光機(6)的左上方;所述的第二組支承輥(5)設于第二拋光機(7)的下方,且第二拋光機(7)相對于第二組支承輥(5)可逆時針旋轉;所述的第一組定位輪(1)設于第一支承輥(4)的右側;所述的第二組定位輪(2)設于第一支承輥(4)和第二組支承輥(5)之間;所述的第三組定位輪(3)設于第二支承輥(5)的左側。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正華,
申請(專利權)人:莆田市恒達機電實業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