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高濃度氨氮水源水處理的雙層過濾裝置,它涉及一種飲用水處理裝置,以解決凹凸棒石合成的沸石粉末或顆粒在高濃度氨氮水源水處理中應用的空白、粉末濾料過濾裝置的使用受到局限性的問題。濾板水平設置在鋼罐體內腔的中部,濾板的端面上均布設有數個通水孔,每個通水孔的下方對應一個濾管,濾管的上端與濾板的下端面固定連接,濾管的下端為封閉端,濾管的管壁上設有數個圓形微孔,每個濾管的管壁外表面上纏繞有聚丙烯絲,側壁出水管和氣水反沖洗管均位于濾板的上方,第一格柵板水平設置在鋼罐體的內部,第一格柵板位于側壁出水管的上方,第二格柵板設置在第一格柵板的上方。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用于高濃度氨氮水源水的處理。(*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飲用水處理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高濃度氨氮水源水處理的過濾裝置。
技術介紹
目前,飲用水源大多受到氨氮污染,國內外對飲用水中的氨氮濃度有較嚴格的規定,我國《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91-2002)把氨氮列為河流、湖泊水庫和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必測項目。我國現行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規定氨氮I、II、111、V類標準限值分別是O. 15mg/L、0. 5mg/L、l. 0mg/L、2. Omg/L ;一般認為氨氮水質指標超過II級標準限值的水源水,不宜作為生活飲用水的水源,而《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的統計表明我國地表水氨氮污染平均在2mg/L以上,最高可達6 7mg/L,因此針對如此高濃度的氨氮水源水處理技術的發展刻不容緩。 目前,沸石顆粒吸附氨氮法以其廉價、高效、占地小等特點越來越受人矚目,大量研究表明附氨氮法在濾料與過濾裝置方面仍需要解決以下問題(1)天然沸石孔道體系結構不規則、孔徑小或孔容小,雜質礦物大量存在,且不易分離,純度、穩定性都較差;合成或改性沸石是過濾分離的關鍵步驟之一,大量學者為此分別進行了化工合成沸石吸附氨氮的研究、粉煤灰合成沸石吸附氨氮研究、礦物改性吸附氨氮的研究以及礦物合成沸石吸附氨氮的研究。近年來,凹凸棒石在水處理中的應用倍受人們的重視,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凹凸棒石具天然隧道孔結構,經堿溶液處理后可作為晶種,有利于沸石的合成,目前已有相應的專利報道凹凸棒石通過高溫(120°c 160°C)水熱堿浸下合成方鈉石(CN101066766A、CN101618880A)、絲光沸石(CN101066766A)、4A 沸石(CN101066766A、CN101618880A、CN101817539A)、X 型沸石(CN101337681A)、P 型沸石(CN101618880A),但凹凸棒石合成的沸石粉末或顆粒在高濃度氨氮水源水處理中的應用尚未見報道。(2)因粉末濾料不宜放置在濾池中,而常以與高濃度氨氮水源水混合攪拌的形式吸附去除氨氮,致使污泥排放量大。(3)基于顆粒濾料的上向流濾池處理效果優于普通快濾池、虹吸濾池、“V”形濾池和下向流濾池,但上向流過濾裝置的過濾速度不易大于5m/h時,否則過濾層上部的細小濾料即易流失;向上反沖洗的效果不理想。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凹凸棒石合成的沸石粉末或顆粒在高濃度氨氮水源水處理中應用的空白、粉末濾料過濾裝置的使用具有局限性、上向流顆粒濾料過濾池的過濾速度受限與反沖洗效果不理想的問題,而提供一種用于高濃度氨氮水源水處理的雙層過濾裝置。本技術包括鋼罐體、底部進水管、濾板、側壁出水管、第一格柵板、第二格柵板、頂部出水管、氣水反沖洗管、排氣管和數個濾管,濾板水平設置在鋼罐體內腔的中部,濾板的端面上均布設有數個通水孔,每個通水孔的下方對應一個濾管,且濾管的上端與濾板的下端面固定連接,濾管的下端為封閉端,所述濾管的管壁上設有數個微孔,且每個濾管的管壁外表面上纏繞有聚丙烯絲,側壁出水管和氣水反沖洗管對稱設置在鋼罐體的外側壁上,側壁出水管和氣水反沖洗管均位于濾板的上方,且側壁出水管高于氣水反沖洗管,所述第一格柵板水平設置在鋼罐體的內部,第一格柵板位于側壁出水管的上方,第二格柵板設置在第一格柵板的上方,且第二格柵板與第一格柵板平行設置,頂部出水管設置在鋼罐體的頂部外壁上,所述底部進水管和排氣管均設置在鋼罐體底部的外壁上,所述底部進水管、側壁出水管、頂部出水管、氣水反沖洗管和排氣管上均安裝有閥門。本技術包含以下有益效果一、由于本技術將粉末濾料預涂膜技術和顆粒濾層相結合,即上向流過濾I區(濾管4所在的腔體區域為I區)和上向流過濾II區(第一格柵板7、鵝卵石或石英礫石承托層8、凹凸棒石合成沸石顆粒濾層9和第二格柵板10為II區)雙層過濾過程一體化,并且采用了凹凸棒石合成沸石粉末或顆粒作為濾料,使過濾效果得到改善,即過濾后氨氮水的濃度從2mg/L 7mg/L降低至Omg/L O. 15mg/L,滿足國家規定的I級水質標準要求;因本技術過濾II區采用粒徑為O. 8mm I. 5mm的濾料,粒徑自下而上依次減小,濾層厚度為1200mm 1500mm,且氣水反沖洗過程為均勻恒速進水對濾層 進行沖洗,因此避免了過濾層上層細小濾料流失以及難以對濾料沖洗干凈的現象發生,本技術將凹凸棒石合成的沸石粉末或顆粒在高濃度氨氮水源水處理中得到應用。二、本技術結構簡單、占地面積小、使用方便,運行可實現全自動化控制,且高效經濟,無二次污染。三、本技術可用于自來水凈化、地下水處理、市政污源水處理,以及用于新建工程和改造工程中。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主視圖,圖2是凹凸棒石合成沸石粉末混合預涂液在濾管4的表面形成涂層濾膜的工藝過程流程圖,圖3是待處理高濃度氨氮水源水依次經過布水區15、中部集水區5、鵝卵石或石英礫石承托層8、凹凸棒石合成沸石顆粒濾層9完成的過濾過程工藝流程圖,圖4是過濾II區的反沖洗及反沖洗水放空過程工藝流程圖,圖5是過濾I區的反沖洗及反沖洗水放空過程工藝流程圖。具體實施方式具體實施方式一結合圖I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包括鋼罐體I、底部進水管2、濾板3、側壁出水管6、第一格柵板7、第二格柵板10、頂部出水管12、氣水反沖洗管13、排氣管14和數個濾管4,所述濾板3水平設置在鋼罐體I內腔的中部,濾板3的圓周外表面與鋼罐體I的內壁固定連接,濾板3的端面上均布設有數個通水孔3-1,每個通水孔3-1的下方對應一個濾管4,如此設置,便于濾管4內的水通過通水孔3-1流入中部集水區5,且濾管4的上端與濾板3的下端面固定連接,濾管4的下端為封閉端,所述濾管4的管壁上設有數個圓形微孔,且每個濾管4管壁的外表面纏繞有聚丙烯絲,如此設置,利于凹凸棒石合成沸石粉末的附著,從而逐漸形成凹凸棒石合成沸石粉末涂層。所述側壁出水管6和氣水反沖洗管13對稱設置在鋼罐體I的外側壁上,側壁出水管6和氣水反沖洗管13均位于濾板3的上方,且側壁出水管6高于氣水反沖洗管13,側壁出水管6和氣水反沖洗管13均與鋼罐體I密封連接,所述第一格柵板7水平設置在鋼罐體I的內部,第一格柵板7的圓周外表面與鋼罐體I的內壁固定連接,第一格柵板7位于側壁出水管6的上方,第二格柵板10設置在第一格柵板7的上方,且第二格柵板10與第一格柵板7平行設置,使用時,第一格柵板7對鵝卵石或石英礫石起到承托的作用,第二格柵板10可以防止過濾層上層的細小濾料在水流的沖擊下流失,頂部出水管12設置在鋼罐體I的頂部外壁上,且頂部出水管12與鋼罐體I密封連接,所述底部進水管2和排氣管14均設置在鋼罐體I底部的外壁上,底部進水管2與鋼罐體I密封連接,所述底部進水管2、側壁出水管6、頂部出水管12、氣水反沖洗管13和排氣管14上均安裝有閥門,濾板3、濾管4、第一格柵板7和第二格柵板10均為不銹鋼材質。高濃度氨氮水源水是指受污染的水源水中氨氮的含量在2mg/L 7mg/L。濾管4的下方為布水區15,濾管4所在區域為過濾I區16,第一格柵板7與第二格柵板10之間為過濾II區17,濾板3與第一格柵板7之間為中部集水區5,第二格柵板10的上方為上部集水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高濃度氨氮水源水處理的雙層過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裝置包括鋼罐體(1)、底部進水管(2)、濾板(3)、側壁出水管(6)、第一格柵板(7)、第二格柵板(10)、頂部出水管(12)、氣水反沖洗管(13)、排氣管(14)和數個濾管(4),所述濾板(3)水平設置在鋼罐體(1)內腔的中部,濾板(3)的端面上均布設有數個通水孔(3?1),每個通水孔(3?1)的下方對應一個濾管(4),且濾管(4)的上端與濾板(3)的下端面固定連接,濾管(4)的下端為封閉端,所述濾管(4)的管壁上設有數個圓形微孔,且每個濾管(4)的管壁外表面上纏繞有聚丙烯絲,所述側壁出水管(6)和氣水反沖洗管(13)對稱設置在鋼罐體(1)的外側壁上,側壁出水管(6)和氣水反沖洗管(13)均位于濾板(3)的上方,且側壁出水管(6)高于氣水反沖洗管(13),所述第一格柵板(7)水平設置在鋼罐體(1)的內部,第一格柵板(7)位于側壁出水管(6)的上方,第二格柵板(10)設置在第一格柵板(7)的上方,且第二格柵板(10)與第一格柵板(7)平行設置,頂部出水管(12)設置在鋼罐體(1)的頂部外壁上,所述底部進水管(2)和排氣管(14)均設置在鋼罐體(1)底部的外壁上,所述底部進水管(2)、側壁出水管(6)、頂部出水管(12)、氣水反沖洗管(13)和排氣管(14)上均安裝有閥門。...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楠,李巋然,
申請(專利權)人:東北農業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