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位于經編間隔織物中間的連接紗線(3)以壓紗組織的結構方式集掛在上表面層(1)的延展線(11)、(12)和下表面層(2)的延展線(21)、(22)之上。由于采用了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設計,連接紗線承受不到織針下降彎紗成圈時拉刮作用力,所以可以使用玻璃纖維、碳纖維等容易拉斷的纖維來作為經編間隔織物的中間的連接紗線,在浸漬樹脂后,該中間連接紗線將自動挺出間隔高度。這拓展了織物的最終用途,尤其可以用作產業用織物,或作為復合材料的增強體。(*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經編間隔織物,具體地說,是指一種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
技術介紹
經編間隔織物是在雙針床拉舍爾經編機生產的一種三維立體織物,是用前后針床共同編織而成的,是由上下表層和將兩表層連接在一起的間隔紗線構成的中間層組合在一起的整體三層結構。其間隔中空結構使織物具備一些獨特的物理機械性能及其隔音防震、阻熱保溫、輕質高彈等功能性能,在產業用織物及紡織復合材料領域應該具有較好應用前·旦-5^ O目前經編間隔織物的中間間隔紗線與上下表層的聯系形式為添紗結構形式,即中間間隔紗線與上表層或下表層的紗線并合墊喂在前針床或后針床的織針上一起成圈形成的。這種添紗結構的成圈形式限制了所能使用的原料的種類,尤其是中間間隔紗線的原料種類,一般都是采用合成纖維的居多,例如滌綸、錦綸、丙綸等,而且為使中間間隔層撐開上下表層,中間間隔層的紗線通常使用合成纖維單絲的原料結構形式,因為如果使用玻璃纖維碳纖維等,將在成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被織針拉斷。經編間隔織物如果想要在產業織物及紡織復合材料領域發揮作用,就必須采用高性能纖維,例如碳纖維、玻璃纖維等,以提高產品的性能;經編間隔織物在作復合材料增強體用時,中間間隔層就必須在與樹脂進行復合成型時能夠自動撐開,使成型后的材料成為具有撐開高度的三維結構形式,這就要求中間間隔層的紗線最好是采用無捻復絲的結構形式,例如玻璃纖維無捻粗紗,因為該類原料在浸潰樹脂后能夠自動挺直,具有撐開間隔高度的作用。上述就對經編間隔織物的中間層紗線提出了既要使用玻璃纖維或碳纖維等這類易脆斷的纖維,又不能在編織過程中產生斷裂的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以便將玻璃纖維碳纖維易脆斷的原料用于間隔織物的中間間隔層的紗線。本技術是一種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是將位于經編間隔織物中間的連接紗線3以壓紗組織結構方式集掛在上表面層I的延展線11、12和下表面層2的延展線21、22之上形成的;上表面層I和下表面層2可以各為兩梳織物結構,也可各為單梳織物結構;當上表面層I和下表面層2各為兩梳織物結構時,兩梳織物結構的上表面層I和下表面層2可為編鏈、經平、經絨、經斜或經緞的任意方式的組合;當上表面層I和下表面層2各為單梳織物結構時,其上表面層I和下表面層2可為經平、經絨、經斜或經緞的任意一種;位于經編間隔織物中間的連接紗線3可以是由兩梳來形成的,也可以是由單梳來形成;上表面層I和下表面層2可為平布結構形式,也可為網眼結構形式。本技術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的優點在于(I)采用了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設計,將經編間隔織物傳統的成圈式連接改為非成圈式后,連接紗線承受不到織針下降彎紗成圈時拉刮作用力,所以可以使用玻璃纖維、碳纖維等容易拉斷的纖維來作為經編間隔織物的中間的連接紗線,這拓展了織物的最終用途,尤其可以用作產業用織物。(2)采用了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設計,就可以使用無捻粗紗來作為中間的連接紗線,而無捻粗紗在浸潰樹脂后,能夠使紗線挺直,這有助于將經編間隔織物作為中空結構的復合材料板材的增強體,因為在浸潰樹脂后,經編間隔織物增強體的中間的無捻粗紗將自動挺出間隔高度。附圖說明 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的非成圈式連接下表層的壓紗組織結構連接的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的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示意圖。圖中1.上表面層 2.下表面層 3.連接紗線11,12.上表面層的延展線 21、22.下表面層的延展線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實施例I請參見圖I、圖2所示,本技術實施例I是一種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上表面層I和下表面層2都是單梳經平組織,為平布結構形式;是將位于經編間隔織物中間的連接紗線3以壓紗組織結構方式集掛在上表面層I的單梳經平組織的延展線11、12和下表面層2的單梳經平組織的延展線21、22之上形成的。實施例2本技術實施例2是一種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上表面層I是雙梳的經平絨組織,下表面層2為雙梳的編鏈經平組織,上表面層I和下表面層2都為平布結構形式;是將位于經編間隔織物中間的連接紗線3以壓紗組織結構方式集掛在上表面層I的雙梳的經平絨的延展線和下表面層2的雙梳的編鏈經平組織的延展線之上形成的。權利要求1.一種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其特征在于位于經編間隔織物中間的連接紗線(3)以壓紗組織的結構方式集掛在上表面層(I)的延展線(11)、(12)和下表面層(2)的延展線(21)、(22)之上。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其特征在于上表面層(I)和下表面層(2)各為兩梳織物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其特征在于上表面層(I)和下表面層(2)各為單梳織物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 織物,其特征在于兩梳織物結構的上表面層(I)和下表面層(2)為編鏈、經平、經絨、經斜或經緞的任意方式的組口 ο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其特征在于單梳織物結構的上表面層(I)和下表面層(2)可為經平、經絨、經斜或經緞的任一方式。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其特征在于上表面層(I)和下表面層(2)可為平布結構形式,也可為網眼結構形式。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其特征在于位于經編間隔織物中間的連接紗線(3)是由兩梳形成的。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其特征在于位于經編間隔織物中間的連接紗線(3)是由單梳形成的。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位于經編間隔織物中間的連接紗線(3)以壓紗組織的結構方式集掛在上表面層(1)的延展線(11)、(12)和下表面層(2)的延展線(21)、(22)之上。由于采用了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設計,連接紗線承受不到織針下降彎紗成圈時拉刮作用力,所以可以使用玻璃纖維、碳纖維等容易拉斷的纖維來作為經編間隔織物的中間的連接紗線,在浸漬樹脂后,該中間連接紗線將自動挺出間隔高度。這拓展了織物的最終用途,尤其可以用作產業用織物,或作為復合材料的增強體。文檔編號D02G3/40GK202705656SQ20122014585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9日專利技術者周羅慶, 姜曉彤, 周超美 申請人:江南大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非成圈式連接上下表層的經編間隔織物,其特征在于:位于經編間隔織物中間的連接紗線(3)以壓紗組織的結構方式集掛在上表面層(1)的延展線(11)、(12)和下表面層(2)的延展線(21)、(22)之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羅慶,姜曉彤,周超美,
申請(專利權)人:江南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