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適用于后澆帶或施工縫的側支模,它包括兩組縱向平行布置的鋼模板和垂直連接于鋼模板之間的支撐連接件,支撐連接件包括連接鋼筋和支撐鋼筋,對應的支撐鋼筋之間用帶內螺紋的套筒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這種組合形式的側支模,采用鋼模板代替傳統的模板木方,兩側鋼模板之間有支撐連接件的剛性支撐,使得其側向支模體系整體化,增強其整體性和穩定性,在施工過程中代替模板,且定位準確;兩側鋼模板之間的距離還可以調節,可以適應不同寬度的施工縫或者后澆帶使用,應用廣泛。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各零部件均為鋼性構件,不易變形,安拆方便,可循環利用,能節約資源、保證工程質量、提高經濟效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適用于后澆帶或施工縫的側支模。
技術介紹
大面積的窄截面混凝土結構(例如屋面梁板、無梁大跨度屋面、地下車庫頂板等等)設計和施工中,必須設置后澆帶或者各種施工縫,出現厚度小于Im呈長條狀的后澆混凝土或二次澆筑混凝土。這些后澆部位側邊支模,沒有可靠支撐、加固方式隨意,其中后澆帶還含有止水帶,傳統做法是采用模板木方支側模進行加固,但難以控制水平邊線平直,施工后脹模、漏漿嚴重,側模板和木方拆除易損壞、多為一次性投入;同時因拆模不方便,引起工 人野蠻施工,對混凝土成品破壞嚴重等等,出現質量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控制混凝土后澆部位施工質量的側支模。本技術提供的這種適用于后澆帶或施工縫的側支模,它包括兩組平行布置的鋼模板和連接于鋼模板之間的支撐連接件,兩組鋼模板分別位于施工縫或者后澆帶的兩縱向邊上。所述支撐連接件包括兩組連接鋼筋和兩組支撐鋼筋,所述支撐連接件包括兩組連接鋼筋和四組支撐鋼筋,它們沿所述鋼模板的縱向布置,兩組連接鋼筋分別垂直連接于所述鋼模板的上下端,每兩組支撐鋼筋分別垂直支撐于所述鋼模板的上部和下部,兩側鋼模板上對應的支撐鋼筋之間用自制直螺紋的套筒連接,便于調節兩組鋼模板之間的距離。所述鋼模板縱向上下側邊開有與所述連接鋼筋的尺寸匹配的槽口,用于連接鋼筋的固定。所述每塊鋼模板的兩端沿其高度方向開有垂直于縱向的企口,用于相鄰兩鋼模板的對接。本技術提供的這種組合形式的側支模,采用鋼模板代替傳統的模板木方,兩側鋼模板之間有支撐連接件的剛性支撐,使得其側向支模體系整體化,增強其整體性和穩定性,在施工過程中代替木模板,且定位準確;兩側鋼模板之間的距離可以按現場實際情況調節,適用于不同寬度的施工縫或者后澆帶支模,應用廣泛。本技術的各零部件均為鋼性構件,不易變形,安拆方便,可循環利用,能節約資源、保證工程質量、提高經濟效益。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優選實施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A-A示意圖。圖3為圖I中鋼模板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優選實施例,如圖I至圖3所示,本技術應用于地下室頂板后澆帶施工。它包括位于兩組鋼模板I、兩組連接鋼筋2、四組支撐鋼筋3、套筒4。兩組鋼模板I平行布置于后澆帶的縱向兩側,它們之間通過連接鋼筋2和支撐鋼筋3連接成為一個剛性整體。每塊鋼模板I的兩端沿其高度方向開有垂直于縱向的企口 12,用于相鄰兩鋼模板的正確對接,每塊鋼模板I的縱向上下側邊開有與連接鋼筋2的尺寸匹配的槽口 11,連接鋼筋2的兩端安裝于兩側鋼模板I對應的槽口 11中,每兩組支撐鋼筋3分別垂直焊接于鋼模板I的上部和下部,兩側鋼模板I上對應的支撐鋼筋3之間用帶內螺紋的套筒4連接。因為地下室頂板后澆帶含有止水條5,所以每組鋼模板I采用與上下兩塊鋼板制作,它們的高度為后澆帶混凝土結構層厚度的一半。本技術也可以應用于縱向施工縫后澆混凝土施工,因為縱向施工縫沒有止水條,所以鋼模板的高度必須與后澆帶混凝土結構層的厚度一致。·權利要求1.一種適用于后澆帶或施工縫的側支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兩組縱向平行布置的鋼模板和垂直連接于鋼模板之間的支撐連接件。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適用于后澆帶或施工縫的側支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連接件包括兩組連接鋼筋和四組支撐鋼筋,它們沿所述鋼模板的縱向布置,兩組連接鋼筋分別垂直連接于所述鋼模板的上下端,每兩組支撐鋼筋分別垂直支撐于所述鋼模板的上部和下部,兩側鋼模板上對應的支撐鋼筋之間用自制直螺紋的套筒連接。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適用于后澆帶或施工縫的側支模,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模板縱向上下側邊開有與所述連接鋼筋的尺寸匹配的槽口。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適用于后澆帶或施工縫的側支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塊鋼模板的兩端沿其高度方向開有垂直于縱向的企口,用于相鄰兩鋼模板的對接。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適用于后澆帶或施工縫的側支模,它包括兩組縱向平行布置的鋼模板和垂直連接于鋼模板之間的支撐連接件,支撐連接件包括連接鋼筋和支撐鋼筋,對應的支撐鋼筋之間用帶內螺紋的套筒連接。本技術提供的這種組合形式的側支模,采用鋼模板代替傳統的模板木方,兩側鋼模板之間有支撐連接件的剛性支撐,使得其側向支模體系整體化,增強其整體性和穩定性,在施工過程中代替模板,且定位準確;兩側鋼模板之間的距離還可以調節,可以適應不同寬度的施工縫或者后澆帶使用,應用廣泛。本技術的各零部件均為鋼性構件,不易變形,安拆方便,可循環利用,能節約資源、保證工程質量、提高經濟效益。文檔編號E04G13/00GK202706536SQ20122030853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9日專利技術者許寧, 鄭東, 陳富仲 申請人: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適用于后澆帶或施工縫的側支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兩組縱向平行布置的鋼模板和垂直連接于鋼模板之間的支撐連接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寧,鄭東,陳富仲,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