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減速機及安裝有此減速機的掘進機,其中該減速機包括輸入軸、與所述輸入軸連接的行星減速組件:所述行星減速組件包括:一級行星組件、輸出軸和二級行星組件;所述一級行星組件與所述二級行星組件之間設置有第一軸承組件。在一級行星輪組件和二級行星組件之間設置軸承組件,以減少一級行星組件和二級行星組件相互轉動過程中的磨損,提高減速機使用壽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工程機械
,特別是涉及一種減速機及安裝有此減速機的掘進機。
技術介紹
目前,減速機很多采用兩級行星傳動,其中很大一部分結構采用一級行星架和二級太陽輪浮動的結構設計,在整個行星減速傳動過程中,輸入太陽輪、一級行星架、二級太陽輪、輸出行星架之間形成一定的相對運動,為避免各相對運動件間形成剛對剛的干摩擦,一般在兩相對運動件間增加銅合金等耐磨材料制成的摩擦環,提高耐磨能力。如掘進機的減速機就是上述結構,掘進機減速機采用油池潤滑,所以傳統的兩級行星傳動方式在掘進機截割臂水平工作過程中,可保證良好充足的潤滑,在耐磨環與相鄰 轉動體之間形成穩定的油膜,磨損量低,工作可靠。但由于掘進機截割減速機為掘進機懸臂機構,在掘進機工作過程中需要抬起或降低,由于截割減速機角度的變化,減速機內部的潤滑油位發生變化,集中在減速機前方或后方,當掘進機截割減速機向上抬起時,此時潤滑油全部集中在輸入端,輸出端耐磨環結構未全部浸在潤滑油中,無法形成穩定的油膜。當掘進機截割減速機向下傾斜時,此時潤滑油全部集中在輸出端,輸入端耐磨環結構未全部浸在潤滑油中,無法形成穩定的油膜。同時在角度變化時,因各相關部件之間存在間隙,有軸向沖擊。因此,如何針對現有的減速機進行改進,以減少減速機內相對運動部件的摩擦,提高減速機壽命,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旨在提出一種減速機及安裝有此減速機的掘進機,以解決現有的減速機壽命低的問題。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減速機,包括輸入軸和行星減速組件所述行星減速組件包括一級行星組件、輸出軸和二級行星組件;所述一級行星組件與所述二級行星組件之間設置有一級軸承組件。進一步地,所述一級行星組件包括一級太陽輪、一級行星輪和一級行星輪架;所述二級行星組件包括二級太陽輪、二級行星輪和二級行星輪架;其中,所述一級太陽輪與二級太陽輪同軸臨近設置,所述一級太陽輪與所述二級太陽輪之間設置有第一軸承組件;進一步地,所述減速機還包括第二軸承組件,其中,所述二級太陽輪設置在所述二級行星輪架內,所述二級行星輪架的輸出部與所述二級太陽輪同軸臨近設置,所述二級太陽輪與所述輸出部之間設置有第二軸承組件。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軸承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一級太陽輪軸心部位的第一軸承座;設置在第一軸承座上的第一軸承;設置在所述二級太陽輪上與所述第一軸承配合的第一臺階定位塊;和/或所述第二軸承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二級太陽輪軸心部位的第二軸承座;設置在所述第二軸承座上的第二軸承;設置在所述輸出部上與所述第二軸承配合的第二臺階定位塊。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軸承座為第一耐磨塊,所述第一耐磨塊上設置有固定所述第 一軸承的第一臺肩;和/或所述第二軸承座為第二耐磨塊,所述第二耐磨塊上設置有固定所述第二軸承的第~■臺肩。進一步地,所述輸入軸與所述一級太陽輪之間的軸心部位設置有彈性元件。進一步地,所述輸入軸與所述一級太陽輪同軸并通過花鍵驅動連接;所述輸入軸軸心部位設置有凹槽;所述彈性元件設置在所述凹槽內。進一步地,所述輸出軸與所述二級行星組件為一體結構。進一步地,所述一級行星輪置于所述一級行星輪架內,所述一級行星輪由其中心的一級行星輪軸固定于所述一級行星架上;所述一級行星架與所述二級太陽輪驅動連接;所述二級行星輪置于所述二級行星架內,所述二級行星輪通過其中心的二級行星輪軸與所述二級行星架連接,所述二級行星輪架與所述輸出軸為一體結構。另一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一種掘進機,所述掘進機包括上述的減速機。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減速機,包括輸入軸、與所述輸入軸連接的行星減速組件所述行星減速組件包括一級行星組件、輸出軸和二級行星組件;所述一級行星組件與所述二級行星組件之間設置有第一軸承組件。在一級行星輪組件和二級行星組件之間設置軸承組件,以減少一級行星組件和二級行星組件相互轉動過程中的磨損,提高減速機使用壽命O本技術還具有的有益效果I)該減速機兩級傳動之間包括軸承組合式結構;2)該減速機包括的軸承組合式結構設計可保證在減速機向上或向下傾斜而導致耐磨環無法形成油膜,潤滑不良時,仍能可靠運轉;3)該減速機增加軸向彈性元件,吸收軸向間隙和沖擊。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剖視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二級行星輪;2、一級行星輪;3、二級太陽輪;4、第一軸承組件;4a、第一軸承座;4b、第一軸承;4c、第一臺階定位塊;5、一級太陽輪;6、彈性元件;7、輸入軸;8、一級行星架;9、內齒圈;10、第二軸承組件;10a、第二軸承座;10b、第二軸承;10c、第二臺階定位塊;11、二級行星架;lla、輸出部。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指出,本部分中對具體結構的描述及描述順序僅是對具體實施例的說明,不應視為對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有任何限制作用。請參考圖I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減速機,包括輸入軸7和行星減速組件所述行星減速組件包括一級行星組件、輸出軸和二級行星組件;所述一級行星組件與所述二級行星組件之間設置有第一軸承組件。在減速機的一級行星輪組件和二級行星組件之間設置軸承組件,軸承組件的外圈與內圈分別與一級行星輪組件和二級行星輪組件一起運動或者軸承組件的外圈與內圈分別與二級行星輪組件和一級行星輪組件一起運動,以減少一級行星組件和二級行星組件之間的摩擦,即便是減速機隨工作臂上下運動,都不會影響減速機使用壽命。其中,如圖I所示,一級行星組件包括一級太陽輪5、一級行星輪2和一級行星輪架 8 ;二級行星組件包括二級太陽輪3、二級行星輪I和二級行星輪架11 ;一級太陽輪5與二級太陽輪3同軸臨近設置,一級太陽輪5與所述二級太陽輪3之間設置有第一軸承組件4 ;另外,減速機還包括第二軸承組件10,二級太陽輪3設置在二級行星輪架11內,二級行星輪架11的輸出部Ila與所述二級太陽輪3同軸臨近設置,二級太陽輪3與輸出部Ila之間設置有第二軸承組件10。其中一級行星組件與二級行星組件之間交界的相對運動區域為,一級太陽輪5與二級太陽輪3之間,所以,在一級太陽輪5和二級太陽輪3之間設置第一軸承組件4,可以使兩個相互運動的界面摩擦更小;另外,本實施例還在二級太陽輪3與二級行星架11的輸出部Ila之間設置第二軸承組件10,以從整體上減少減速機軸心相對運動部位的摩擦;由于減速機軸心部位相對運動摩擦最嚴重,通過設置第一軸承組件4和第二軸承組件10,能夠有效提聞減速機使用壽命。優選地,如圖I所示,第一軸承組件4包括設置在所述一級太陽輪5軸心部位的第一軸承座4a ;設置在第一軸承座4a上的第一軸承4b ;設置在二級太陽輪3上與第一軸承4b配合的第一臺階定位塊4c。第二軸承組件10包括設置在所述二級太陽輪3軸心部位的第二軸承座IOa ;設置在所述第二軸承座IOa上的第二軸承IOb ;設置在所述輸出部Ila上與所述第二軸承IOb配合的第二臺階定位塊10c。通過在一級太陽輪5軸心部位設置第一軸承座4a,與一級太陽輪5端面接觸,能夠使內徑小的一級太陽輪5與內徑大的二級太陽輪3配合更好,而且在第一軸承座4a上設置第一軸承4b,第一軸承4b的外圈與二級太陽輪3上的第一臺階定位塊4c相接,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減速機,包括輸入軸(7)和行星減速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減速組件包括:一級行星組件、輸出軸和二級行星組件;所述一級行星組件與所述二級行星組件之間設置有第一軸承組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佳成,胡森旭,程淑娟,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重型裝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