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發動機張緊裝置,包括支承構件和張緊構件,支承構件設置在發動機本體上,張緊構件包括位于其在發動機本體高度方向上一端的上端部、位于其另一端的基部及位于上端部和基部之間的壓板部,壓板部預壓在柔性傳送構件上,基部限定在發動機本體上,上端部可活動地支承在支承構件上,上端部包括支承在支承構件上與支承構件接觸的接觸面和與接觸面銜接并向發動機本體高度方向凸出的凸起面,凸起面上形成有一向發動機本體上端方向敞開的導流槽,導流槽包括兩個側壁和位于兩個側壁之間的底壁,底壁在高度方向上高于支承構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可充分利用滴落下來的用于發動機本體潤滑的潤滑油來用于自身潤滑。(*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施加于發動機的傳動用環形柔性構件的張緊裝置,以保持環形柔性構件在一定張緊狀態。技術背景 發動機的傳動鏈或傳動帶或其他形式的傳動用環形柔性構件在進行動力傳遞過程中,由于工況變化等其他諸多因素而會發生振動,為了抑制環形柔性構件發生振動異常和保持環形柔性構件正常的張緊狀態,一般發動機上都設有張緊裝置,發動機張緊裝置有很多種,例如專利號為ZL00803064. 2的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張緊裝置,其包括支承構件、壓板及片簧,支承構件設置在發動機本體上,支承構件上形成有導向面,壓板的前端部相應變化的正時鏈的張力在該導向面上滑動,壓板的基部可自由回轉地保持于支軸上,該支軸固定在發動機的汽缸體上,片簧的兩端分別限定在壓板的前端部和基部上,壓板接觸在正時鏈上,通過片簧的彈性力對正時鏈施加適當大小的張力,以保持正時鏈的正常張緊狀態,支承構件的導向面與壓板的前端部在導向面與前端部的接觸位置的上方形成有大體為楔形的空間,該空間朝發動機本體上端方向擴開,從而有利于將導向面和前端部的上部處的潤滑油向下引導到導向面與前端部的接觸位置處,而且,用于潤滑位于楔形空間的上方的正時鏈和凸輪鏈輪以及驅動鏈輪和泵鏈輪而供給的潤滑油的一部分或對它們進行潤滑后的潤滑油的一部分落下到空間內而被捕捉,即有利于對壓板的前端部與支承構件之間的接觸面的潤滑,因此有利于提高張緊裝置的性能和使用壽命,但是,支承構件和壓板的前端部的寬度有限,且被甩落下來的潤滑油方向不一,前端部上部捕捉的潤滑油可能在流到導向面與前端部的接觸位置處之前就從前端部的寬度方向流出,從而該部分潤滑油就沒有起到潤滑作用,因而可能會導致壓板的前端部與支承構件的導向面的相接觸部分潤滑不足,從而加快壓板與支承構件的摩擦損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為解決現有張緊裝置所捕捉的潤滑油不能充分利用的問題,特設計一種捕捉潤滑油后、能充分用于自身潤滑作用的發動機張緊裝置。本技術的一種發動機張緊裝置,包括支承構件、張緊構件及彈性件,所述支承構件設置在發動機本體上,所述張緊構件包括位于其在發動機本體高度方向上一端的上端部、位于其另一端的基部及位于上端部和基部之間的壓板部,所述彈性件設置在張緊構件上且將壓板部推壓在發動機的柔性傳送構件上,所述基部限定在發動機本體上,所述上端部可活動地支承在支承構件上,所述上端部包括支承在支承構件上與支承構件接觸的接觸面和與接觸面銜接并向發動機本體高度方向凸出的凸起面,所述凸起面上形成有一向發動機本體上端方向敞開的導流槽,所述導流槽包括位于張緊構件寬度方向的兩個側壁和位于兩個側壁之間的底壁,所述底壁向凸起面和接觸面相銜接的銜接處平滑過渡,所述底壁在發動機本體高度方向上高于支承構件。經過進一步改進,所述兩個側壁逐漸向凸起面與接觸面相銜接處的方向平滑過渡直至與凸起面和接觸面相銜接的銜接處平齊。經過進一步改進,所述兩個側壁和底壁逐漸向所述壓板部的與柔性傳送構件接觸的面平滑過渡。經過進一步改進,所述導流槽的底壁形成有一凹部。經過進一步改進,所述導流槽的兩個側壁之間形成的槽寬在兩個側壁的向凸起面與接觸面相銜接處方向延伸的一端減小。經過進一步改進,所述支承構件上的在張緊構件寬度方向的兩側中的至少一側設有限制張緊構件的上端部向張緊構件寬度方向的相應一側滑動的擋臂。經過進一步改進,所述擋臂設置在所述支承構件上的張緊構件寬度方向的遠離發動機本體的一側。 經過進一步改進,所述彈性件為片簧,所述片簧抵觸在所述張緊構件的壓板部上的且其兩端分別限制在所述張緊構件的基部和上端部上。通過本技術的發動機張緊裝置的技術方案可知,在張緊構件的上端部的凸起面上形成有一向發動機本體上端方向敞開的并向凸起面與接觸面相銜接處的方向過渡的導流槽,從而使從張緊構件和支承構件的上方落下的潤滑油的一部分被導流槽捕捉且不易從張緊構件寬度方向流出凸起面,而是沿著向凸起面與接觸面相銜接處的方向的凸起面流到接觸面上,從而可以使捕捉到的潤滑油充分用于張緊裝置的自身潤滑作用,因此可提高發動機張緊裝置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發動機張緊裝置的一種實施方式的張緊裝置安裝在發動機本體上的側面圖。圖2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發動機張緊裝置的一種實施方式的張緊構件的局部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如圖I和圖2所示,一種發動機張緊裝置,包括支承構件I、張緊構件2及彈性件,本實施例的彈性件為片簧4,所述支承構件I設置在發動機本體E上,所述張緊構件2包括位于其在發動機本體E高度方向H上一端的上端部21、位于其另一端的基部22及位于上端部21和基部22之間的壓板部23,所述片簧4設置在張緊構件2上且將壓板部23推壓在發動機上的柔性傳送構件3上,所述基部22限定在發動機本體E上,所述上端部21可活動地支承在支承構件I上,所述上端部21包括支承在支承構件I上與支承構件I接觸的接觸面211和與接觸面211銜接并向發動機本體E高度方向H凸出的凸起面212,所述凸起面212上形成有一向發動機本體E上端方向敞開的導流槽213,所述導流槽213包括位于張緊構件寬度方向A的兩個側壁214和位于兩個側壁214之間的底壁215,所述底壁215向凸起面212和接觸面211相銜接的銜接處平滑過渡,所述底壁215在發動機本體E高度方向H上高于接觸面211,本實施例的壓板部2的前端部21隨相應變化的正時鏈3的張力在與支承構件I接觸的支承面上滑動和/或擺動,壓板的基部可自由回轉地保持于固定在發動機本體E上的支軸5上,所述片簧4兩端分別限制在所述張緊構件2的基部22和上端部21上,壓板部23通過片簧4的彈性力對正時鏈3施加適當大小的張力,以保持正時鏈3的正常張緊狀態,發動機在工作過程中,用于潤滑位于張緊構件2和支承構件I的上方的正時鏈和凸輪鏈輪以及驅動鏈輪和泵鏈輪而供給的潤滑油的一部分或對它們進行潤滑后的潤滑油的一部分落下,落下中的一部分潤滑油被張緊構件2和支承構件I相接觸的面捕捉,而且被張緊構件2的凸起面212上的導流槽213捕捉,當導流槽213捕捉一定量潤滑油后或上端部21隨相應變化的正時鏈3的張力在與支承構件I接觸的支承面上滑動和/或擺動時,導流槽213中的潤滑油沿著向凸起面212與接觸面211相銜接處的方向的凸起面212流到接觸面211上,因此該引導槽中的潤滑油起到潤滑張緊構件2和支承構件I的相接觸部分,從而降低了張緊構件2與支承構件I的摩擦損傷,提高了發動機張緊裝置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壽命。本實施例的所述導流槽213的兩個側壁214和底壁215逐漸向所述壓板部23的與正時鏈3接觸的面平滑過渡,以使導流槽213中的一部分潤滑油能夠順暢流到壓板部23與正時鏈3相接觸的面上,以進一步對壓板部23與正時鏈3之間相接觸的面潤滑。為了能容納更多的潤滑油,本實施例的導流槽213的底壁215形成有一凹部216。為了使從導流槽213的向凸起面212與接觸面211相銜接處的方向流出的潤滑油盡可能地完全到達接觸面211上,本實施例的導流槽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發動機張緊裝置,包括支承構件(1)、張緊構件(2)及彈性件,所述支承構件(1)設置在發動機本體(E)上,所述張緊構件(2)包括位于其在發動機本體(E)高度方向(H)上一端的上端部(21)、位于其另一端的基部(22)及位于上端部(21)和基部(22)之間的壓板部(23),所述彈性件設置在張緊構件(2)上且將壓板部(23)推壓在發動機上的柔性傳送構件(3)上,所述基部(22)限定在發動機本體(E)上,所述上端部(21)可活動地支承在支承構件(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部(21)包括支承在支承構件(1)上與支承構件(1)接觸的接觸面(211)和與接觸面(211)銜接并向發動機本體(E)高度方向(H)凸出的凸起面(212),所述凸起面(212)上形成有一向發動機本體(E)上端方向敞開的導流槽(213),所述導流槽(213)包括位于張緊構件寬度方向(A)的兩個側壁(214)和位于兩個側壁(214)之間的底壁(215),所述底壁(215)向凸起面(212)和接觸面(211)相銜接的銜接處平滑過渡,所述底壁(215)在發動機本體(E)高度方向(H)上高于支承構件(1)。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靜,林晉琛,
申請(專利權)人:惠州比亞迪電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