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主軸支撐裝置,用于雙中間軸變速器,包括輸入軸、輸入齒輪、主軸和主軸齒輪,輸入齒輪固定安裝在輸入軸的軸端;主軸齒輪通過第一軸承安裝于主軸的周向;主軸的第一端插入輸入軸的軸端孔,主軸的第一端與輸入軸的軸端孔之間留有徑向浮動間隙;或者,主軸的第一端插入輸入齒輪的軸孔,主軸的第一端與輸入齒輪的軸孔之間留有徑向浮動間隙;主軸的第二端可徑向浮動地安裝于雙中間軸變速器的殼體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雙中間軸變速器和一種工程車輛。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保證了換擋撥叉與滑套或者同步器的對中性,避免換擋過程中由于主軸擺動而引起的結合不平穩現象,減少同步器早期異常磨損,延長同步器的使用壽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變速器領域,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主軸支撐裝置、含有該主軸支撐裝置的雙中間軸變速器和一種工程車輛。技術背景目前,單中間軸變速器和雙中間軸變速器之間有一處明顯的不同,即單中間軸變速器帶有同步器,雙中間軸變速器一般不帶同步器。因為雙中間軸變速器為了保證扭矩均勻傳遞,采用了浮動齒輪和浮動主軸技術,同步器錐體與浮動齒輪一般做成一體,而同步器齒套與浮動主軸連接一體并在浮動主軸上滑動,同步器齒套隨主軸浮動,由于兩者浮動不一致,以至于在錐體上的同步器錐環極易損壞,從而影響了同步器的壽命。據統計這種結構的同步器壽命一般只能達到2萬公里,通過改進同步器錐環材料能達到8萬公里,這與同步器要求的壽命在15萬公里以上的相差甚遠,因此有的廠家又放棄了同步器。專利號為“CN200920032407”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雙中間軸變速器的主軸支撐裝置,如圖I所示主軸2前端插入輸入軸I的軸端孔或者輸入齒輪11的軸孔中,主軸2后端通過第二軸承12支撐在變速器的殼體或后蓋上,所說的主軸2前端與輸入軸I的軸端孔或者與輸入齒輪11的軸孔之間設置有第三軸承。即,主軸的前端是固定支撐方式,主軸上的各齒輪與主軸間仍留有一定的徑向浮動量。上述方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換擋撥叉與滑套或者同步器的對中性,避免換擋過程中由于主軸擺動而引起的結合不平穩現象。但是此種結構中撥叉與滑套或同步器之間的對中性還有待提高,需要提供一種新型的主軸支撐裝置,進一步提高雙中間軸變速器換擋時的結合平穩度。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主軸支撐裝置,可以保證換擋撥叉與滑套或者同步器的對中性,避免換擋過程中由于主軸擺動引起的結合不平穩顯像,減少同步器的早期異常磨損,延長同步器的使用壽命。另外,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雙中間軸變速器。再者,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工程車輛。首先,本技術提供了一種主軸支撐裝置,用于雙中間軸變速器,包括輸入軸、輸入齒輪、主軸和主軸齒輪,所述輸入齒輪固定安裝在所述輸入軸的軸端;所述主軸齒輪通過第一軸承安裝于所述主軸的周向;所述主軸的第一端插入所述輸入軸的軸端孔,所述主軸的第一端與所述輸入軸的軸端孔之間留有徑向浮動間隙;或者,所述主軸的第一端插入所述輸入齒輪的軸孔,所述主軸的第一端與所述輸入齒輪的軸孔之間留有徑向浮動間隙;所述主軸的第二端可徑向浮動地安裝于所述雙中間軸變速器的殼體上。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主軸上的各齒輪與主軸為固定支撐方式,主軸仍留有一定的徑向浮動量。由于主軸上的各齒輪為固定支撐,從而保證了換檔撥叉與滑套或者同步器的對中性,避免了換檔過程中由于主軸擺動而引起的結合不平穩現象;主軸仍留有一定的徑向浮動量,可以保證變速器的扭矩均勻傳遞。 在上述基礎技術方案中,一種優選實施方式為,所述第一軸承為滑動軸承。在上述基礎技術方案中,另一種優選實施方式為,所述第一軸承為滾動軸承。在上述基礎技術方案中,又一種優選實施方式為,所述第一軸承為深溝球軸承。在上述基礎技術方案中,再一種優選實施方式為,所述第一軸承為向心推力球軸承。 在上述基礎技術方案中,第五種優選實施方式為,所述第一軸承為滾針軸承。在上述基礎技術方案中,第六種優選實施方式為,所述第一軸承為圓柱滾子軸承或圓錐滾子軸承。在上述基礎技術方案中,第七種優選實施方式為,所述第一軸承為自動調心滾珠軸承。另一方面,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雙中間軸變速器,其包括上述的主軸支撐裝置,所述主軸上設置有同步器,所述同步器可沿所述主軸滑動并可隨所述主軸轉動。再者,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工程車輛,包括上述的雙中間軸變速器。本技術提供的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主軸上的各齒輪與主軸為固定支撐方式,主軸仍留有一定的徑向浮動量;由于主軸上的各齒輪為固定支撐,從而保證了換檔撥叉與滑套或者同步器的對中性,避免了換檔過程中由于主軸擺動而引起的結合不平穩現象;主軸仍留有一定的徑向浮動量,可以保證變速器的扭矩均勻傳遞。附圖說明圖I是相關技術中雙中間軸變速器的主軸支撐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所述雙中間軸變速器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I和圖2中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I輸入軸 2主軸 3第一軸承 4同步器11輸入齒輪 21主軸齒輪 5第二軸承7傳動軸 8副箱中間軸9離合器 10主箱中間軸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術,但是,本技術還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因此,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如圖2所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雙中間軸變速器,包括新型的主軸支撐裝置,所述主軸2上設置有同步器4,所述同步器4可沿所述主軸2滑動并可隨所述主軸2轉動。主軸支撐裝置包括輸入軸I、輸入齒輪11、主軸2和主軸齒輪21,所述輸入齒輪11固定安裝在所述輸入軸I的軸端;所述主軸齒輪21通過第一軸承3安裝于所述主軸2的周向;所述主軸2的第一端插入所述輸入軸I的軸端孔,所述主軸2的第一端與所述輸入軸I的軸端孔之間留有徑向浮動間隙;或者,所述主軸2的第一端插入所述輸入齒輪11的軸孔,所述主軸2的第一端與所述輸入齒輪11的軸孔之間留有徑向浮動間隙;所述主軸2的第二端可徑向浮動地安裝于所述雙中間軸變速器的殼體上。本實施例中,主軸的第一端是指主軸與離合器或發動機相連接的一端,即主軸的第一端為其輸入端;主軸的第二端是指主軸與輸出軸或傳動軸相連接的一端,即主軸的第二端為其輸出端。 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主軸上的各齒輪與主軸為固定支撐方式,主軸仍留有一定的徑向浮動量。由于主軸上的各齒輪為固定支撐,從而保證了換檔撥叉與滑套或者同步器的對中性,避免了換檔過程中由于主軸擺動而引起的結合不平穩現象;主軸仍留有一定的徑向浮動量,可以保證變速器的扭矩均勻傳遞。在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上述基礎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軸承3可以為滑動軸承或滾動軸承。滾筒軸承可以選擇深溝球軸承、向心推力球軸承、滾針軸承、圓柱滾子軸承、圓錐滾子軸承和自動調心滾珠軸承中的任一種。如圖2所示,輸入軸I的前端通過離合器9和發動機連接,輸入軸I的后端通過輸入齒輪11和主箱中間軸10連接,在變速箱的副箱中,主軸2的一端與傳動軸7連接,副箱中間軸8通過齒輪和傳動軸7連接。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工程車輛,包括上述實施例中的雙中間軸變速器。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主軸上的各齒輪與主軸為固定支撐方式,主軸仍留有一定的徑向浮動量;由于主軸上的各齒輪為固定支撐,從而保證了換檔撥叉與滑套或者同步器的對中性,避免了換檔過程中由于主軸擺動而引起的結合不平穩現象;主軸仍留有一定的徑向浮動量,可以保證變速器的扭矩均勻傳遞。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保證換檔撥叉與滑套或者同步器的對中性;避免換檔過程中由于主軸擺動而引起的結合不平穩現象;減少同步器早期異常磨損,延長同步器壽命。在本技術中,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以上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主軸支撐裝置,用于雙中間軸變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輸入軸(1)、輸入齒輪(11)、主軸(2)和主軸齒輪(21),所述輸入齒輪(11)固定安裝在所述輸入軸(1)的軸端;所述主軸齒輪(21)通過第一軸承(3)安裝于所述主軸(2)的周向;所述主軸(2)的第一端插入所述輸入軸(1)的軸端孔,所述主軸(2)的第一端與所述輸入軸(1)的軸端孔之間留有徑向浮動間隙;或者,所述主軸(2)的第一端插入所述輸入齒輪(11)的軸孔,所述主軸(2)的第一端與所述輸入齒輪(11)的軸孔之間留有徑向浮動間隙;所述主軸(2)的第二端可徑向浮動地安裝于所述雙中間軸變速器的殼體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孝先,鄧云海,秦滔,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