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型材設備,其包括第一型材件、二第二型材件及連接所述第一型材件和第二型材件的型材連接裝置,所述第一型材件為中空柱狀結構,所述第一型材件具有若干側板,每一第二型材件包括橫截面呈“L”形的型材體,所述型材連接裝置包括安裝于每一第二型材件的型材體的端部與所述第一型材件的相應側板的安裝塊,每一第二型材件還包括卡扣于所述型材體的一側并延伸至相應側板處以覆蓋所述安裝塊的一側面并與所述型材體形成三角形橫截面的型材扣板。通過安裝塊將中空柱狀結構的第一型材件和三角形橫截面的第二型材件連接起來,連接簡單、方便。另外,第二型材件的型材扣板將安裝塊的一側面的一側面覆蓋起來,保證型材設備外觀美觀。(*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型材設備。技術背景目前市場上的型材之間的連接模式,有上下扣件連接和公母扣連接等形式,上下扣件連接可分為直線連接、90度轉角連接、T形連接及“十”字連接。每種連接中還存在等高連接、不等高連接的區別,公扣與母扣連接,有公扣、母扣方向的區分,在連接時,可出現左公右母、右公左母、雙邊公扣、雙邊母扣等四種情況。因此型材之間存在的上述連接形式在實際應用中會出現相當多的組合,不同的連接需要不同的連接配件,造成了目前在生產與型材安裝過程中出現下列問題連接配件繁多,生產前期模具數量多,投入大;安裝時必須按照設計圖面尋找相應配件,且各種配件數量計算復雜,容易出錯;組裝時需要專業人員、并且使用專用工具(膠錘)和不同的緊固件,工作量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型材設備,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型材間的連接復雜、組裝不便的問題。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型材設備,其包括第一型材件、第二型材件及連接所述第一型材件和第二型材件的型材連接裝置,所述第一型材件為中空柱狀結構,所述第一型材件具有側板,所述第二型材件包括橫截面呈“L”形的型材體,所述型材連接裝置包括安裝于所述第一型材件的側板和所述第二型材件的型材體的端部之間的安裝塊,所述第二型材件還包括卡扣于所述型材體的一側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型材件的側板處以覆蓋所述安裝塊的一側面并與所述型材體形成三角形橫截面的型材扣板。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塊呈三角形結構,所述型材連接裝置還包括將所述安裝塊固定于所述型材體的端部的第一鎖固件,所述型材體的內側設置有供所述第一鎖固件安裝的若干側向開口的狹槽。進一步地,所述型材連接裝置還包括置于所述第一型材件內的墊板及依次穿過所述安裝塊、第一型材件的側部及所述墊板并將已裝好所述安裝塊后的型材體固定于所述墊板上的第二鎖固件。進一步地,所述型材體的二側緣沿型材體的長度方向形成有二卡條,所述型材扣板于相對兩側緣設置有分別卡持于所述卡條上的二卡鉤。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另一種型材設備,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型材間的連接復雜、組裝不便的問題。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型材設備,其包括第一型材件、二第二型材件及連接所述第一型材件和第二型材件的型材連接裝置,所述第一型材件為中空柱狀結構,所述第一型材件具有若干側板,每一第二型材件包括橫截面呈“L”形的型材體,所述型材連接裝置包括安裝于每一第二型材件的型材體的端部與所述第一型材件的相應側板的安裝塊,每一第二型材件還包括卡扣于所述型材體的一側并延伸至相應側板處以覆蓋所述安裝塊的一側面并與所述型材體形成三角形橫截面的型材扣板。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塊呈三角形結構,所述型材連接裝置還包括先將所述安裝塊固定于所述型材體的端部的第一鎖固件,所述型材體的內側設置有供所述第一鎖固件安裝的若干側向開口的狹槽。進一步地,所述型材連接裝置還包括置于所述第一型材件內的墊板及依次穿過所述安裝塊、第一型材件的側部及所述墊板并將已裝好所述安裝塊后的型材體固定于所述墊板上的第二鎖固件。進一步地,所述墊板呈L形,所述第一型材件呈中空方柱狀,所述二第二型材件相互垂直地安裝于所述第一型材件上。進一步地,所述型材體的二側緣沿型材體的長度方向形成有二卡條,所述型材扣 板于相對兩側緣設置有分別卡持于所述卡條上的二卡鉤。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型材件的型材扣板位于所述二第二型材件的型材體組成的框體的外部。本技術通過安裝塊將中空柱狀結構的第一型材件和三角形橫截面的第二型材件連接起來,連接簡單、方便。另外,第二型材件的型材扣板將安裝塊的一側面的一側面覆蓋起來,保證本技術的型材設備外觀美觀。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提供的型材設備的部分分解圖。圖2是圖I的型材設備的圓圈處的放大圖。圖3是圖I的型材設備的沿線A-A的剖面放大圖。圖4是圖I的型材設備的部分組裝圖,其中,所述安裝塊安裝于所述第二型材件的型材體上。圖5是圖4的型材設備的圓圈處的放大圖。圖6是圖I的型材設備的組裝圖。圖7是圖6的型材設備的圓圈處的放大圖。圖8是圖6的型材設備的俯視圖。圖9是圖6的型材設備的沿線B-B的剖面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請同時參閱圖I至圖9,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型材設備包括第一型材件10、二第二型材件20及連接所述第一型材件10和第二型材件20的型材連接裝置30。所述第一型材件10為中空柱狀結構。所述第一型材件10具有若干側板11。所述第二型材件20包括橫截面呈“L”形的型材體21。所述型材連接裝置30包括安裝于所述第一型材件10的側板11和每一第二型材件20的型材體21的端部之間的安裝塊31。所述第二型材件20還包括卡扣于所述型材體21的一側并延伸至相應側板11處以覆蓋所述安裝塊31的一側面并與所述型材體21形成三角形橫截面的型材扣板22。本技術通過安裝塊31將中空柱狀結構的第一型材件10和三角形橫截面的第二型材件20連接起來,連接簡單、方便。另外,第二型材件20的型材扣板22將安裝塊31的一側面的一側面覆蓋起來,保證本技術的型材設備外觀美觀。所述第二型材件20的型材扣板22位于所述二第二型材件20的型材體21組成的框體的外部,以將所述第二型材件20的型材體21組成的框體的外部覆蓋起來,以保證外觀美觀。所述型材體21的二側緣沿型材體21的長度方向形成有二卡條23。所述型材扣板22于相對兩側緣設置有分別卡持于所述卡條23上的二卡鉤24。所述安裝塊31呈三角形結構。所述型材連接裝置30還包括先將所述安裝塊31·固定于所述型材體21的端部的第一鎖固件(圖未示)。所述型材體21的內側設置有供所述第一鎖固件安裝的若干側向開口的狹槽25。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鎖固件為螺釘。所述型材連接裝置30還包括置于所述第一型材件10內的墊板32及依次穿過所述安裝塊31、第一型材件10的側部及所述墊板32并將所述裝好所述安裝塊31后的型材體21固定于所述墊板32上的第二鎖固件(圖未示)。所述墊板32呈L形,所述第一型材件10呈中空方柱狀,所述二第二型材件20相互垂直地安裝于所述第一型材件10上。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鎖固件為與螺母相配合的螺桿。在裝配過程中,首先,所述第一鎖固件穿過所述安裝塊31,進而鎖進所述第二型材件20的型材體21的狹槽25內,從而所述安裝塊31安裝于所述型材體21的端部。然后,所述墊板32伸入所述第一型材件10內,所述第二鎖固件依次穿過所述安裝塊31、第一型材件10的側部及所述墊板32并與墊板32外的螺母(圖未示)配合,以將裝好安裝塊31后的型材體21固定于所述第一型材件10上。最后,將所述型材扣板22對應所述型材體21的側向開口處進行拍打,從而將型材扣板22的卡鉤24與型材體21的卡條23相卡合,此時,所述型材扣板22將安裝塊31的一側面及第一鎖固件和第二鎖固件覆蓋,進一步保證外觀整潔。上述圖示中示出了二個第二型材件20安裝于第一型材件10上,可以理解地,可以僅一個第二型材件20安裝于第一型材件10上;也可以三個或四個第二型材件20安裝于第一型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型材設備,其包括第一型材件、第二型材件及連接所述第一型材件和第二型材件的型材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材件為中空柱狀結構,所述第一型材件具有側板,所述第二型材件包括橫截面呈“L”形的型材體,所述型材連接裝置包括安裝于所述第一型材件的側板和所述第二型材件的型材體的端部之間的安裝塊,所述第二型材件還包括卡扣于所述型材體的一側并延伸至第一型材件側板處以覆蓋所述安裝塊的一側面并與所述型材體形成三角形橫截面的型材扣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易輝,
申請(專利權)人:劉易輝,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