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背光源以及顯示裝置,所述背光源包括:光源組件,以及分別設置于所述光源組件兩側的導光板和散熱裝置,所述光源組件包括:光源以及用于固定所述光源的電路板,所述光源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所述電路板固定于所述散熱裝置的一端部上,所述散熱裝置具有由所述端部延伸而形成的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光源組件的上方,所述延伸部的下表面上具有一用于將所述光源向上發射的光至少部分反射到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上的一反射面。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能夠將光源向上發射的光反射到導光板的入光面上,從而防止光源向上發射的光泄露出去,避免漏光現象的發生。(*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顯示
,尤其涉及一種背光源以及顯示裝置。
技術介紹
由于顯示裝置的窄邊框技術的不斷成熟,要求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需要具有越來越小的混光距離,現有技術中,如果背光源采用的是光源為LED,通常在LED上增加球形燈罩以增大LED的發光角度,進而縮短混光距離。或者,直接采用能夠360度發光的CCFL(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陰極螢光燈管)作為背光源的光源。使用帶有球形燈罩的LED或者直接使用CCFL作為光源時,在增大左右方向的發光角度的同時,也增大了上下方向的發光角度,現有技術中,可以在導光板下方設置反射片以反射向下方向的光,使得向下方向的光被再次利用,而向上方向的光則由于沒有經過任何 處理,最后會通過顯示裝置的框架與最上層膜片之間的空隙發射出去,形成漏光現象。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提供一種背光源以及顯示裝置,能夠將光源向上發射的光反射到導光板的入光面上,從而防止光源向上發射的光泄露出去,避免漏光現象的發生。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背光源,包括光源組件,以及分別設置于所述光源組件兩側的導光板和散熱裝置,所述光源組件包括光源以及用于固定所述光源的電路板,所述光源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所述電路板固定于所述散熱裝置的一端部上,所述散熱裝置具有由所述端部延伸而形成的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光源組件的上方,所述延伸部的下表面上具有一用于將所述光源向上發射的光至少部分反射到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上的一反射面。優選的,所述反射面為一弧形曲面。優選的,所述弧形曲面的半徑大于或等于所述光源的出光面到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之間的距離。優選的,所述反射面上涂布有反光涂層。優選的,所述延伸部的頂端與所述導光板相抵觸。優選的,所述延伸部的末端的下表面上具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的尺寸與所述電路板頂端的尺寸相配合,所述電路板固定于所述散熱裝置上時,所述電路板的頂端固定于所述凹槽中。優選的,所述光源組件還包括一球形燈罩。優選的,所述導光板的下方還設置有一用于將所述光源向下發射的光至少部分反射到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上的一反射片。優選的,所述散熱裝置采用鋁板制成。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上述背光源。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夠將光源向上發射的光反射到導光板的入光面上,從而防止光源向上發射的光泄露出去,避免漏光現象的發生,另外,同時提高了背光源的光線的利用率。同時,還能夠將光源向下發射的光反射到導光板的入光面上,進一步提高了背光源的光線的利用率。能夠保證光源的發光中心與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中心處于同一平面內,提高光的利用率。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源的一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散熱裝置的反射面對光源發射的光的反射效果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源的另一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一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I所示為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源的一結構示意圖,所述背光源包括光源組件101,以及分別設置于所述光源組件101兩側的導光板102和散熱裝置103。其中,所述光源組件101包括光源(圖未示出)、用于固定所述光源的電路板1011以及設置于所述光源上方的球形燈罩1012。所述光源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導光板102的入光面,本實施例中的光源可以是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管)光源;所述球形燈罩1012的使用能夠增大所述光源的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發光角度,從而縮短所述背光源的混光距離;所述電路板1011固定于所述散熱裝置103的一端部上。所述電路板也可以是多種類型的電路板,例如金屬電路板(Metal Core PCB, MCPCB)、軟性電路板等,采用金屬電路板(例如鋁板)可以提高光源的散熱效果。所述導光板102用于將所述光源發射的光導出,所述光源的出光面正對所述導光板102的入光面,且所述光源的發光中心與所述導光板102的入光面中心處于同一平面內,以保證光的利用率。所述散熱裝置103用于固定所述光源組件101,并用于為所述光源組件101散熱,所述散熱裝置103可以采用鋁板或其他散熱材質制成。為了防止所述光源向上發射的光泄露出去,所述散熱裝置103上具有由所述端部(與所述電路板1011連接的端部)延伸而形成的一延伸部1031,所述延伸部1031位于所述光源組件101的上方,所述延伸部1031的下表面上具有一用于將所述光源向上發射的光至少部分反射到所述導光板102的入光面上的一反射面10311。圖2是本技術的散熱裝置的反射面對光源發射的光的反射效果示意圖,從圖2中可以看出,反射面可以將分光源向上發射的光的其中一部分反射到導光板的入光面上,圖中600指的是光線。通過所述反射面10311,可以將所述光源向上發射的光反射到所述導光板102的入光面上,從而防止所述光源向上發射的光泄露出去,避免漏光現象的發生,另外,同時提高了背光源的光線的利用率。上述實施例中的光源組件101中包括一球形燈罩1011,以縮短所述背光源的混光距離,在本技術的具有反射面10311的散熱裝置103,同樣適用于不包括球形燈罩的光源組,即光源組僅包括光源以及用于固定所述光源的電路板,該光源可以是能夠360度發光的CCFL,或者,其他類型的光源。本實施例中,所述反射面10311為一弧形曲面,優選的,所述弧形曲面的半徑大于或等于所述光源的出光面到所述導光板102的入光面之間的距離。當然,本技術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反射面10311還可以為其他結構的反射面,例如,為一斜平面等,只有具有能夠將所述光源向上發射的光反射到所述導光板102的入光面上的功能即可。此外,為了提高所述反射面10311的光反射率,還可以在所述反射面上涂布反光 涂層,例如白漆等反光涂層。為了進一步防止所述光源向上發射的光泄露出去,所述散熱裝置103的上的延伸部1031的頂端與所述導光板102相抵觸,也就是說,所述散熱裝置103與所述導光板102之間的空隙無限接近為零,從而能夠有效防止漏光現象。上述實施例中,利用散熱裝置103上的反射面10311,能夠可以將所述光源向上發射的光反射到所述導光板102的入光面上,從而防止所述光源向上發射的光泄露出去,此夕卜,為了進一步提高光的利用率,如圖3所示,還可以在所述導光板102的下方設置一反射片104,用于將所述光源向下發射的光反射到所述導光板102的入光面上。在本技術的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采用其他結構,將所述光源向下發射的光反射到所述導光板102的入光面上,例如,在所述散熱裝置103的與所述光源組件101接觸的端部的下方,設置一與所述延伸部1031相對稱的另一延伸部,該位于下方的延伸部上同樣具有一反射面,用于將所述光源向下發射的光反射到所述導光板102的入光面上,該位于所述光源組件101下方的反射面,與位于所述光源組件101下方的反射面10311,可以是相同結構的反射面,也可以是不同結構的反射面。本實施例中,所述電路板1011與所述散熱裝置103可以采用雙面膠貼合固定在一起,當然,所述電路板1011與所述散熱裝置103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式固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組件,以及分別設置于所述光源組件兩側的導光板和散熱裝置,所述光源組件包括:光源以及用于固定所述光源的電路板,所述光源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所述電路板固定于所述散熱裝置的一端部上,所述散熱裝置具有由所述端部延伸而形成的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光源組件的上方,所述延伸部的下表面上具有一用于將所述光源向上發射的光至少部分反射到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上的一反射面。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楠楠,
申請(專利權)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