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釣魚用鞋,其可對將鞋底固定于鞋本體的固定部之間的位置偏離進行有效吸收,由此能夠確保充分的固定力。具體為,本發明專利技術的釣魚用鞋(1)具備:鞋本體(2);鞋底(4),被裝拆自如地安裝在鞋本體(2)的底面;及固定構件,固定鞋本體(2)與鞋底(4)的安裝狀態。固定構件具有:第1固定部(50)(第1連結部件(13)),具有規定的間隙度(S)設置在鞋本體(2)側;及第2固定部(52)(第2連結部件(14),支承板(22)),設置在鞋底(4)側,與第1固定部(50)結合,從而與第1固定部(50)一起將鞋底(4)固定于鞋本體(2),可利用所述間隙度(S)來調節第1固定部(50)對于第2固定部(52)的結合位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主要涉及釣魚時使用的釣魚用鞋,尤其涉及一種防滑用的鞋底被裝拆自如地安裝在鞋本體的底面而構成的釣魚用鞋。
技術介紹
以往,使用于溪流垂釣或海岸垂釣等的釣魚用鞋具備難以打滑的鞋底結構,例如,如圖7所示,由覆蓋釣魚者足部的鞋本體102和裝拆自如地安裝固定在鞋本體102底面的具有防滑效果的鞋底(毛氈底)104而構成,鞋底104磨損后可以用新的鞋底更換。鞋本體102與鞋底104之間的裝拆結構通常由例如魔術粘扣帶(Magic Tape,注冊商標)、維克羅(Velcro,注冊商標)等的搭扣帶而構成。在圖7的構成例中,在鞋本體102 的底面102a上,通過粘固而設置有搭扣帶110A,在鞋底104的表面(與鞋本體102的底面102a相對的面),通過粘固而設置有與搭扣帶IlOA裝拆自如地緊貼接合的搭扣帶110B。另外,在鞋底104通過搭扣帶110A、IlOB而被裝拆自如地安裝于鞋本體102這樣的結構中,為了防止鞋底104相對于鞋本體102位移或脫落,例如在搭扣帶的基礎上通過螺釘將鞋底104連結固定在鞋本體102上(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I :日本國特開平9-168406號
技術實現思路
如前述的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那樣,在通過連結構件來固定搭扣帶110A、110B的安裝狀態的結構中存在一個問題。即,如圖7所示,在使用突設在鞋本體102底面102a上的帶螺紋的銷釘113和螺母114來作為連結構件,從而對鞋底104和鞋本體102的搭扣帶110A、1 IOB的安裝狀態進行固定時,使鞋本體102側的銷釘113穿過對應于鞋底104而設置的锪孔115的銷釘通孔116,與從鞋底104的相反側插入锪孔115內的螺母114螺合。此時,銷釘113與銷釘通孔116的對位必須精度良好,但是,因為埋入銷釘113而成形的鞋本體102 —般由合成橡膠或PVC等形成,所以,由于成形引起的收縮,銷釘113的位置有時與鞋底104的銷釘通孔116的位置對不上。因此,如圖8所示,也可以考慮預先將銷釘通孔116A的孔徑形成得較大,由此,使鞋本體102的成形收縮引起的銷釘113的位置偏離能夠被吸收(在大孔徑的范圍內容許銷釘113位置偏離)。但是,在此情況下,如圖9所示,由于發生位置偏離的銷釘113的軸心與作為大孔的銷釘通孔116A的中心軸偏心,所以當使螺母114與該偏心的銷釘113螺合時,螺母114的中心軸也會偏離锪孔115的中心軸,如圖9(c)及圖10所示,無法用锪孔115的底面115a完全支承螺母114的整面。因此,連結力變得不充分(因此鞋底104在鞋本體102上的固定力變得不充分),同時在锪孔115的底面115a與螺母114之間有時會產生間隙P。而且,如果產生了這樣的間隙P,沙子或異物等則有可能通過該間隙P進入鞋本體102的底面102a與鞋底104的緊貼面之間,在這種情況下,搭扣帶110AU10B的小鉤子便會被壓潰而造成緊貼力下降。本專利技術是著眼于上述情況而進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對將鞋底固定于鞋本體的固定部之間的位置偏離進行補償,由此能夠確保充分的固定力的釣魚用鞋。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技術方案I所述的釣魚用鞋具備鞋本體;鞋底,被裝拆自如地安裝在所述鞋本體的底面;及固定構件,固定所述鞋本體與所述鞋底的安裝狀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構件具有 第I固定部,具有規定的間隙度設置在所述鞋本體側;及第2固定部,設置在所述鞋底側,與所述第I固定部結合,從而與第I固定部一起將所述鞋底固定于所述鞋本體,可利用所述間隙度來調節所述第I固定部對于所述第2固定部的結合位置。根據該技術方案I所述的釣魚用鞋,由于固定鞋本體與鞋底的安裝狀態的固定構件具有被分別設置在鞋本體側以及鞋底側且相互結合的第I固定部和第2固定部,利用第I固定部上所給予的間隙度,能夠調節第I固定部對于第2固定部的結合位置,所以,即使在將鞋底安裝于鞋本體的階段中,在第I固定部與第2固定部之間產生位置偏離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所述間隙度來有效地吸收該位置偏離。也就是說,能夠使第I及第2固定部相互在適宜的位置結合,能夠產生充分的固定力。另外,在上述構成中,所謂的“間隙度”是指,為了調節第I固定部對于第2固定部的結合位置,能夠使第I固定部移動的第I固定部的 可動自由度。另外,技術方案2所述的釣魚用鞋的特征為,在技術方案I所述的釣魚用鞋中,所述第I固定部具有第I通孔,設置于所述鞋本體;及第I連結部件,具有徑向的間隙度穿過該第I通孔,所述第2固定部具有第2通孔,設置于所述鞋底,所述第I連結部件穿過 '及第2連結部件,通過與所述第I連結部件結合,在與所述第I連結部件之間夾持所述鞋底,可利用所述徑向的間隙度使所述第I連結部件的中心軸與所述第2通孔的中心軸對位。根據該技術方案2所述的釣魚用鞋,在能夠得到與技術方案I所述的釣魚用鞋同樣的作用效果的同時,由于構成第I固定部的第I連結部件具有徑向的間隙度穿過第I通孔,所以,即使在將鞋底安裝于鞋本體的階段中,在第I通孔與第2通孔之間產生位置偏離的情況下,也能夠使第I連結部件在徑向上變位,從而使第I連結部件的中心軸與第2通孔的中心軸對位。因此,可以避免第I連結部件與第2連結部件在相對于第2通孔的中心軸偏心的位置結合,其結果可以確保充分的連結力(因此可確保鞋底在鞋本體上的充分的固定力),同時不使通向鞋本體與鞋底的緊貼面之間的間隙產生。由此,能夠排除沙子或異物等從固定構件的固定部進入鞋本體的底面與鞋底的緊貼面之間的可能性。另外,由于能夠與通孔之間的位置偏離無關而使第I連結部件的中心軸與第2通孔的中心軸對位,所以,無需預先將第2通孔的孔徑形成得較大,這也可以有助于避免所述間隙的產生。另外,技術方案3所述的釣魚用鞋的特征為,在技術方案2所述的釣魚用鞋中,所述第I連結部件具有支承部,支承于所述鞋本體;及帶螺紋的軸部,具有徑向的間隙度穿過所述第I通孔,所述第2連結部件由固定在所述鞋底且橫穿所述第2通孔的支承板和承接該支承板且與所述軸部螺合的螺合部件構成。根據該技術方案3所述的釣魚用鞋,在能夠得到與技術方案2所述的釣魚用鞋同樣的作用效果的同時,通過連結部件之間的螺合,可獲得穩定且較大的連結力。另外,由于螺合部件承接橫穿第2通孔的支承板與軸部螺合,所以即便不使螺合部件從第2通孔向外部突出,也能夠通過支承板在大面積上利用螺合部件承接鞋底,獲得穩定、充分的連結力(鞋底在鞋本體上的充分的固定力)。另外,技術方案4所述的釣魚用鞋的特征為,在技術方案3所述的釣魚用鞋中,還具備加強部件,用于加強所述鞋本體的支承面,支承面支承所述第I連結部件的所述支承部。根據該技術方案4所述的釣魚用鞋,在能夠得到與技術方案3所述的釣魚用鞋同樣的作用效果的同時,通過利用加強部件來加強所述支承面,能夠防止支承面因連結力而發生變形,可實現能夠穩定承受連結力的支承結構。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釣魚用鞋,能夠有效吸收將鞋底固定于鞋本 體的固定部之間的位置偏離,由此能夠確保充分的固定力。附圖說明圖I (a)是本專利技術的第I實施方式涉及的釣魚用鞋的側視圖,(b)是(a)的釣魚用鞋的仰視圖。圖2是從底側觀察圖I的釣魚用鞋的部分分解立體圖。圖3是圖I的釣魚用鞋的鞋本體的底面與鞋底的安裝固定部的要部剖視圖。 圖4是支承板的俯視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的第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釣魚用鞋,具備:鞋本體;鞋底,被裝拆自如地安裝在所述鞋本體的底面;及固定構件,固定所述鞋本體與所述鞋底的安裝狀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構件具有:第1固定部,具有規定的間隙度設置在所述鞋本體側;及第2固定部,設置在所述鞋底側,與所述第1固定部結合,從而與第1固定部一起將所述鞋底固定于所述鞋本體,可利用所述間隙度來調節所述第1固定部對于所述第2固定部的結合位置。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7.29 JP 2011-1661481.一種釣魚用鞋,具備 鞋本體; 鞋底,被裝拆自如地安裝在所述鞋本體的底面; 及固定構件,固定所述鞋本體與所述鞋底的安裝狀態, 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構件具有 第I固定部,具有規定的間隙度設置在所述鞋本體側;及第2固定部,設置在所述鞋底側,與所述第I固定部結合,從而與第I固定部一起將所述鞋底固定于所述鞋本體,可利用所述間隙度來調節所述第I固定部對于所述第2固定部的結合位置。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釣魚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固定部具有第I通孔,設置于所述鞋本體;及第I連結部件,具有徑向的間隙度穿過該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山口信之,
申請(專利權)人:古洛布萊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