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包括第一護坡板、第二護坡板、插入泥土板、水位控制板、斜支桿支撐定位板、定水位深度斜支桿、第一水流導向板和第二水流導向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不僅可以將一塊稻田過多的水排匯到其它水勢較低的水稻田中去,還可以根據要求設定水稻田的水位深度;既能夠節約灌溉用水、又可以調節水稻田水位高度,使得水稻種植者能夠對水稻進行科學灌溉。在不使用的時候還可以折疊起來,占用空間非常小,攜帶及運輸方便。原理簡單、節水、省時、省工,使得稻田單位面積的產量提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農業灌溉設備,特別涉及一種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技術背景水稻既能生長在淹水的環境下,又能生長在旱田;其對水分的需求包括耕作需水、生態需水和生理需水。生理需水是水稻保持體內水分平衡、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水分,在一定條件下減少耕作需水和生態需水,也能夠滿足水稻正常生理需水要求,保證植株正常生長發育。水稻不同的生長時期,生理需水有不同的要求,關鍵需水期缺水將對產量形成較大影響。但是,稻田長期深水淹灌,不僅由于滲漏量大而造成灌溉用水量加大,而且對水稻的生長發育也十分不利。稻田長期淹水雖在調節溫度、抑制雜草及減緩土壤有機質分解、保持土壤肥力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是,稻田長期淹水會顯著降低水稻根系周圍的氧氣含量,并增加有毒物質,造成黑根和爛根,致使植株發育不良,出現生理病害,從而導致減產。因此,水稻應該進行科學灌溉,按照水稻各生育期的不同需水要求,適時適量地灌溉排水,不僅充分滿足生理需水,而且要創造最佳的生態環境,實現高產穩產且省水。但是,現有技術上還沒有可以實現對水稻田進行科學灌溉的設備或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既能夠節約灌溉用水、又可以調節水稻田水位高度的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使得能夠對水稻進行科學灌溉。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包括第一護坡板、第二護坡板、插入泥土板、水位控制板、斜支桿支撐定位板、定水位深度斜支桿、第一水流導向板和第二水流導向板;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具有安裝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的支撐定位面和位于所述支撐定位面下方的底面;所述插入泥土板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的第一側邊連接,并且所述插入泥土板向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的底面的下方延伸;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的第二側邊連接,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的第三側邊連接,并且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和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均向所述支撐定位面的上方延伸;所述水位控制板與所述支桿支撐定位板的第一側邊鉸接,并且所述水位控制板位于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和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之間,所述水位控制板與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的交界處以及所述水位控制板與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的交界處均液封;所述水位控制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和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三者之間形成水流通道;所述第一護坡板自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遠離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的一側面向遠離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護坡板自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遠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的一側面向遠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的方向延伸;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的第一端與所述水位控制板的下表面連接,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的第二端安裝在所述支撐定位面上。上述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所述支撐定位面上設置有導向槽,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導向槽內。上述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所述導向槽內設置有防風壓簧。上述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為可伸縮定水位深度斜支桿。上述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所述第一護坡板與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之間、所述第二護坡板與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之間、所述插入泥土板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之間、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之間以及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之間均為鉸接連接。 上述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在所述水流通道出口處的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上和/或在所述水流通道出口處的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上設置有水位深度刻度線。上述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所述第一護坡板與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之間、所述第二護坡板與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之間、所述插入泥土板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之間、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之間以及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之間均通過扭簧連接。上述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所述第一護坡板自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遠離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的一側面向遠離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的方向延伸的長度為10-20厘米,所述第二護坡板自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遠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的一側面向遠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的方向延伸的長度為10-20厘米。上述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和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之間的距離為30-40厘米。上述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所述插入泥土板向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的底面的下方延伸長度為5-10厘米。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不僅可以將一塊稻田過多的水排匯到其它水勢較低的水稻田中去,還可以根據要求設定水稻田的水位深度;既能夠節約灌溉用水、又可以調節水稻田水位高度,使得水稻種植者能夠對水稻進行科學灌溉。在不使用的時候還可以折疊起來,占用空間非常小,攜帶及運輸方便。本技術原理簡單、節水、省時、省工,使得稻田單位面積的產量提高。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中1-1-第一護坡板,1-2-第二護坡板,2-插入泥土板,3-水位控制板,6_定水位深度斜支桿,7-水位深度刻度線,8-防風壓簧,11-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3-第一水流導向板,14-第二水流導向板,15-導向槽。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如圖I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包括第一護坡板1-1、第二護坡板1-2、插入泥土板2、水位控制板3、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第一水流導向板13和第二水流導向板14 ;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具有安裝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的支撐定位面和位于所述支撐定位面下方的底面;所述插入泥土板2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第一側邊連接,并且所述插入泥土板2向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底面的下方延伸;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第二側邊連接,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第三側邊連接,并且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和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均向所述支撐定位面的上方延伸;所述水位控制板3與所述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第一側邊鉸接,并且所述水位控制板3位于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和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之間,所述水位控制板3與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的交界處以及所述水位控制板3與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的交界處均液封;所述水位控制板3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和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三者之間形成水流通道;所述第一護坡板1-1自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遠離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的一側面向遠離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護坡板1-2自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遠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的一側面向遠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的方向延伸;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的第一端與所述水位控制板3的下表面連接,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的第二端安裝在所述支撐定位面上。·所述支撐定位面上設置有導向槽15,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導向槽15內。所述導向槽15內設置有防風壓簧8。所述第一護坡板1-1與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之間、所述第二護坡板1-2與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之間、所述插入泥土板2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之間、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之間以及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之間均為鉸接連接;這樣可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護坡板(1?1)、第二護坡板(1?2)、插入泥土板(2)、水位控制板(3)、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第一水流導向板(13)和第二水流導向板(14);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具有安裝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的支撐定位面和位于所述支撐定位面下方的底面;所述插入泥土板(2)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第一側邊連接,并且所述插入泥土板(2)向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底面的下方延伸;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第二側邊連接,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第三側邊連接,并且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和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均向所述支撐定位面的上方延伸;所述水位控制板(3)與所述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第一側邊鉸接,并且所述水位控制板(3)位于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和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之間,所述水位控制板(3)與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的交界處以及所述水位控制板(3)與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的交界處均液封;所述水位控制板(3)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和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三者之間形成水流通道;所述第一護坡板(1?1)自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遠離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的一側面向遠離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護坡板(1?2)自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遠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的一側面向遠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的方向延伸;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的第一端與所述水位控制板(3)的下表面連接,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的第二端 安裝在所述支撐定位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護坡板(1-1)、第二護坡板(1-2)、插入泥土板(2)、水位控制板(3)、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第一水流導向板(13)和第二水流導向板(14);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具有安裝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的支撐定位面和位于所述支撐定位面下方的底面;所述插入泥土板(2)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第一側邊連接,并且所述插入泥土板(2)向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底面的下方延伸;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第二側邊連接,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與所述斜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第三側邊連接,并且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和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均向所述支撐定位面的上方延伸;所述水位控制板(3)與所述支桿支撐定位板(11)的第一側邊鉸接,并且所述水位控制板(3)位于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和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之間,所述水位控制板(3)與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的交界處以及所述水位控制板(3)與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的交界處均液封;所述水位控制板(3)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和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三者之間形成水流通道;所述第一護坡板(1-1)自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 )遠離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 )的一側面向遠離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 )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護坡板(1-2)自所述第二水流導向板(14)遠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的一側面向遠離所述第一水流導向板(13)的方向延伸;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的第一端與所述水位控制板(3)的下表面連接,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的第二端安裝在所述支撐定位面上。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定位面上設置有導向槽(15),所述定水位深度斜支桿(6)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導向槽(15)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田節水灌溉閥門,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槽(15)內設置有防風壓簧(8)...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軍,
申請(專利權)人:王軍,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