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控制馬鈴薯塊莖蛾及亞洲玉米螟的方法,采用馬鈴薯與玉米同時播種或先播種馬鈴薯后播種玉米兩種方式。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方法,按照收獲的薯塊數量及儲藏后出成蟲數計算,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控治馬鈴薯塊莖蛾的效果達53%至65%;按照玉米收獲時剖開玉米稈查到的稈內幼蟲數量計算,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控治玉米螟的效果達38%至43%。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農業
,尤其涉及的是一種利用玉米和馬鈴薯多樣性種植控制馬鈴薯塊莖蛾及亞洲玉米螟的方法。
技術介紹
作物間作套種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我國農業1985-1995年的10年間,耕作制度措施改進對產量提高的貢獻率為70%。中國之所以能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創造了世界奇跡,也與間套作多熟種植分不開。這種多樣性間套作具有集約利用耕地、勞力、養分、水分、光和熱等資源,提高其利用率,減少病蟲害,實現農業的高產高效等優點。馬鈴暮塊莖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 Zeleller),又名馬鈴暮麥蛾,煙草潛葉蛾,洋芋繡蟲,串皮蟲,裂蟲等,曾被列為國際和國內檢疫對象,是馬鈴薯的主要害蟲。原產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北部地區,世界上最早的記載是1854年在澳大利亞危害馬鈴薯,此后不斷擴展蔓延,目前已傳播到亞洲、歐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中美及南美洲的90多個國家,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種世界性害蟲。國內對馬鈴薯塊莖蛾的記載最早始于1937年,陳金壁報道該害蟲在廣西柳州為害煙草,現已廣泛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甘肅、陜西及臺灣等省(區),且發生較為普遍。該蟲為植食性害蟲,具有分布廣,食性雜,世代多,危害重的特點。主要為害茄科植物,其中以馬鈴薯、爺子、煙草等受害最重,在大田和貯藏期都能為害馬鈴薯塊莖。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是我國玉米的主要害蟲,對產量和質量影響很大。一般年份春玉米受害而減產10%左右,大發生年可使玉米減產30%以上,造成巨大損失。以化學防治為主要措施控制馬鈴薯塊莖蛾和玉米螟方法已有很多報道。如趙中華報導2007年我國馬鈴薯病蟲害的發生概況與防治對策;朱國慶等報導四川省西昌地區馬鈴薯塊莖蛾的危害情況及防治辦法;劉曉峰、王俊報道山東新民市玉米螟發生規律與防治對策;孫建武報道安徽省靈璧縣玉米螟發生的新特點及防治對策;李立志等報導玉米螟的發生與測報;李正躍和盧美榕報導有效積溫法在云南亞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 (Guenee)研究上的應用。用作物多樣性種植來防治馬鈴薯塊莖蛾及亞洲玉米螟的方法,目前還未見報導。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采用馬鈴薯與玉米同時播種或先播種馬鈴薯后播種玉米兩種方式。所述的方法,采用2行玉米、2行馬鈴薯模式,2行玉米、2行馬鈴薯模式播幅為2m,玉米、馬鈴薯行距O. 5m,玉米株距O. 20-0. 25m,馬鈴薯塘距O. 25-0. 3m,玉米、馬鈴薯密度分別為每畝2700-3300株和2300-2900塘;玉米及馬鈴薯均按上述規格開溝后播種、施底肥、蓋土,每兩行玉米起壟約20厘米高后覆蓋地膜;干旱情況下每塘玉米澆水lKg,玉米每塘播2粒,種植深度4-6cm;底肥一般每畝施優質腐熟農家肥1500-2000Kg,復混肥(N : P : K為10 10 10)80-100Kg。所述的方法,地膜玉米出苗后要適時破膜放苗,三葉一心后按照“去弱留壯,去小留大、去病留健、去雜留純”原則進行間苗,發現地膜有破損的地方,要及時用土封嚴;還應根據植株長勢適時追肥,一般在大喇叭口期及抽雄期各追肥一次,第一次每畝追尿素15-20Kg,第二次30-40Kg ;追肥應距根部10-15cm,嚴防肥害發生,同時蓋嚴土,以確保高肥效;馬鈴薯出苗I個月后進行第一次中耕、培土,團棵期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生長后期如出現葉色發黃等脫肥現象,需噴施磷酸二氫鉀等頁面肥防止早衰。采用上述方案,按照收獲的薯塊數量及儲藏后出成蟲數計算,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控治馬鈴薯塊莖蛾的效果達53%至65% (見表I :2009年防效為52. 94%,2010年防效為65. 42% );按照玉米收獲時剖開玉米桿查到的桿內幼蟲數量計算,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控治玉米螟的效果達38%至43% (見表2 2009年防效為42. 86%,2010年防效為37. 04%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說明。2. 2. I品種選擇與種植節令選擇株型緊湊、雙穗率高、株高中等的大穗型玉米品種及株型緊湊、署形好、耐蔭性強、品質好的馬鈴薯品種,于3月5-15日,土溫穩定達到10°C以上時播種。可采用馬鈴薯與玉米同時播種或先播種馬鈴薯后播種玉米兩種方式,種薯用30-50克的脫毒小整薯最好。2. 2. 2種植方式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采用2行玉米2行馬鈴薯模式對控制馬鈴薯塊莖蛾及玉米螟效果最好。2行玉米2行馬鈴薯模式播幅為2m,玉米、馬鈴薯行距O. 5m,玉米株距O.20-0. 25m,馬鈴薯塘(株)距O. 25-0. 3m,玉米、馬鈴薯密度分別為每畝2700-3300株和2300-2900 塘。玉米及馬鈴薯均按上述規格開溝后播種、施底肥、蓋土,每兩行玉米起壟約20厘米高后覆蓋地膜。干旱情況下每塘玉米澆水lKg,玉米每塘播2粒,種植深度4-6cm。底肥一般每畝施優質腐熟農家肥1500-2000Kg,復混肥(N : P : K為10 : 10 10)80_100Kg。2. 2. 3田間管理2. 2. 3. I玉米適時放苗、間苗、定苗及施肥地膜玉米出苗后要適時破膜放苗,三葉一心后按照“去弱留壯,去小留大、去病留健、去雜留純”原則進行間苗,發現地膜有破損的地方,要及時用土封嚴。還應根據植株長勢適時追肥,一般在大喇叭口期及抽雄期各追肥一次,第一次每畝追尿素15-20Kg,第二次4CN 102907225 A書明說3/4頁30-40Kg。追肥應距根部10-15cm,嚴防肥害發生,同時蓋嚴土,以確保高肥效。2. 2. 3. 2 中耕管理馬鈴薯出苗I個月后進行第一次中耕、培土,團棵期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生長 后期如出現葉色發黃等脫肥現象,需噴施磷酸二氫鉀等頁面肥防止早衰。2. 3. I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對馬鈴薯塊莖蛾及亞洲玉米螟具有顯著的控制作用。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控制了馬鈴薯主要害蟲馬鈴薯塊莖蛾及玉米主要害蟲亞洲玉米螟,減少了生產成本,同時又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專利技術人研究發現,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控治馬鈴薯塊莖蛾的效果達53%至65%、控治玉米螟的效果達38%至 43%。按照收獲的薯塊數量及儲藏后出成蟲數計算,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控治馬鈴薯塊莖蛾的效果達53%至65% (見表I :2009年防效為52. 94%、2010年防效為65. 42% );按照玉米收獲時剖開玉米桿查到的桿內幼蟲數量計算,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控治玉米螟的效果達38%至43% (見表2 :2009年防效為42. 86%、2010年防效為37.04% )。表I.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對馬鈴薯塊莖蛾危害的控制效果年份處理IIIIII均數防效(10·2)ΟΛΛΟ2:23.335.005.004.4452.94ZUUV 十單作15.006.676.679.44ΛΛ1 A2:216.1017.6727.9520.5865.42ZU IU 千單作57.5585.0135.9359.490.00表I中的2:2表示2行玉米2行馬鈴薯種植模式,I、II、III欄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控制馬鈴薯塊莖蛾及亞洲玉米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馬鈴薯與玉米同時播種或先播種馬鈴薯后播種玉米兩種方式。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玉米馬鈴薯多樣性種植控制馬鈴薯塊莖蛾及亞洲玉米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馬鈴薯與玉米同時播種或先播種馬鈴薯后播種玉米兩種方式。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2行玉米、2行馬鈴薯模式,2行玉米、2行馬鈴薯模式播幅為2m,玉米、馬鈴薯行距O. 5m,玉米株距O. 20-0. 25m,馬鈴薯塘距O.25-0. 3m,玉米、馬鈴薯密度分別為每畝2700-3300株和2300-2900塘;玉米及馬鈴薯均按上述規格開溝后播種、施底肥、蓋土,每兩行玉米起壟約20厘米高后覆蓋地膜;干旱情況下每塘玉米澆水lKg,玉米每塘播2粒,種植深度4-6cm ;底肥一般每畝施優質腐熟農家肥15...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嚴乃勝,李正躍,陳斌,桂富榮,吳道慧,
申請(專利權)人:云南農業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