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棕櫚渣與生化污泥的環保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棕櫚渣預處理系統、干燥系統和生物炭冷卻包裝系統,與棕櫚渣預處理系統并聯還設置有污泥預處理系統,與所述生物炭冷卻包裝系統連接設置有廢水廢氣處理系統,還包括用于將干燥系統的熱能傳導給污泥預處理系統的第一熱傳導系統、用于將干餾系統的熱能傳導給干燥系統的第二熱傳導系統和用于將干餾系統的熱能傳導給燃燒系統的第三熱傳導系統,所述棕櫚渣預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破碎系統、造粒系統和燃燒系統,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對棕櫚渣和生化污泥進行有效回收,一方面解決了大量棕櫚渣無處堆放的問題,另一方面使緩解了生化污泥對環境的污染,減輕了環境負荷,具有節能環保的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有機垃圾回收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棕櫚渣與生化污泥的環保處理系統。
技術介紹
棕櫚油又稱棕油、棕皮油,是由油棕果中果皮提取的油脂,棕櫚油是世界油脂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它在世界油脂總產量中的比例超過30%。用于生產棕櫚油的油棕果原產于非洲西海岸,20世紀70年代東南亞各國開始大量種植,到80年代東南亞的油棕面積和產量都已超過非洲,其中馬來西亞的產量已占世界產量的50%以上,印度尼西亞也占20%左右。20世紀20年代我國曾從馬來西亞引種海南島,后來臺灣、云南、廣西、福建、廣東等省、區均有種植,但產量不多,20世紀70年代以來,棕櫚油產量是各種植物油脂中增長最快的,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主要食用油脂,在國際植物油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為了從棕櫚樹及其果實處獲得棕櫚油,人們通常采用水煮、碾碎、榨取等方式來對棕櫚果肉及棕櫚仁等進行加工,不過該方法在獲得棕櫚油的同時還預留下大量包括棕櫚樹枝、樹葉、果殼及果仁在內的棕櫚渣。在工業生產中,這些棕櫚渣數量眾多,占地面積較大,故如何對棕櫚渣進行有效處理一直是棕櫚油生產廠商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就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棕櫚渣與生化污泥的環保處理系統,采用該系統可以對棕櫚渣和生化污泥進行回收利用,為棕櫚油產業中處理大量棕櫚渣提供了新的方法。為了達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棕櫚渣與生化污泥的環保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棕櫚渣預處理系統、干燥系統和生物炭冷卻包裝系統,與棕櫚渣預處理系統并聯還設置有污泥預處理系統,與所述生物炭冷卻包裝系統連接設置有廢水廢氣處理系統,還包括用于將干燥系統的熱能傳導給污泥預處理系統的第一熱傳導系統、用于將干餾系統的熱能傳導給干燥系統的第二熱傳導系統和用于將干餾系統的熱能傳導給燃燒系統的第三熱傳導系統,所述棕櫚渣預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破碎系統、造粒系統和燃燒系統。進一步地,所述污泥預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預熱料倉、螺桿泵和預熱器,所述第一熱傳導系統包括與所述干燥系統依次連接的冷卻器、三相分離器、沉淀池和熱水泵,所述熱水泵與預熱器連接。再進一步地,所述預熱器與預熱料倉之間設置有用于將預熱器的熱能傳導給預熱料倉的導熱管道。作為一種具體實施例,所述干燥系統包括三級直接加熱干燥機,所述三級直接加熱干燥機包括依次嵌套的大筒、中筒和小筒;所述干餾系統包括外熱式回轉干餾機。作為一種具體實施例,所述生物炭冷卻包裝系統包括生物炭冷卻器、生物炭料倉及生物炭包裝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專利技術可以棕櫚渣和生化污泥進行有效回收,一方面解決了棕櫚油生產過程中大量棕櫚渣無處堆放的問題,另一方面使緩解了生化污泥對環境的污染,減輕了環境負荷,具有節能環保的效果;同時,本專利技術的處理過程還可以產生附加產品生物炭,使系統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此外,本專利技術的熱傳導系統使棕櫚渣處理過程中的余熱可以回收利用,節約了能耗,還使系統符合節能減排的要求。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工藝流程圖。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見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說明參見圖1,本專利技術所述的棕櫚渣與生化污泥的環保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棕櫚渣預處理系統、干燥系統和生物炭冷卻包裝系統,與棕櫚渣預處理系統并聯還設置有污泥預處理系統,與所述生物炭冷卻包裝系統連接設置有廢水廢氣處理系統,本專利技術所述系統還包括用于將干燥系統的熱能傳導給污泥預處理系統的第一熱傳導系統、用于將干餾系統的熱能傳導給干燥系統的第二熱傳導系統和用于將干餾系統的熱能傳導給燃燒系統的第三熱傳導系統,上述棕櫚渣預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破碎系統、造粒系統和燃燒系統,在本實施例中,污泥預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預熱料倉、螺桿泵和預熱器,所述第一熱傳導系統包括與所述干燥系統依次連接的冷卻器、三相分離器、沉淀池和熱水泵,所述熱水泵與預熱器連接。所述預熱器與預熱料倉之間還設置有用于將預熱器的余熱傳導給預熱料倉的導熱管道,該導熱管道是可供熱水流動的保溫管道,其將預熱器導出的熱能傳遞給預熱料倉。所述干燥系統包括三級直接加熱干燥機,所述干餾系統包括外熱式回轉干餾機,其中三級直接加熱干燥機為三層圓筒結構,其包括一次嵌套的大筒、中筒和小筒,污泥在筒內不同的干燥階段與煙氣依次按逆流-順流-逆流接觸,并且在不同的干燥階段供給不同的煙氣量,使熱量得到充分的利用。所述燃燒系統包括空氣壓縮機、空氣儲罐、燃燒機和干燥系統。所述生物炭冷卻包裝系統包括生物炭冷卻器、生物炭料倉及生物炭包裝裝置,主要實現對生物炭的收集及包裝。上述第二熱傳導系統包括高溫風機和管道,其連接干餾系統與干燥系統,將干餾系統導出的余熱熱能傳導給干燥系統;第三熱傳導系統連接干餾系統與燃燒系統,其用于將干餾系統導出的熱能傳遞給燃燒系統的熱風爐。基于上述結構和設置,本專利技術所述棕櫚渣與生化污泥的環保處理系統的工作流程如下在棕櫚油的生產工藝中,棕櫚果或棕櫚果仁經過壓榨后成為棕櫚渣,該棕櫚渣經本專利技術的破碎機進行加工使之成為碎屑狀,再加入粘合劑在造粒機中將棕櫚渣碎屑加工成直徑介于10-30cm的碎屑塊,將該碎屑塊放入燃燒器(硫化床或鏈條爐)進行燃燒,則可以產生高溫煙氣進入干燥系統。而對生化污泥而言,生化污泥經預熱料倉和機前預熱器預熱后,溫度由常溫預熱到60°C 65°C后,再進入干燥系統(主要是三級直接加熱干燥機)。由于預熱器和預熱料倉之間設有導遞管道,熱水通過預熱器后可通過導熱管道流向預熱料倉,實現熱能二次利用,達到節能目的,進一步地,熱水從預熱料倉流出后,溫度降到55°C 65°C,并流入集水池,經過處理后一部分再回到第一熱傳導系統中的冷卻器重復利用,剩下的流向污水廠和/或通過炭濾塔、循環池和循環泵進入到洗滌塔中。干燥機接收來自污泥預處理系統的污泥和來自棕櫚渣預處理系統的煙氣后進行干燥,其入口煙氣溫度為500°C 700°C,出口溫度80°C 110°C,出口處的廢氣是燃氣與水蒸氣的混合氣體,同時夾帶了污泥塵。干燥機出口處的廢氣在進入第一熱傳導系統后在冷卻器中與45°C 50°C水進行洗滌除塵和熱交換并將水加熱到80°C 100°C,然后通過三相分離器經過沉降抽濾后,將廢氣與固液分離開。此后廢氣流向廢水廢氣處理系統,而固液通過沉淀池和熱水泵,可提供80°C 90°C的水進入污泥預處理系統,實現熱循環,達到節能的目的。進入廢水廢氣處理系統的廢氣溫度為90°C 100°C,在空氣換熱器中與冷空氣進行熱交換,冷空氣被加熱到35°C 45°C作為助燃空氣送去燃燒系統;廢氣則被冷卻到 50°C 60°C后進入洗滌塔除去大部分的惡臭物質,再經二級生物炭過濾后達標排放。洗滌塔可用堿性次氯酸鈉溶液進行循環洗滌,也可用經生物炭過濾除去污染物后的凈水進行洗 滌。在上述過程中,第一熱傳導系統中的沉淀池是熱水池,具有保溫功能,其提供的熱水溫度為80°C 90°C,熱水被送入污泥預處理系統的污泥預熱器中可把污泥預熱到60°C 65°C。污泥預處理系統中的預熱器為使用夾套和螺旋管進行對污泥內外加熱的設備,污泥進入預熱器前,先經預熱料倉加熱到40°C 50°C。熱水從污泥預熱器出來后溫度降到75°C 85°C,通過第一熱循環管道被送入污泥預熱料倉,污泥預熱料倉為帶攪拌的夾套家螺旋管內外加熱設備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棕櫚渣與生化污泥的環保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棕櫚渣預處理系統、干燥系統和生物炭冷卻包裝系統,與棕櫚渣預處理系統并聯還設置有污泥預處理系統,與所述生物炭冷卻包裝系統連接設置有廢水廢氣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于將干燥系統的熱能傳導給污泥預處理系統的第一熱傳導系統、用于將干餾系統的熱能傳導給干燥系統的第二熱傳導系統和用于將干餾系統的熱能傳導給燃燒系統的第三熱傳導系統,所述棕櫚渣預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破碎系統、造粒系統和燃燒系統。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豐,丘國強,郭志勇,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茵綠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