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行李箱蓋吊具,包括:卡位單元和支撐單元,所述卡位單元包括:行李箱蓋內板鎖孔端緊貼的檔桿;所述支撐單元包括:定位銷和限位塊;所述定位銷插入行李箱蓋內板的工藝長孔,用于與行李箱蓋配合;所述限位塊的下表面與行李箱蓋內板鉸鏈側平面接觸,用于與行李箱蓋內板確定該吊具的位置;所述卡位單元與所述支撐單元之間用框架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定位方案新穎,推廣性好,且結構簡單,便于加工和制造。使用材料都是市場上很常見的材料。夾緊和定位穩定、可靠。整體小巧輕便,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大大提高發動機罩吊運效率,適合高節拍大批量的生產。無需操作者人工搬運零件,減低了勞動強度,符合人機工程要求,消除了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汽車行李箱蓋吊具。
技術介紹
當前大部分轎車的行李箱蓋在焊裝線拼臺到下一個拼臺轉運時,都采用人工搬運的方式;由于行李箱蓋重量大、體積大且外板輪廓復雜,這種的方式使得操作者的人機工程非常嚴重。由于行李箱蓋外觀質量的要求,包邊后焊點均設計在內表面,工作情況下整個行李箱蓋在焊接拼臺上呈“V”字形放置(如附圖I所示),人工搬運時需彎腰小于45°,不符合人及工程要求,且車身車間高節拍、大批量的生產方式也會給操作者帶來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當前轎車行李箱蓋在拼臺之間轉運時對操作者帶來的嚴重人機工程和安全·隱患的現狀,我們通過合理的方案設計了能消除操作者人機工程的吊裝工具。一種汽車行李箱蓋吊具,包括卡位單元和支撐單元,所述卡位單元包括行李箱蓋內板鎖孔端緊貼的檔桿;所述支撐單元包括定位銷和限位塊;所述定位銷插入行李箱蓋內板的工藝長孔,用于與行李箱蓋配合;所述限位塊的下表面與行李箱蓋內板鉸鏈側平面接觸,用于與行李箱蓋內板確定該吊具的位置;所述卡位單元與所述支撐單元之間用框架連接。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其優點在于,此行李箱蓋轉運吊具結構簡潔,選材常規,制造成本低廉。使用該吊具后,工人不需彎腰人工搬運零件,極大地降低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操作時間降低了生產成本,且完全消除了行李箱蓋由人工搬運所帶來的人機工程和安全隱患,特別適合高節拍、大批量的汽車白車身焊裝生產線使用。擋桿緊貼行李箱蓋內板鎖孔端,完全確定吊具和零件的相對位置。優選的,所述卡位單元還包括氣缸和由所述氣缸驅動的卡塊。進一步采用以上特征,其優點在于,通過氣缸推動卡塊到位,完成吊具對行李箱蓋內板鎖孔端的固定動作,操作簡單方便。優選的,該吊具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框架和所述定位銷連接處的手柄,用于直接提起該吊具。優選的,所述支撐單元底部設置有用于固定該吊具的位置支撐結構。進一步采用以上特征,其優點在于,可以進一步對該吊具進行固定,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穩定性好。優選的,所述定位銷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單元的兩側。優選的,所述限位塊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單元的兩側。進一步采用以上特征,其優點在于,定位方案新穎,推廣性好,且結構簡單,便于加工和制造。使用材料都是市場上很常見的材料。夾緊和定位穩定、可靠。整體小巧輕便,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大大提高發動機罩吊運效率,適合高節拍大批量的生產。無需操作者人工搬運零件,減低了勞動強度,符合人機工程要求,消除了安全隱患。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的主視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的左視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的俯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述具體實施例和應用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了詳細說明,通過這些實施例和應用例可以進一步清楚地了解本專利技術。但它們不是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定。實施例I 此吊具20如附圖I至3所示,該吊具20包括框架21、手柄22、卡塊23、擋桿24、氣缸25、定位銷26、支撐機構27、限位塊28及拇指氣缸29。考慮到轎車行李箱蓋在焊接拼臺上的放置狀態,內板朝上,且呈“V”字形,使用此吊具20時,利用定位銷26和行李箱蓋內板鉸鏈端工藝孔11配合,同時由9、10尼龍限位塊頂住行李箱蓋內板12確定吊具20和零件的基本相對位置,再將擋桿24緊貼行李箱蓋內板鎖孔端,完全確定吊具20和零件的相對位置。通過氣缸25推動卡塊23到位,完成吊具20對行李箱蓋內板鎖孔端的固定動作;同時,由于行李箱蓋內板12鉸鏈端有幾段長孔,通過拇指氣缸29推動支撐機構27完成吊具20對行李箱蓋內板12鉸鏈端的固定。吊具直接和安裝在拼臺上空的氣動平衡吊相連,使用時只需按動氣動開關即可完成對零件的轉運動作。將行李箱蓋轉運到下個拼臺后,只需將氣缸25和拇指氣缸29打開,使其聯動機構縮回即可將吊具20和零件分離。該吊裝工具20已應用在SGMW寶駿630車型焊裝生產線上,通過實際生產證明,使用該轉運吊裝工具后,原來需要彎腰小于45°且人工搬運的行李箱蓋拼臺之間轉運工作,現在只需利用吊裝工具即可方便輕松完成。這大大減低了勞動強度,消除了由人工搬運所帶來的人機工程和安全隱患。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專利技術所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行李箱蓋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卡位單元和支撐單元,所述卡位單元包括行李箱蓋內板鎖孔端緊貼的檔桿;所述支撐單元包括定位銷和限位塊;所述定位銷插入行李箱蓋內板的工藝長孔,用于與行李箱蓋配合;所述限位塊的下表面與行李箱蓋內板鉸鏈側平面接觸,用于與行李箱蓋內板確定該吊具的位置;所述卡位單元與所述支撐單元之間用框架連接。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行李箱蓋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單元還包括氣缸和由所述氣缸驅動的卡塊。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行李箱蓋吊具,其特征在于,該吊具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框架和所述定位銷連接處的、用于直接提起該吊具的手柄。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行李箱蓋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單元底部設置有用于固定該吊具的位置支撐結構。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行李箱蓋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銷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單元的兩側。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行李箱蓋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塊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單元的兩側。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行李箱蓋吊具,包括卡位單元和支撐單元,所述卡位單元包括行李箱蓋內板鎖孔端緊貼的檔桿;所述支撐單元包括定位銷和限位塊;所述定位銷插入行李箱蓋內板的工藝長孔,用于與行李箱蓋配合;所述限位塊的下表面與行李箱蓋內板鉸鏈側平面接觸,用于與行李箱蓋內板確定該吊具的位置;所述卡位單元與所述支撐單元之間用框架連接。本專利技術定位方案新穎,推廣性好,且結構簡單,便于加工和制造。使用材料都是市場上很常見的材料。夾緊和定位穩定、可靠。整體小巧輕便,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大大提高發動機罩吊運效率,適合高節拍大批量的生產。無需操作者人工搬運零件,減低了勞動強度,符合人機工程要求,消除了安全隱患。文檔編號B62D65/06GK102910222SQ201110281409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1日專利技術者唐科, 蒙慶根, 林世壬 申請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行李箱蓋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卡位單元和支撐單元,所述卡位單元包括:行李箱蓋內板鎖孔端緊貼的檔桿;所述支撐單元包括:定位銷和限位塊;所述定位銷插入行李箱蓋內板的工藝長孔,用于與行李箱蓋配合;所述限位塊的下表面與行李箱蓋內板鉸鏈側平面接觸,用于與行李箱蓋內板確定該吊具的位置;所述卡位單元與所述支撐單元之間用框架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唐科,蒙慶根,林世壬,
申請(專利權)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