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復合加芯泡塑托盤及其生產工藝,所述復合加芯泡塑托盤包括芯體和與芯體連接的底托,所述芯體包括支撐臺和若干支腳,支腳與支撐臺的底部連接,支撐臺內部設有若干加強筋條,加強筋條包括承壓面和支撐面,支撐面與承壓面垂直連接,承壓面與支撐臺的頂部所在平面平行。為生產所述復合加芯泡塑托盤,本發明專利技術先利用真空吸塑成型方法制作底托,再把底托放在凹模內,然后將加強筋條固定在凸模上的固定架上,接著合模并注入泡塑原料,待復合加芯泡塑托盤成型后將凸模與凹模分離并取出復合加芯泡塑托盤。本發明專利技術中的生產工藝簡單,生產效率高,產品的成本低廉,質量小承重大,防潮防腐,不易變形,經濟實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復合加芯泡塑托盤及其生產工藝。
技術介紹
在工業運輸中,托盤是必不可少的運輸工具之一。目前市場中主要包括鐵質托盤、 木質托盤和塑料托盤,鐵質托盤的質量大,加大了運輸成本;木質托盤的質量小,但是容易受潮腐爛,降低使用壽命;泡塑托盤的質量較輕且耐潮耐腐,因而被廣泛使用,但是泡塑托盤的承壓強度相對鐵質托盤和木質托盤來說較小,因此,現有的托盤在使用上均有一些缺陷。另外,現有的泡塑托盤的制造工藝是先制造成出泡塑芯體,再分別在兩面吸附膜片,這樣的托盤重量大、成本高,工藝流程長,如果只單面吸膜,由于受力不勻,會嚴重彎曲而無法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復合加芯泡塑托盤及其生產工藝,所述復合加芯泡塑托盤的成本低廉 ,質量小承重大,防潮防腐,不易變形,經濟實用,復合加芯泡塑托盤的生產工藝簡單,生產效率高。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復合加芯泡塑托盤,包括芯體和底托,所述底托與芯體連接,且底托與芯體大小形狀匹配,底托覆蓋在芯體的底部和側面,所述芯體包括支撐臺和若干支腳,支撐臺為一個平臺,支腳與支撐臺的底部連接, 所述支撐臺內部設有若干加強筋條,加強筋條包括承壓面和支撐面,支撐面與承壓面垂直連接,承壓面與支撐臺的頂部所在平面平行。在本專利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若干加強筋條之間相互平行,所述加強筋條為 “T”形、“工”形或“η”形。在本專利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支撐面與承壓面的連接部位位于承壓面的對稱軸上,支撐面將承壓面分為兩個大小相同的部分。在本專利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承壓面上設有若干固定孔,支撐臺上部設有通道孔,通道孔與固定孔連通。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復合加芯泡塑托盤的生產工藝,包括以下步驟a)依據芯體底部的形狀并利用真空吸塑成型方法制作底托;b)把底托放在與底托大小匹配的凹模內;c)把加強筋條固定在凸模上的固定架上,固定架的固定位置依據加強筋條在所述復合加芯泡塑托盤中的位置來確定;d)將凸模與凹模合并形成模具型腔,往模具型腔內注入泡塑原料發泡形成芯體,芯體與底托緊密組合形成所述復合加芯泡塑托盤;e)將凸模與凹模分離并取出所述復合加芯泡塑托盤。在本專利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步驟e)中所述凸模與凹模分離時固定架也隨著凸模移動并與加強筋條分離,加強筋條留在芯體內部。在本專利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固定架上設有固定桿,固定桿與固定孔的大小和位置相匹配。在本專利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固定桿在遠離固定架的一端的側面設有凹槽, 凹槽內部設有彈簧和小球,彈簧一端置于凹槽底部,另一端與小球相接,凹槽的開口端的橫截面積小于凹槽中部和凹槽底部的橫截面積,小球可以部分伸出凹槽而又不會從凹槽中脫落。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生產工藝簡單,生產效率高,產品的成本低廉,質量小承重大,防潮防腐,不易變形,經濟實用。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復合加芯泡塑托盤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復合加芯泡塑托盤的底托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復合加芯泡塑托盤的底托放置在凹模內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凸模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凸模的側視圖;圖6是圖5的局部視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凸模與凹模合并后的側視圖;圖8是圖7的局部視圖。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1、芯體;2、底托;3、支撐臺;301、通道孔;4、支腳;5、 加強筋條;501、承壓面;502、支撐面;6、凹模;7、固定架;701、固定桿;702、彈簧;703、小球;8、凸模。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請參閱圖I至圖8,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包括一種復合加芯泡塑托盤,包括芯體I和底托2,所述底托2與芯體I連接,且底托2與芯體I大小形狀匹配,底托2覆蓋在芯體I的底部和側面,所述芯體I包括支撐臺3和若干支腳4,支撐臺3為一個平臺,支腳4與支撐臺3的底部連接,所述支撐臺3內部設有若干加強筋條5,加強筋條5包括承壓面501和支撐面502,支撐面502與承壓面501垂直連接,承壓面501與支撐臺3的頂部所在平面平行。其中,所述若干加強筋條5之間相互平行,所述加強筋條5為“T”形或“工”形。所述支撐面502與承壓面501的連接部位位于承壓面501的對稱軸上,支撐面502將承壓面 501分為兩個大小相同的部分。所述承壓面501上設有若干固定孔,支撐臺3上部設有通道孔301,通道孔301與固定孔連通。本專利技術還包括一種所述復合加芯泡塑托盤的生產工藝,包括以下步驟a)依據芯體I底部的形狀并利用真空吸塑成型方法制作底托2;b)把底托2放在與底托2大小匹配的凹模6內;4c)把加強筋條5固定在凸模8上的固定架7上,固定架7的固定位置依據加強筋條5 在所述復合加芯泡塑托盤中的位置來確定;d)將凸模8與凹模6合并形成模具型腔,往模具型腔內注入泡塑原料發泡形成芯體1, 芯體I與底托2緊密組合形成所述復合加芯泡塑托盤;e)將凸模8與凹模6分離并取出所述復合加芯泡塑托盤。所述固定架7上設有固定桿701,固定桿701與加強筋條5上的固定孔的大小和位置相匹配。所述固定桿701在遠離固定架7的一端的側面設有凹槽,凹槽內部設有彈簧 702和小球703,彈簧702 —端置于凹槽底部,另一端與小球703相接,凹槽的開口端的橫截面積小于凹槽中部和凹槽底部的橫截面積,小球703可以部分伸出凹槽而又不會從凹槽中脫落。在步驟c)中,固定架7上的固定桿701固定加強筋條5,在固定桿701穿過加強筋條5上的固定孔的過程中,小球703因外界壓力向凹槽內移動,固定桿701穿過固定孔后固定加強筋條5,小球703再因彈簧702對其的壓力伸出凹槽輔助固定加強筋條5。在步驟e)中,所述凸模8與凹模6分離時固定架7也隨著凸模8移動并與加強筋條5分離,加強筋條5留在芯體I內部。在固定架7與加強筋條5分離的過程中,小球703 因彈簧702對其的拉力和加強筋條5上的固定孔對其的壓力向凹槽內移動,待固定架7與加強筋條5完全分離后,小球703再因彈簧702對其的壓力伸出凹槽。凸模8與凹模6完全分離后,固定桿701原來所占用的空間形成支撐臺3上的通道孔301。 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凸模8與凹模6為橫向合模和橫向開模,固定桿701穿過加強筋條 5后,在豎直方向加強筋條5不能移動,在水平方向小球703輔助固定加強筋條5,加強筋條 5不易從固定桿701上掉落。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芯體I的材料采用可發性聚苯乙烯(EPS),加強筋條5和底托2 的材料為耐沖擊性聚苯乙烯(HIPS)或高密度聚乙烯(HDPE),整個復合加芯塑料托盤質量輕強度大,底托2利用真空吸塑成型方法制作,底托2與芯體I復合連接,增大了所述復合加芯塑料托盤的承載能力。所述底托2與芯體I之間的復合連接是指因模具型腔里具有一定的溫度、壓強等環境因素而使底托2與芯體I之間產生壓合、粘接的現象。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專利技術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專利技術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專利技術的專利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復合加芯泡塑托盤,包括芯體(I)和底托(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與芯體連接,且底托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復合加芯泡塑托盤,包括芯體(1)和底托(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與芯體連接,且底托與芯體大小形狀匹配,底托覆蓋在芯體的底部和側面,所述芯體包括支撐臺(3)和若干支腳(4),支撐臺為一個平臺,支腳與支撐臺的底部連接,所述支撐臺內部設有若干加強筋條(5),加強筋條包括承壓面(501)和支撐面(502),支撐面與承壓面垂直連接,承壓面與支撐臺的頂部所在平面平行。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倪頌周,于文豹,胡振庭,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金柏包裝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