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高速混床,包括筒殼,筒殼上端設置上封頭,筒殼下端設置下封頭,筒殼內部上端安裝多孔配水板,多孔配水板與上封頭之間形成進水腔室,筒殼內部下端安裝排水裝置,排水裝置包括出水多孔板,出水多孔板的下端設置夾套,出水多孔板和夾套之間形成出水腔室,出水多孔板與多孔配水板之間形成過濾腔室;在所述上封頭上設置進水管和進樹脂管,在下封頭上設置出水管和出樹脂管。所述筒殼采用碳鋼材料制成,該碳鋼材料的成份為:Si:3.5~4%、C:0.025~0.1%、Mn:0.5~0.6%、P≤0.1%、S≤0.01%,其余為Fe,單位為質量百分數。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保證過濾腔室具有良好的密閉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高速混床,尤其是一種用于除去水中溶解性鹽類物質的裝置。
技術介紹
混床是指水依次通過裝有氫型陽離子交換樹脂的陽床和裝有氫氧型陰子交換樹脂的陰床的系統。氫型陽交換床用于除去水中的陽離子,氫氧型陰交換床用于除去水中的陰離子,通過復床可將水中的種礦物鹽基本除去。為了獲取較好的除鹽效果,陽床內裝載強酸陽離子交換樹脂,陰床一般內裝載強堿陰離子交換樹脂。作為高速混床,混床筒殼與筒殼上設置的各種管體之間的密封性非常重要?,F有技術當中混床筒殼與管體之間一般采用焊接的方式連接,當混床使用一段時間之后,焊縫往往會出現滲露。另外,現有技術當中混床的筒殼一般都采用普通的碳鋼板,在使用過程中由于腐蝕會導致使用壽命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密閉性能良好的高速混床,該混床的筒殼采用強度高、耐腐蝕性好的碳鋼材料制成,提高了筒殼的使用壽命。按照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所述高速混床,包括筒殼,筒殼的上端設置上封頭, 筒殼的下端設置下封頭;在所述筒殼內部上端安裝帶有水帽的多孔配水板,多孔配水板與筒殼的內壁密閉連接,多孔配水板與上封頭之間形成進水腔室;在所述筒殼內部下端安裝排水裝置,排水裝置包括與筒殼內壁密閉連接的出水多孔板,出水多孔板的下端設置夾套, 出水多孔板和夾套之間形成出水腔室,出水多孔板與多孔配水板之間形成過濾腔室;在所述上封頭上設置進水管和進樹脂管,在下封頭上設置出水管和出樹脂管,進水管和進樹脂管的進口端設置在上封頭外側,進水管的出口端設置在進水腔室中,進樹脂管的出口端設置在過濾腔室中,出水管和出樹脂管的出口端設置在下封頭外側,出水管的進口端設置在出水腔室中,出樹脂管的進口端設置在過濾腔室中;在所述出水多孔板與筒殼內表面的連接處設置密封環,密封環設置在出水多孔板的下方,并分別與出水多孔板和筒殼密閉連接; 特征是所述筒殼采用碳鋼材料制成,該碳鋼材料的成份為Si 3. 5 4%、C 0. 025^0. 1%、 Mn 0. 5 O. 6%、P彡O. 1%、S彡O. 01%,其余為Fe,單位為質量百分數。在所述出水管與下封頭的連接處設置第一補強圈,第一補強圈套設在下封頭外側的出水管上。在所述出樹脂管與下封頭的連接處設置第二補強圈,第二補強圈套設在下封頭外側的出樹脂管上。在所述進水管與上封頭的連接處設置第三補強圈,第三補強圈套設在上封頭外側的進水管上。在所述進樹脂管與上封頭的連接處設置第四補強圈,第四補強圈套設在上封頭外側的進樹脂管上。在所述進水管的進口端下方設置進水擋板。在所述排水裝置和下封頭之間形成密閉的空間,在該密閉的空間與過濾腔室之間連接平衡管。所述筒殼安裝固定在支座上。在所述上封頭上設置吊攀。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高速混床可以保證過濾腔室具有良好的密閉性,并且,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高速混床上的各個管體由于設置了補強圈,結構更加穩固,耐久經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筒殼采用強度高、耐腐蝕性好的碳鋼材料制成,提高了筒殼的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I的俯視圖。圖4為圖I的Al放大圖。圖5為圖I的A2放大圖。圖6為圖I的A3放大圖。圖7為圖2的BI放大圖。圖8為圖2的B2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廣圖8所示所述高速混床包括吊攀I、上封頭2、筒殼3、支座4、下封頭6、 多孔配水板7、進水管8、進樹脂管9、出水管10、出樹脂管11、出水多孔板12、夾套13、出水腔室14、進水腔室15、過濾腔室16、進水擋板17、第一補強圈18、第二補強圈19、密封環20、 第三補強圈21、第四補強圈22、平衡管23等。如圖I所示,本專利技術包括安裝在支座4上的筒殼3,筒殼3的上端設置上封頭2,筒殼3的下端設置下封頭6,在上封頭2上設置吊攀I ;在所述筒殼3內部上端安裝帶有水帽的多孔配水板7,多孔配水板7與筒殼3的內壁密閉連接,多孔配水板7與上封頭2之間形成進水腔室15 ;在所述筒殼3內部下端安裝排水裝置,排水裝置包括與筒殼3內壁密閉連接的出水多孔板12,出水多孔板12的下端設置夾套13,出水多孔板12和夾套13之間形成出水腔室14,出水多孔板12與多孔配水板7之間形成過濾腔室16 ;在所述上封頭2上設置進水管8和進樹脂管9,在下封頭6上設置出水管10和出樹脂管11,進水管8和進樹脂管9 的進口端設置在上封頭2外側,進水管8的出口端設置在進水腔室15中,進樹脂管9的出口端設置在過濾腔室16中,出水管10和出樹脂管11的出口端設置在下封頭6外側,出水管10的進口端設置在出水腔室14中,出樹脂管11的進口端設置在過濾腔室16中;如圖4所示,在所述出水管10與下封頭6的連接處設置第一補強圈18,第一補強圈18 套設在下封頭6外側的出水管10上,并與出水管10焊接固定;如圖5所示,在所述出樹脂管11與下封頭6的連接處設置第二補強圈19,第二補強圈 19套設在下封頭6外側的出樹脂管11上,并與出樹脂管11焊接固定;如圖6所示,在所述出水多孔板12與筒殼3內表面的連接處設置密封環20,密封環20 設置在出水多孔板12的下方,并分別與出水多孔板12和筒殼3密閉連接,從而保證筒殼3 內過濾腔室16的密閉性;如圖7所示,在所述進水管8與上封頭2的連接處設置第三補強圈21,第三補強圈21 套設在上封頭2外側的進水管8上,并與進水管8焊接固定;如圖8所示,在所述進樹脂管9與上封頭2的連接處設置第四補強圈22,第四補強圈 22套設在上封頭2外側的進樹脂管9上,并與進樹脂管9焊接固定;如圖2所示,在所述進水管10的進口端下方設置進水擋板17,使進水沿著進水擋板17 的邊緣噴灑在多孔配水板7上;如圖2所示,在所述排水裝置和下封頭6之間形成密閉的空間,在該密閉的空間與過濾腔室16之間連接平衡管23。所述筒殼采用碳鋼材料制成。實施例一所述碳鋼材料的成份為Si3. 5%、C 0. 025%、Mn 0. 5%、P 0. 1%、S O. 01%,其余為Fe,單位為質量百分數。實施例二所述碳鋼材料的成份為Si:4%、C 0. 1%、Mn 0. 6%、P 0. 09%、S O. 009%,其余為Fe,單位為質量百分數。實施例三所述碳鋼材料的成份為Si3. 6%、C 0. 05%、Mn 0. 55%、P 0. 08%、S 0.008%,其余為Fe,單位為質量百分數。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碳鋼組份具有較高的強度,耐腐蝕性高,其中的Mn可以清除FeO, 降低碳鋼的脆性,與硫合成MnS,可以減輕硫的有害作用;Si也可以消除FeO對鋼質量的不良影響#可以提高強度和硬度。權利要求1.一種高速混床,包括筒殼(3),筒殼(3)的上端設置上封頭(2),筒殼(3)的下端設置下封頭(6);在所述筒殼(3)內部上端安裝帶有水帽的多孔配水板(7),多孔配水板(7)與筒殼(3)的內壁密閉連接,多孔配水板(7)與上封頭(2)之間形成進水腔室(15);在所述筒殼(3)內部下端安裝排水裝置,排水裝置包括與筒殼(3)內壁密閉連接的出水多孔板(12),出水多孔板(12)的下端設置夾套(13),出水多孔板(12)和夾套(13)之間形成出水腔室(14), 出水多孔板(12)與多孔配水板(7)之間形成過濾腔室(1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高速混床,包括筒殼(3),筒殼(3)的上端設置上封頭(2),筒殼(3)的下端設置下封頭(6);在所述筒殼(3)內部上端安裝帶有水帽的多孔配水板(7),多孔配水板(7)與筒殼(3)的內壁密閉連接,多孔配水板(7)與上封頭(2)之間形成進水腔室(15);在所述筒殼(3)內部下端安裝排水裝置,排水裝置包括與筒殼(3)內壁密閉連接的出水多孔板(12),出水多孔板(12)的下端設置夾套(13),出水多孔板(12)和夾套(13)之間形成出水腔室(14),出水多孔板(12)與多孔配水板(7)之間形成過濾腔室(16);在所述上封頭(2)上設置進水管(8)和進樹脂管(9),在下封頭(6)上設置出水管(10)和出樹脂管(11),進水管(8)和進樹脂管(9)的進口端設置在上封頭(2)外側,進水管(8)的出口端設置在進水腔室(15)中,進樹脂管(9)的出口端設置在過濾腔室(16)中,出水管(10)和出樹脂管(11)的出口端設置在下封頭(6)外側,出水管(10)的進口端設置在出水腔室(14)中,出樹脂管(11)的進口端設置在過濾腔室(16)中;在所述出水多孔板(12)與筒殼(3)內表面的連接處設置密封環(20),密封環(20)設置在出水多孔板(12)的下方,并分別與出水多孔板(12)和筒殼(3)密閉連接;其特征是:所述筒殼(3)采用碳鋼材料制成,該碳鋼材料的成份為:Si:3.5~4%、C:0.025~0.1%、Mn:0.5~0.6%、P≤0.1%、S≤0.01%,其余為Fe,單位為質量百分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欣一,
申請(專利權)人:無錫電站輔機廠,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