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建筑物掛式墻板,包括至少一塊墻板,墻板有上下左右四根輕鋼型材構成的框架,輕鋼型材的截面有頂板,頂板的一端與第一側板的上端連接,頂板的另一端與第二側板的上端連接,側板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條板,頂板的左部設有第一平板,頂板的右部設有第二平板,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之間采用斜面板連接;框架的外側連接外飾板,框架的內側連接內飾板,外飾板的頂端低于內飾板的頂端;外飾板與內飾板之間充填保溫材料,框架上分別連接第一懸掛器和第二懸掛器。使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因自身重量及強度較大、使建筑物基礎和建筑物框架設計標準加大而工程造價增高、容易對建筑物框架造成損傷、制作周期長及安裝效率低等不足。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構件
,具體地說是一種建筑物掛式墻板。
技術介紹
隨著建筑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住宅建設需要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將建筑物上的墻體、廚房、衛生間等均采用工業化車間生產,再運輸到施工現場進行組裝,以減少現場施工的工作量和現場環境的污染,從根本上提高施工進度和效率,是時代對建筑業發展的迫切要求。目前,傳統的建筑物外墻板大都為鋼筋混凝土預制形式,其存在的問題是一、自身重量較大,它對建筑物的基礎和框架的承重強度要求較高,因此使得建筑物基礎和框架的設計標準加大而導致工程造價增高;二、自身強度較大,它在吊裝時或者發生地震等意外 情況時,容易對建筑物的框架造成損傷或損壞;三、制作及安裝效率較低,它不僅制作和養護所需時間較長,而且在建筑物上安裝時相當不便,并且墻板定位后還需再安裝外飾板和內飾板,它操作費時費力,施工效率低下;四、墻板的四周邊為平面形狀不盡合理,當多塊墻板拼裝后,各墻板之間的縫隙雖經密封處理,但無法從根本上阻擋雨水的滲入。由此,傳統的建筑物外墻板在實際使用時,給方方面面帶來了諸多不便和煩惱。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建筑物掛式墻板,使它能夠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因自身重量及強度較大、使建筑物基礎和建筑物框架設計標準加大而工程造價增高、容易對建筑物框架造成損傷、制作周期長及安裝效率低等不足。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建筑物掛式墻板,包括至少一塊墻板,墻板有上下左右四根輕鋼型材構成的框架,輕鋼型材的截面有一個頂板,頂板的一端與第一側板的上端連接,頂板的另一端與第二側板的上端連接,第一側板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板,第二側板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板,頂板的左部設有第一平板,頂板的右部設有第二平板,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位于高低不同的水平面內,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之間采用斜面板連接;框架的外側連接外飾板,框架的內側連接內飾板,外飾板高度與內飾板高度相等,外飾板的頂端低于內飾板的頂端;外飾板與內飾板之間充填保溫材料,框架上分別連接第一懸掛器和第二懸掛器。為進一步實現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還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完成框架內至少安裝兩根與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輕鋼型材和第二輕鋼型材,第一輕鋼型材和第二輕鋼型材上下分布,框架內至少安裝兩根與垂直方向平行的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和第二輕鋼型材鑲嵌連接,至少四根輕鋼型材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第四輕鋼型材兩端分別與框架連接,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第四輕鋼型材兩側板分別與外飾板和內飾板連接??蚣軆戎辽侔惭b兩根與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輕鋼型材和第二輕鋼型材,第一輕鋼型材和第二輕鋼型材上下分布,框架內至少安裝兩根與垂直方向平行的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和第二輕鋼型材鑲嵌連接,至少四根輕鋼型材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第四輕鋼型材兩端分別與框架連接,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相互連接中間形成窗口。在框架安裝外飾板的輕鋼型材上的向內彎折的條板上連接鋼網,在框架安裝外飾板部位的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上依次安裝密封墊和隔熱墊,密封墊與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平行相觸,隔熱墊與密封墊平行相觸,外飾板與隔熱墊平行相觸,連接件將外飾板、隔熱墊、密封墊連接在框架上,外飾板與鋼網之間的空腔內充填第二保溫材料,第二保溫材料和保溫材料融為一體。所述的鋼網分別與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連接,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側板外表面上依次安裝第二密封墊和第二隔熱墊,第二密封墊與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的側板外表面平行相觸,第二隔熱墊與第二密封墊平行相觸,外飾板與第二隔熱墊平行相觸,連接件將外飾板、第二隔熱墊、第二密封墊連接在第一輕鋼型材、第二輕 鋼型材、第三輕鋼型材和第四輕鋼型材上。所述保溫材料為泡沫混凝土。掛式墻板由多塊墻板構成,在每兩塊墻板上安裝的的隔熱墊之間的間隔內安裝填充條,在每兩塊墻板的外飾板間安裝密封膠,密封膠分別與外飾板和填充條相緊密接觸。在每兩塊墻板的框架輕型鋼材間安裝緩沖防水墊。所述第一懸掛器為矩形盒體狀,盒體內連接橫向掛軸,第二懸掛器的形狀、構造均與第一懸掛器相同,第一懸掛器和第二懸掛器分別連接在掛式墻板上部左右兩端的框架直角內,第一懸掛器和第二懸掛器的掛接口分別位于內飾板外側的同一平面上。內飾板底部上開設至少一個焊接口,焊接口與框架的輕鋼型材側板外表面相對應。本專利技術能夠產生的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的建筑物掛式墻板與相同規格的傳統鋼筋混凝土預制墻板相比,其重量能夠減少60%左右,能夠大幅減輕建筑物基礎和建筑物框架的承重強度要求,使建筑物整體工程造價能夠節約25% ;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墻板能夠懸掛在建筑物上并加以固定,它與傳統安裝方式相比能夠提高效率40%左右;本專利技術墻板框架的輕鋼型材的截面為內側高于外側的形狀,它能夠使框架I上的外飾板頂端低于內飾板頂端,當若干塊本專利技術墻板拼裝在建筑物上時能夠使其相互搭接,形成一個整體性和密封性很好的矩形建筑物外墻;特別是它能夠從根本上阻擋雨水向墻板內側滲入;本專利技術墻板采用在外飾板和內飾板之間充填泡沫混凝土作為保溫材料,使其不僅具有重量輕、使用壽命長、隔熱效果提高2-3倍特性的同時,還不會留下火災隱患, 本專利技術墻板具有重量輕、便于安裝的顯著優點,并且制造方法無污染,耗能低,制造工藝易于實現,制造成本低,便于制作、便于現場安裝,墻板成型后可一次安裝定位,無須后期養護,無須再進行加裝保溫板和裝飾板的后期處理,操作既省時又省力,廣泛應用在建筑行業能夠產生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之一結構示意 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之二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I的A-A剖視結構示意 圖4為圖2的B-B剖視結構示意 圖5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之三截面結構示意 圖6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之四截面結構示意 圖7為本專利技術所述輕型鋼材的橫截面結構示意 圖8為由四塊本專利技術墻板安裝在建筑物上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的E向局部放大圖,主要示意在每兩塊墻板上的隔熱墊12之間的間隔內安裝填充條31,在每兩塊墻板的外飾板3間安裝密封膠32,以及在每兩塊墻板的輕型鋼材間安裝緩沖防水墊33的結構形式; 圖10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之五截面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對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本專利技術的建筑物掛式墻板建筑物掛式墻板,包括至少一塊墻板,墻板有上下左右四根輕鋼型材構成的框架I,輕鋼型材的截面有一個頂板D,頂板D的一端與第一側板21的上端連接,頂板D的另一端與第二側板22的上端連接,第一側板21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板21a,第二側板22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板22a,頂板D的左部設有第一平板23,頂板D的右部設有第二平板24,第一平板23和第二平板24位于高低不同的水平面內,第一平板23和第二平板24之間采用斜面板25連接;框架I的外側連接外飾板3,框架I的內側連接內飾板4,外飾板3高度與內飾板4高度相等,外飾板3的頂端低于內飾板4的頂端;外飾板3與內飾板4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建筑物掛式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塊墻板,墻板有上下左右四根輕鋼型材構成的框架(1),輕鋼型材的截面有一個頂板(D),頂板(D)的一端與第一側板(21)的上端連接,頂板(D)的另一端與第二側板(22)的上端連接,第一側板(21)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一條板(21a),第二側板(22)的下端設置向內彎折的第二條板(22a),頂板(D)的左部設有第一平板(23),頂板(D)的右部設有第二平板(24),第一平板(23)和第二平板(24)位于高低不同的水平面內,第一平板(23)和第二平板(24)之間采用斜面板(25)連接;框架(1)的外側連接外飾板(3),框架(1)的內側連接內飾板(4),外飾板(3)高度與內飾板(4)高度相等,外飾板(3)的頂端低于內飾板(4)的頂端;外飾板(3)與內飾板(4)之間充填保溫材料(5),框架(1)上分別連接第一懸掛器(1a)和第二懸掛器(1b)。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波,王國富,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萬斯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